基督教神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奉拿撒勒人耶稣为“基督”或“弥赛亚”,这两个同义词突出了祂作为神所指定之救主-君王(savior-king)的地位。
新约中有大量关于耶稣是基督的记载。“基督”(Christ)这个英文单词的希腊语词根意为“受膏者”,它源于亚兰/希伯来语的同义词“弥赛亚”也是这个意思。耶稣是“受膏者/基督/弥赛亚”的观点渗透在新约圣经的字里行间,但这些著作也表明,“受膏者/基督/弥赛亚”这个称呼只在耶稣受死、复活和升天后才持续地用在耶稣身上。耶稣本人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使用这个称呼,因为这个称呼在当时带有误导性含义。耶稣在世时重新教导了祂的追随者,让他们能够根据旧约教导更准确地理解“受膏者/基督/弥赛亚”这个概念。与祂同时代的人们期盼着一位从耶路撒冷行使政治和军事控制权的国王,而耶稣却教导说,祂的王并不受政治疆界的限制,而要接纳来自各个国家的人。祂的追随者相信,耶稣复活升天后,在天上作王,坐神的右手边,他们期待祂将来从那里再来审判全人类。人人都需要真心实意地亲口承认耶稣是主,并以此承认祂拥有神所授予的王权。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正如它的名字所显示的,就是相信耶稣是基督或弥赛亚。“弥赛亚”这个英文单词源于希腊语 messias,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过两次(约 1:41,4:25),都是用来音译亚兰语中的 mešîḥā' 这个词。[1] 为了帮助讲希腊语读者更好地理解,约翰把 messias 翻译成了希腊语中的 christos,意为“受膏者”,以此来解释“弥赛亚”的含义。
由于“弥赛亚”一词对亚兰语之外的人毫无意义,因此在希腊文新约圣经中很少使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christos 这个词出现了近 530 次,其中大部分直指拿撒勒人耶稣。
虽然今天的基督徒已经习惯把“基督”看作耶稣名称中的第二部分,但它最初是一个称呼,意为“受膏者”[2] ,它作为称呼的用法反映在新约圣经中,iēsous christos和 christos iēsous 分别出现了 139 次和 88 次。对于早期阅读新约希腊文圣经的人来说,这些表达方式表达了“耶稣受膏者”或“受膏者耶稣”的意思。[3] 重复使用 christos 清楚地表明,膏抹是新约中关于耶稣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耶稣是受膏者/基督/弥赛亚的观点渗透在新约圣经的字里行间,但在祂受死和复活之前,新约并不常用受膏者/基督/弥赛亚的称呼称呼祂。这一点在研究 christos 一词的分布时就非常明显。在《马可福音》关于耶稣生平的记载中,这个词只出现了 7 次,但在保罗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中却出现了 65 次。[4]
出于以下原因,耶稣在世时很少使用受膏者/基督/弥赛亚的称呼。然而,尽管如此,四部福音书都充满信心地肯定耶稣就是受膏者/基督/弥赛亚。当使徒约翰总结他撰写耶稣生平的原因时,他说(约 20:30-31):
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约翰希望他的读者相信耶稣是受膏者/基督/弥赛亚。对观福音书中也有类似的强调。《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强调了西门彼得的声明:“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 16:16;可 8:29;路 9:20 有一个更简短的声明:“是神所立的基督”)。彼得确认耶稣是受膏者/基督/弥赛亚不仅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标记为重要的转折点,而且两部福音书都在开篇介绍了耶稣是基督(太1:1;可1:1)。
《约翰福音》没有记录彼得的认信,却在拉撒路死后耶稣和马大的对话中加入了一个惊人的相似之语。马大回答耶稣说:“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约 11:27)。她的认信充分体现了约翰写这部福音书的目的(参约 20:30-31)。对约翰来说,耶稣使拉撒路复活的故事是他叙述的核心,它概括了耶稣如何来把永生赐给那些相信祂是受膏者/基督/弥赛亚之人。[5]
