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的核心是期盼神差派一位出自大卫王朝的独特君王,把神的祝福带给万国万民。值得注意的是,祂将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为他人赎罪。
从《创世记》开始,神就暗示祂的计划是将世界从亚当夏娃悖逆所带来的后果中救赎出来,这个计划将集中在夏娃的一个后裔身上,这个后裔将胜过神的仇敌——蛇,别处的经文认定它是魔鬼或撒但。后来这个盼望就与亚伯拉罕相关联,期待他的一个后裔将会成为一位君王,通过祂,地上的万民都将得到祝福。实现这些应许的路径最终引向大卫王朝。神通过大卫和他儿子所罗门,确立了耶路撒冷为祂的圣城,祂会在那里与祂的百姓同在。当大卫王朝后续的国王未能完全信靠神时,许多先知预言神将兴起一位正义的大卫式君王,祂将以正义、和平和繁荣来施行统治。应许中的大卫式君王将作为神的中保通过牺牲自己生命的方式为他人赎罪并以此来救赎他们。尽管公元前 586 年巴比伦毁灭耶路撒冷时就终结了大卫王朝在耶路撒冷的统治,但神通过祂的先知暗示祂将差派一位新的大卫式君王。公元前 1 世纪的大多数犹大人都期待着这位神所应许的君王。从那时开始,“弥赛亚”这个词——意为“受膏者”,就开始与其它头衔一并用来以指这位应许中的君王。
在路加写给提阿非罗的书信中,路加描述了耶稣的父母把婴儿耶稣带到耶路撒冷圣殿的情景。他们遇到了一个名叫西面的人,他“又公义又虔诚”,圣灵曾向他启示在他“自己未死以前,必看见主所立的基督”(路 2:26)。路加接着介绍了一位八十四岁的女先知亚拿,当她看到耶稣时,就“进前来称谢神,将孩子的事对一切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赎的人讲说”(路 2:38)。
路加将这些细节囊括其中,来突出他的福音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耶稣实现了神差派一位君王来拯救世界的期盼。这个期盼集中在一位称为主基督或弥赛亚的独特君王身上。英语中的基督(Christ)和弥赛亚(Messiah)这两个术语来自于希腊语 christos 和希伯来语 māšîaḥ,它们都意指“受膏者”(参见《弥赛亚耶稣》一文)。在旧约中,膏抹通常与神任命一个人为王统治相关(例如撒上 10:1,16:13)。在新约和同一时期的犹太文本中也是这样。[1]
从福音书中可以看出,一些与耶稣同时代的人相信神会差派一位受膏者/基督/弥赛亚,但关于这会带来什么结果,众人各执己见。大多数人期待即将到来的君王将重建以色列,使它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将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但耶稣并没有满足他们的期望,特别是当祂被罗马人钉死在十字架上时。
在新约中受膏者/基督/弥赛亚的死具有重大的救赎意义,同时它也实现了旧约的期望。路加记录了耶稣在去以马忤斯的路上与两个门徒的对话。当他们对耶稣说他们曾盼望“要赎以色列民的就是”耶稣时(路 24:21),耶稣回答说(路 24:25-27):
“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他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吗?”于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
在这之后,路加描述了耶稣如何来到耶路撒冷的十一位使徒面前。路加写道(路 24:44-47):
耶稣对他们说:“这就是我从前与你们同在之时所告诉你们的话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于是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又对他们说:“照经上所写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并且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
在这些复活后的相遇中,耶稣指向了旧约中关于基督或弥赛亚的记载。
新约中所反映的弥赛亚盼望之核心是期盼一位出自大卫后裔的君王。受膏者/基督/弥赛亚会是“大卫的子孙”。这个期盼在旧约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根基,旧约中大卫王朝在神与以色列国交往的故事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大卫是第一个通过他的后裔在以色列建立了王朝的人。蒙神拣选,大卫由先知撒母耳膏立(撒上 16:1-13)。他随后统一了以色列各支派,攻占耶路撒冷,将其定为首都(撒下 5:1-12)。他将约柜——天上神之宝座的脚凳,迁至耶路撒冷,并确立耶路撒冷为神的城(撒下 6:1-15)。当大卫表示想要在耶路撒冷为神建造一座房屋/圣殿时,神与他立约将永远建立大卫的家室/王朝(撒下 7:1-29)。[2] 随后,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耶路撒冷为神建造了一座圣殿,建立了神、耶路撒冷/锡安和大卫王朝之间的特殊纽带(王上 6:1-8:66)。所罗门的统治结束后,王国就分裂了,大卫王朝继续统治了犹大几百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国以色列的王朝兴衰更迭却层出不穷。