在新约中,“受膏者/基督/弥赛亚”这一称呼与“王权”的概念紧密相连,这一联系在犹太传统中由来已久。旧约《撒母耳记》记载了先知撒母耳如何用油膏了扫罗和大卫,来表示神任命他们治理以色列民(如撒上 9:16,10:1,16:3、6、12-13)。在旧约全书中,“受膏者”的希伯来语 māšîaḥ 主要是指国王。
重要的是,旧约建立了这样一个期望,即未来神将派遣一位来自大卫王朝的君王,实现祂拯救全地的目的。[6]《马太福音》呼应了这个期望,将受膏者/基督/弥赛亚的概念与耶稣是“大卫子孙”这个事实联系起来。这一点在《马太福音》的开头部分就很清楚:“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太 1:1)。随后,马太通过家谱将耶稣与大卫联系起来,从而证实了开头的这一说法。[7] 在福音书的其余部分,马太讲述了耶稣作为“大卫的子孙”如何来建立天国。
同样,使徒保罗在写给罗马人的信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耶稣是大卫王朝的继承人(罗 1:1-3):
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这福音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
尽管耶稣的成长经历与王室相去甚远,但耶稣是“王”这个想法,突出地显明在围绕着祂受死所发生的所有事件中,从彼拉多的审问(太 27:11;可 15:2、9、12;路 23:3;约 18:33、39),到士兵们的嘲笑(太27:29;可 15:17-19;约 19:2-3;参看可 15:31-32),再到十字架上的牌子(太 27:37;可 15:26;路 23:38;约 19:19、21)。[8]
耶稣是大卫一脉的受膏君王,这一观点与祂作为“神的儿子”的身份密切相关。《马可福音》尤其突出了耶稣是神儿子的主题,记载了耶稣受洗(可 1:9-11;参太 3:13-17;路 3:21-22;约 1:32-34)和登山变相时(可 9:2-8;参看太 17:1-8;路 9:28-36)神如何称呼耶稣为祂的儿子。耶稣经常说神是祂的父,尤其在《约翰福音》中。[9] 神与耶稣的这种父子关系可以看为具有王室含义,这一点可以从旧约描述神与大卫王朝君王的关系中看出,在《撒母耳记下》7 章 14 节中,神说自己是大卫式君王的父亲,《诗篇》2 章 7 节和 89 章 26-27 节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虽然新约作者一致肯定耶稣是受膏者/基督/弥赛亚,但四部福音书一致指出,耶稣本人避免使用mešîḥā'/christos “受膏者”这个称呼来称呼自己。祂更愿意使用“人子”这一称呼。“人子”一词在对观福音书中出现了 70 次,在《约翰福音》中出现了 12 次。“人子”这个词每次都出现在耶稣所说的话中。[10] 很可能,“人子”一词在其他人看来并没有弥赛亚的意味。与耶稣同时代的人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弥赛亚式称呼,早期教会也没有将其作为弥赛亚称呼。[11]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使用“人子”,并有意避免使用带有弥赛亚含义的称呼,但祂的追随者后来却清楚地将“受膏者/基督/弥赛亚”的称呼归在祂身上。对这一现象最好的解释是,当时人们对“受膏者/基督/弥赛亚”概念的普遍理解令耶稣感到不安。虽然人们对大卫式君王来临的看法远非一致,但人们普遍期望这位君王能复兴犹太民族的命运,使他们摆脱受罗马人统治的枷锁。例如,公元前 50 年左右创作的《所罗门诗篇》(Psalms of Solomon/Salomon)就反映了这种期望,该诗篇反映了法利赛人的观点。鲍尔(Bauer)对这篇诗歌进行了有益的总结,他指出,根据这篇诗歌,“他们的王,大卫的子孙”,“耶和华的受膏者”将:
(1)用暴力驱逐占领耶路撒冷的外族人(17:15、24-25、33);(2)审判地上的万国(17:4、31、38-39、47),并使这些国家“在他的轭下侍奉他”(17:32);(3)以智慧(17:23、31、42)和公义(17:23、28、31、35、41,18:8)统治以色列,其中包括将所有外族人从这块土地上赶走(17:31),清除这块土地上不义的以色列人(17:29、33、41),来消除一切压迫(17:46),并将圣洁的百姓聚集到自己身边(17:28、36,18:9)。[12]
正是由于这样的期望,彼得在承认耶稣是受膏者/基督/弥赛亚之后就坚定地拒绝了耶稣关于祂将受苦和死亡的预言(太16:22;可 8:32),这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话对彼得来说简直危言耸听,他认为应许中的大卫式君王不可能受苦和死亡。[13] 同样,根据《马太福音》第 11 章,施洗约翰也怀疑过耶稣的弥赛亚身份,虽然他此前曾积极宣扬耶稣是神派来惩罚恶人的(太3:10-12)。施洗约翰的疑虑是因为他遭到了监禁,因为约翰和许多人一样,期望即将到来的君王能带来一个正义的时代,届时那些蒙冤遭囚禁的人将获得自由。然而,耶稣指着祂所行的医治神迹来向约翰证明祂的这个特别身份(太11:4-6)。
在一个将来自大卫后裔的犹太王与军事和政治上的统治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中,耶稣格外小心避免遭受误解。祂告诉彼拉多:“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 18:36),祂这话理由充分:耶稣不要通过军事力量来建立自己的统治,而是用自己的生命为世人赎罪。祂挑战祂的听众,要祂们接受祂爱仇敌的教导。哪怕在祂进入耶路撒冷人们向祂欢呼“大卫的子孙”时,耶稣也是骑着一匹驴,而非一匹战马(太 21:1-11;可 11:1-10;路 19:29-38;约 12:12-15)。
在对弥赛亚期望有着混乱理解的背景下 [14],耶稣重新教育门徒认识受膏者/基督/弥赛亚的概念,澄清了旧约中对弥赛亚的期望。这个过程反映在《马太福音》第 13 章中关于天国的比喻中。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暗示,耶稣此时还没有作为执行审判的王来铲除恶人(太 13:24-30、37-43)。在未来的审判来临之前,善与恶将并存。在当下,在邪恶的包围中神的国将成长。芥菜种和酵母的比喻暗示,天国的建立并不藉着惊天动地的大事(太 13:31-33)。天国将几乎不为人觉察地慢慢成长。
新约中关于耶稣是受膏者/基督/弥赛亚的证据表明,在祂受死、复活和升天后,祂的追随者才公开宣称祂是所应许的君王。彼得抛弃了当时人们对大卫式君王将恢复以色列命运的期望,在五旬节当天宣布耶稣现在就作为受膏者/基督/弥赛亚作王,坐在神的右手边(徒 2:34-36)。耶稣曾引用《诗篇》第 110 篇第 1 节来论证“大卫的子孙”将比大卫更伟大(太 22:41-45;可 12:35-37;路 20:41-44)。作为升到天上的君王,耶稣最终将统治全地,迎来一个普世和谐的新时代,实现旧约的期望(参见徒 3:19-21)。彼得的见证随后在《使徒行传》中得到呼应,耶稣的第一批追随者宣称祂是受膏者/基督/弥赛亚(如徒 5:42,9:22,17:3,18:5、28、15)。[15]
[1] 亚兰语中的 mešîḥā 与希伯来语中的 māšîaḥ 相对应;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受膏者”。
[2] 人们常常声称,“基督”这个词在新约中主要用作耶稣的名字,而没有传达其原始意义。然而,这一点是有争议的。见 J. W. Jipp, Christ is King: Paul's Royal Ideology,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2015)。即便作为名字,也很难想象说希腊语的人在听到“基督”这个词时不会将其与膏抹仪式联系起来。
[3] M. F. Bird, Jesus is the Christ: The Messianic Testimony of the Gospels, (Milton Keynes: Paternoster, 2012), 16,他写道:“犹太人和罗马人的名字都不要颠倒顺序,只有当Χριστός(iēsous christos)/Χριστός Ἰησοῦς(christos iēsous)具有某种称呼内涵时,才能理解Χριστός(christos)的位置互换。”
[4]《马可福音》1:1,8:29,9:41,12:35,13:21,14:61,15:32;《罗马书》1:1、4、6-8,2:16,3:22、24,5:1、6、8、11、15、17、21,6:3-4、8-9、11、23,7:4、25,8:1-2、9-11、17、34-35、39,9:1、3、5,10:4、6-7、17,12:5,13:14,14:9、15、18,15:3、5-8、16-20、29-30,16:3、5、7、9-10、16、18、25、27。将四部福音书与新约书信进行比较时,会重现“基督”(christos)一词的这种分布模式。