神对大卫的应许在确保大卫王朝的未来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也不能拦阻神惩罚大卫王朝的国王们,因他们背弃神并忽视了西奈之约。最终,神差遣巴比伦人惩治耶路撒冷的居民,导致大卫王朝灭亡,耶路撒冷圣殿遭毁坏,城墙遭拆毁。
尽管这些悲剧事件使犹大百姓相信神已经放弃了对祂对大卫的应许,但在耶路撒冷陷落前后,先知们都在暗示,神将在未来通过一位君王实现祂对大卫的应许,这位君王将以公理正义治理祂的国。
在流亡前期,这个大卫式盼望最充分的表达出现在《以赛亚书》中。以赛亚针对公元前 8 世纪末大卫王朝在亚哈和希西家统治下的腐败,宣布(赛 9:6-7):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
这位所应许的未来正义君王与以赛亚时代在掌权的腐败大卫后裔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另一个预言中,以赛亚宣布(赛 11:1-5):
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实。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他必以敬畏耶和华为乐,行审判不凭眼见,断是非也不凭耳闻;却要以公义审判贫穷人,以正直判断世上的谦卑人,以口中的杖击打世界,以嘴里的气杀戮恶人。公义必当他的腰带,信实必当他胁下的带子。
以赛亚说从耶西“根生的枝子”标志着被砍倒的大卫王朝会有新的开始(参见摩 9:11-13)。以赛亚不仅预见到了刑罚,还预见到了一位截然不同且更好的大卫王朝君王。这些预言让人有理由相信将来神将兴起一位独特的大卫王朝君王。[3]
公元前 8 世纪末担任国王的大卫后裔未能完全信靠神,这与在《以赛亚书》中称为“主的仆人”的那个人的顺服形成了对比。有许多首诗歌介绍了那一位,但高潮出现在第 53 章——这位毫无瑕疵的仆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来为别人的罪代赎。[4] 虽然经文并未直接称这个仆人为君王,但许多因素都指向这个理解。[5] 神说,祂将使这个仆人“做外邦人的光”,以便祂的“救恩,直到地极”(赛 49:6;参 42:6-7)。重要的是,这个仆人对耶和华的顺服对于成功建立神所珍视的新耶路撒冷来说至关重要。大卫王朝在公元前 8 世纪期间掌权的国王们要为神离弃耶路撒冷及耶路撒冷随之被巴比伦人征服负责,而主的仆人之受苦却在神对耶路撒冷和列国的救赎旨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 在流亡之后,当大卫王朝没有国王统治耶路撒冷时,《诗篇》和历代志仍以不同的方式微妙地体现出对大卫王朝复辟的盼望。
《诗篇》编集于流亡之后,汇编了在公共崇拜中所使用的已有较短诗歌。想想看流亡之后的犹大国并没有大卫王朝的统治者,《诗篇》却强调了大卫的后裔。这一点值得关注。在《诗篇》的开头,《诗篇》第 2 篇强调了神与祂受膏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作为神的儿子,这位君王将以列国为祂的产业。《诗篇》第 2 篇以呼吁其它国家的君王和统治者向神的儿子——这位君王降服而结束。在《诗篇》第 72 篇中,大卫为未来君主所写的祈祷中,也可以看到与此相呼应的期盼。它呼应了《诗篇》第 2 篇,说到“万民”和“列国”都将降服于一位未来的君。《诗篇》预见到这位君王将治理全地,为贫困和受压迫的人带来和平与繁荣。
神对大卫的盟约应许凸显在《诗篇》第 89 篇中,《诗篇》开头强调了神如何应许永远建立大卫的后裔和宝座。这个主题随着《诗篇》的推进得到了发展,但随后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第 38-45 节关注神离弃了大卫王朝的国王,反映了巴比伦人攻击和征服耶路撒冷时发生的事情。在这离弃的背景下,《诗篇》以这样的发问结束:“耶和华啊,这要到几时呢?你要将自己隐藏到永远吗?你的愤怒如火焚烧要到几时呢?”(诗 89:46)在最后的恳求中,诗人回顾神对大卫的应许,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这首诗:
主啊,你从前凭你的信实向大卫立誓,要施行的慈爱在哪里呢?
主啊,求你记念仆人们所受的羞辱,记念我怎样将一切强盛民的羞辱存在我怀里。
耶和华啊,你的仇敌用这羞辱,羞辱了你的仆人,羞辱了你受膏者的脚踪。
除了《诗篇》第 89 篇之外,《诗篇》的其余部分也有大量经文讲到了大卫后裔中的君王,这表明《诗篇》的汇编者期待复兴一位大卫式君王。《诗篇》第 110 篇用积极的基调说到神应许的那位大卫式君王将战胜他的敌人,这与《诗篇》第 2 篇的感伤相呼应,如果最终的汇编者不相信神会在流亡后重新建立大卫王朝的话,那么这样的积极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同样,在流亡之后,《诗篇》132 篇让人有理由相信神“要叫大卫的角在那里发生”(第17节)。[7]
《历代志》是在流亡之后编纂的。《历代志》在某种程度上与《列王纪》平行,其中值得留意的是它特别关注大卫后裔。《历代志》忽略了以色列北国的国王。《历代志》的作者在整部书卷中所要表达的就是期盼恢复大卫后裔。《历代志》突出了耶路撒冷圣殿与大卫后裔之间的密切联系,大卫后裔负责建造圣殿。《历代志》作者暗示,如果人们在重建的圣殿中悔改和祈祷,神将通过恢复大卫王朝来医治他们的土地。这一主题体现在《历代志》作者所讲述的玛拿西王的统治。《列王纪下》21 章说玛拿西所犯的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巴比伦毁灭耶路撒冷的原因。约西亚的改革甚至不足以挽回神刑罚耶路撒冷的决定(王下 23:24-27)。尽管《历代志》在记载玛拿西的一生时并没有抹去他的邪恶行为,但它描述了他的悔改和在流亡巴比伦一段时间后又再次作王(代下 33:1-20)。[8] 《历代志》作者强烈地暗示了,即便是大卫王朝最糟糕的君王,在真诚悔改之后也能获得恢复。鉴于这一点,犹大人不应排除神会信守祂对大卫的应许——“大卫之子”将统治耶路撒冷,这个应许仍有可能实现。
追溯弥赛亚盼望的起源,似乎很明显可以追溯到神对大卫的应许,即祂关于一个永恒王朝的应许,但大卫后裔之前的一些重要期盼大大加深了我们对弥赛亚盼望的理解。在大卫王朝成立之前,就有这样一个盼望,即神将差派一位君王——来自亚伯拉罕的后裔——来祝福世上的万族。
然而,就连这个盼望也有更久远的根源,也可以追溯到伊甸园以及神对欺骗亚当和夏娃之蛇的审判。神对蛇说:“你既做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 3:14-15)神关于女人的后裔将战胜蛇的宣告标志着弥赛亚盼望的起源。[9]
神对蛇说的话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如果将其放在整部《创世记》的背景中,就会发现战胜蛇的人将是一位君王。[10] 亚当和夏娃未能顺服神,在这背后是对他们应该行使权柄治理其它受造物的期望(创 1:26、28)。他们因为听从了蛇的话,背叛了神,就将一个受造物置于造物主之上。[11] 因着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丧失了作神代理人的皇室地位。因此,人们可能会期盼战胜蛇的人能够在亚当和夏娃的失败上得胜。[12] 然而,虽然对蛇的惩罚中暗含了一位统治者的应许,但取得这个胜利离不开苦难。
在这个重要说明的基础上,《创世记》的其余部分特别关注确认“击败蛇的人”。在该隐杀害他更公义的兄弟亚伯之后,女人的后裔与塞特(创 4:25)相关联。他的后代通过直系家谱传到了挪亚(创 5:3-32),挪亚因他的义而与众不同(创 6:9)。从挪亚开始,女人的后裔通过闪追溯到亚伯拉罕(创 11:10-26)。值得注意的是,对亚伯拉罕生命的记述关注的是神通过亚伯拉罕的后裔祝福地上万国的应许(创 22:16-18)。在神与亚伯拉罕订立永恒盟约时,神应许说,君王将出自亚伯拉罕和撒拉(创 17:6、16)。[13]
在亚伯拉罕之后,《创世记》的家谱传到了以撒,之后是雅各。在这两代的传承中都忽略了长子。有趣的是,以扫轻视他的长子名分,为了一碗汤把它卖给弟弟雅各(创 25:29-34)。虽然雅各的行为并不尽光彩,但他重视长子名分及其相关的神圣应许。后来,当以撒将雅各当成以扫而把长子的祝福赐给他时,以撒说(创 27:29):
愿多民侍奉你,多国跪拜你;愿你作你弟兄的主,你母亲的儿子向你跪拜。凡咒诅你的,愿他受咒诅;为你祝福的,愿他蒙福。
以撒的这句话回响着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创 12:3),表明统治他人的权力将属于雅各。尽管以扫后来威胁要杀死雅各,但神的祝福还是临到了雅各身上,他在遭驱逐到巴旦亚兰后就昌盛起来,并为他人带来了昌盛。当雅各回到迦南时,神曾应许:“你要生养众多,将来有一族和多国的民从你而生,又有君王从你而出。”(创 35:11)
接下来的家谱主要关注的是约瑟,但也包括了犹大。约瑟与兄弟们迥然不同,他被父亲视为拥有长子继承权的儿子(参代上 5:1-2)。在亚伯拉罕之约的背景下,约瑟的“王权”之梦具有重要意义(创 37:5-11)。当他的兄弟们随后将约瑟卖到埃及为奴时,约瑟得到神的祝福,并将神的祝福传递给他人(创 39:5)。尽管约瑟遭到了监禁,但神出于恩典让他高升,好拯救埃及和别的国家免于饥荒(参看创 50:20)。他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后来的弥赛亚期盼,即大卫式的君王把神的祝福带给万国。