[5] Bird, Jesus is the Christ: The Messianic Testimony of the Gospels, 1, 写道:“虽然不同福音书中关于耶稣的记载各有不同,但其他三位福音书作者都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认可马可的观点,即耶稣的故事是一个弥赛亚的叙事。”
[6] 参见福音联盟专文:《弥赛亚盼望》。
[7] 马太希望通过这份家谱证明耶稣是大卫式君王位的继承人。并且,他很有说服力地指出,约瑟并不是耶稣的父亲,而只是马利亚的丈夫(太 1:16)。随后,马太开始叙述约瑟如何将耶稣收养为自己的儿子(太 1:18-25)。
[8] 参见福音联盟专文:《神的国》。
[9] 参见福音联盟专文:《耶稣是神的儿子》。
[10] 唯一的例外是在《约翰福音》12 章 34 节中,众人两次使用了“人子”一词。不过,即使在这个场合,他们也是在附和耶稣的话。“人子”在新约其它地方只用过一次。根据《使徒行传》7 章 56 节,司提反被石头打死之前说:“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神的右边!”
[11] Cf. R. T. France, Jesus and the Old Testament: His Application of Old Testament Passages to Himself and His Mission, (London: Tyndale Press, 1971), 187–188.
[12] D. R. Bauer, 'Son of David,' 收录于Dictionary of Jesus and the Gospels, ed. J. B. Green, I. H. Marshall, and S. McKnight,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1992), 767. 《所罗门诗篇》的作者祈求神兴起“他们的王,大卫之子”来“统治以色列”(所罗门诗篇 17:21)并“驱逐罪人离开他们的产业”(所罗门诗篇 17:23)。他称未来的王为“主所膏的”(所罗门诗篇 17:32,参路 2:26)并期望“他不再允许不义在他们中间停留”(所罗门诗篇 17:27)。
[13] 弥赛亚将大有能力并攻克一切敌对者的想法,在《所罗门诗篇》中得到了体现:他自己是圣洁无瑕的,因此会统治众多的百姓,用祂话语的力量斥责列王并驱逐罪人。在他的日子里,他不会软弱,因为他依靠他的神;因为神用圣灵使他强大,用智慧和悟性使他明智,用力量和公义使他强壮。主的祝福将与他同在,在力量中,他不会软弱。他的希望将在主里,谁能胜过他?他将在他的侍奉中强大,在敬畏神中强大,忠诚正直地牧养主的羊群,他不会让牧场上的任何人变得软弱(所罗门诗篇 17:36-40)。
[14] 参见J. Neusner, W. S. Green and E. S. Frerichs, eds., Judaisms and Their Messiahs at the Turn of the Christian Era (Cambridge: CUP, 1987); J. J. Collins, The Scepter and the Star: The Messiahs of the Dead Sea Scrolls and Other Ancient Literature, 2nd 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0); M. V. Novenson, Christ among the Messiahs: Christ Language in Paul and Messiah Language in Ancient Juda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15] 就耶稣是人类后裔做王的含义,参见D. G. McCartney, 'Ecce Homo: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as the Restoration of Human Vicegerency,' WTJ, 56 (1994) 1-21.
[16] 参见福音联盟专文:参见福音联盟专文:《弥赛亚盼望》
在众多探讨耶稣作为弥赛亚主题的书籍中,以下几本尤其有帮助: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Jesus as Messi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