从约瑟开始,在《创世记》中追溯的独特后裔血脉就传到了以法莲,这是逆转了长子继承权的另一个例子(创 48:13-20)。此后,对未来君王的盼望就与以法莲支派相关联,以法莲人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时所扮演的角色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正如《士师记》所揭示的,以法莲人未能成为神所期盼的道德领袖。[14]
《创世记》对约瑟生平的记载中出人意料地插入了一个关注犹大家族血脉延续的故事(创 38:1-30)。通过强调珥的头生子地位和没有后代,叙述者暗示犹大家族可能在实现与夏娃后代相关的神圣应许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后的故事讲述了她玛与犹大不寻常的关系,带来双胞胎的降生,以又一例长子继承权的逆转为结束(创 38:27-30)。法勒斯突然在看似头生的谢拉之前出生,这一奇怪的事件具有象征意义。虽然王权最初与以法莲支派相关联,但神后来拒绝约瑟-以法莲的血脉,转而拣选了犹大支派的大卫(诗 78:67-72)。正如《路得记》所揭示的,大卫是法勒斯的直系后裔(得 4:18-22)。
在《创世记》49 章中,雅各所宣布的祝福反映了王权可能与犹大和约瑟后代有关的想法。鉴于在弥赛亚盼望中大卫王朝的重要性,雅各在 49 章 10 节中关于犹大未来后裔的声明,即万民都必归顺,在传统上被理解为弥赛亚预言。
通过观察《创世记》中独特的家族血脉如何与大卫王朝相关联,可以明显看出与大卫王朝相关的弥赛亚盼望可以追溯到神救赎活动的最早阶段。[15] 《创世记》中出现的各个神圣应许对于理解后来的弥赛亚盼望具有重要意义。神关于击败蛇(创 3:15)和祝福彼此疏离之人(创 12:3,18:18,22:18)的应许与一支独特的家族血脉相联,这个家族最终会有一位君王来代表神胜过仇敌,恩慈地统治列国。
《创世记》到《列王纪》的各卷书是一个连续的叙事,从《创世记》中期盼未来王朝,发展到《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各书中王朝的建立。虽然《列王纪》描述了大卫王朝的衰落和最后一位大卫王朝国王约雅敬被掳到巴比伦,但在它结尾的经文中给出了一线希望,即这不是故事的终结。约雅敬从监狱获释后,获赐“使他的位高过与他一同在巴比伦众王的位”(王下 25:28)。与大卫王朝相关的盼望等待着实现。
现代学术界的共识强烈反对从旧约书卷中追溯弥赛亚相关的思想。然而,对未来独特君王的信心的确是整部旧约书卷的核心。人们期待未来的大卫王朝君王在神为世界制定的救赎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期望构成了新约作者宣称弥赛亚盼望在耶稣基督身上得到了实现的基础。
与大卫王朝相关的弥赛亚期盼并没有穷尽旧约所讲述的关于耶稣基督的一切事。它们只是旧约与耶稣相关联的线绳中的一股,但却是非常核心的一股。
[1] 耶稣是大卫王位继承人的思想主导了《马太福音》。马太从最初的谱系(太 1:2-17)和“东方博士”寻求“犹太人之王”(太 2:1-12)的记载,发展到耶稣被钉十字架成为“犹太人的王”(太 27:37),最后以耶稣宣告“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太 28:18)结束。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犹太文本《所罗门诗篇》或作《所罗门之歌》表达了神将“为他们兴起他们的王,大卫之子”统治以色列的愿望(所罗门诗篇 17:21)。这位王随后被称为“主所膏立的”(所罗门诗篇 17:32;参看 18:1、5、7)。
[2]《撒母耳记下》7 章的希伯来文与“房子”(house)一词的文字游戏相关。大卫想为神建造一座“房子”(即宫殿/庙宇),神应许为大卫建造一座房子(即王朝)。
[3] 其它先知书中也有对未来大卫王朝君王的期待:《弥迦书》5:2-6;《耶利米书》23:5-6,33:14-26,《以西结书》34:23-31,37:24-28;《撒迦书》9:9-10。
[4] 通常被称为“仆人之歌”的经文是《以赛亚书》42:1-4,49:1-6,50:4-9,52:13-53:12。除了这些诗歌之外,还可以加上《以赛亚书》61:1-3,但这些经文中的说话者并没有被特别称为仆人。根据《路加福音》4:16-21,耶稣在朗读《以赛亚书》61 章之后,表明自己是受膏者,“传福音给贫穷的人”。
[5] 参 M. Zehnder, 'The Enigmatic Figure of the “Servant of the Lord”: Observa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rvant of the Lord’ in Isaiah 40-55 and Other Salvific Figures in the Hebrew Bible,” in New Studies in the Book of Isaiah, ed. M. Zehnder, (Perspectives on Hebrew Scriptures and Its Contexts, 21; Piscataway: Gorgias Press, 2014), 231-282.
[6] P. J. Gentry, “Rethinking the ‘Sure Mercies of David’ in Isaiah 55:3,” WTJ, 69 (2007) 279-304.
[7] 如需更全面的讨论,请参阅 D. C. Mitchell, The Message of the Psalter: An Eschatological Programme in the Book of Psalms, (JSOTSup 252;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7); M. K. Snearly, The Return of the King: Messianic Expectation in Book V of the Psalter, (The Library of Hebrew Bible/Old Testament Studies 624; London: Bloomsbury T&T Clark, 2016).
[8] 玛拿西被掳到巴比伦值得关注,因为对此负责的是亚述人,而不是巴比伦人。他被带到巴比伦的经历与公元前 6 世纪耶路撒冷和犹大人民的情况相似。
[9]《创世记》3:14-15 传统上被称为“原始福音”(或称“福音雏形”),即福音的第一次宣布。
[10] See T. D. Alexander, “Messianic Ideology in the Book of Genesis,” in The Lord's Anointed: Interpretation of Old Testament Messianic Texts, ed. P. E. Satterthwaite, R. S. Hess, and G. J. Wenham, (Grand Rapids/Carlisle: Baker/Paternoster, 1995), 19-39; J. M. Hamilton, “The Skull Crushing Seed of the Woman: Inner-Biblical Interpretation of Genesis 3:15,” Southern Baptist Journal of Theology, 10 (2006) 30-55; J. M. August, “The Messianic Hope of Genesis: The Protoevangelium and Patriarchal Promises,” Themelios, 42 (2017) 46-62.
[11] 蛇掌管全地的权柄。撒但成为这个世界的统治者(约 12:31,14:30,16:11),他用“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试探耶稣(太 4:8-10;参阅路 4:5-8)。
[12]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1 中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对耶稣作为人类君王的重要性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D. G. McCartney, “Ecce Homo: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as the Restoration of Human Vicegerency,” WTJ, 56 (1994) 1-21.
[13] 神的约要亚伯拉罕成为万国之父。“父”这个概念可能带有皇室的含义。
[14] 在后来的犹太传统中,弥赛亚的概念有时与“约瑟之子”或“以法莲之子”相关联。参见D. C. Mitchell, Messiah ben Joseph, (Newton Mearns: Campbell Publications, 2016); M. V. Novenson, “Whose Son is the Messiah?,” in Son of God: Divine Sonship in Jewish and Christian Antiquity, ed. G. V. Allen, et al.,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Eisenbrauns, 2019), 79-81.
[15] 《申命记》第 17 章 14-20 节中关于君王职责的说明表明,甚至在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之前,他们就期盼建立君主制。
关于旧约预言了未来君王降临的概览,请参阅
对弥赛亚盼望更详细的讨论可以在以下资料中找到: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Messianic H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