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我们的分歧在哪里?
以黄金法则进行阅读和对同理心的呼吁
2022-11-25
—— Joe Rigney

你同意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所说,同理心在属灵上可能是危险的吗?

我的确这样认为,而且我已经在先前发表的文章中解释了原因为何同理心会带来这样的结果。虽然我已经努力了,但仍然收到了一些批评(有些批评相当激烈)。这些批评并不令人惊讶。我们大多数人对某些情感(如恐惧或愤怒)可能是罪这一点毫无知觉,所以关于“愤怒的罪”或“惧怕的罪”这样的文章对我们来说讲得通。但在现代社会,同理心被看作是一种几乎不折不扣的美德,所以当我说到它可能是危险的、甚至是有罪的,这个概念令人震惊。

然而,这些互动和批评具有启发性,也对我有帮助。例如,有一组回应是这样的:

你怎么能说“同理心”是一种罪?同理心是基督对受苦之人的关爱,旨在深入到他们的痛苦中去帮助他们。你批评同理心,那你一定是主张对受苦的人采取冷漠、无情、非基督式的反应。

首先,就其本质而言,对我观点的这种批评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对我所说和所写内容的曲解。它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定义了同理心(基督般的关爱)是好的,然后表现得好像我攻击了对这个词的那种理解。但我的负担恰恰相反:鼓励对受苦的人给予基督般的关爱。那么,我的一些批评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呢?我相信他们没有实践我们称之为“黄金法则解释学”的东西:我是否以我希望别人对待我的方式对待作者?

当然,并非所有批评我的人都在攻击我的论点的“稻草人版本”。他们中有许多人都试图与我的论点最有力的版本进行互动,我一直感谢他们的清晰和仁慈。然而,这些辩论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重新审视对待教内分歧的几个重要原则。

清晰与仁慈

我的主要信念之一是,清晰和仁慈是相辅相成的。清晰为仁慈服务,仁慈寻求清晰。爱人如己意味着我们要设法避免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并给混乱和黑暗带来光明。当我们与神学、政治或哲学上的对手接触时,最需要这样做。

在伯利恒大学和神学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的课堂上,我不断敦促我的学生通过寻求清晰性来爱他人。当我们与不同的观点接触时,我们应该经常问自己一些困难的问题,无论是已故作者还是活着之人的观点。有两个问题特别指导我自己寻求清晰和仁慈的努力。

第一,我的理解和表述是否正确?

与他人交往时,我经常问自己是否准确、公正地理解和代表了他们。换句话说,我是否以希望别人理解我的方式理解了他们。

因为我希望别人能善意地阅读我的文章,准确地理解我的立场,我也同样努力善意地阅读别人的作品,试图准确地理解他们。无论我们是在读柏拉图还是但丁,休谟还是爱德华兹,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准确地观察、清楚地理解,并公平地表述这些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正确地评价和评估他们。

培养这些心灵和思想的习惯并不容易。设置一个“稻草人”并攻击它们要容易得多,特别是在处理我们反对的立场和观点时。为了抵制这种倾向,我经常要求我的学生以作者能接受的方式表述他的问题、关切和想法。假设作者在场并且听到学生们重现他的论点,他应该能够说:“是的,你很好地表达了我的立场。”在公正地代表了他的观点之后,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评价和批评他们所理解的内容。

“钢铁人”论辩

不仅如此,我还试图“钢铁人化”对方的立场。“钢铁人”论辩是“稻草人”的反面。当我们竖起一个稻草人时,我们提出了一个弱化了的对手立场,这使得它更容易被击倒。社交媒体激励了这种参与,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让对手放弃麦克风的时刻。这让我们很容易找到大量的拉拉队,当我们摧毁我们的对手(或至少是我们自己设立的稻草人)时,他们会热烈鼓掌。

相比之下,“钢铁人”论辩试图让对手更好地代表他的立场。我们可能为他的立场提供一个额外的论据——一个他自己都没有提出的论据——以便对该立场进行最有力的表达。这种做法是对他,以及对那些认同我们之人爱的行为。通过加强我们最终拒绝的观点,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自己论点中的局限性或弱点。

路易斯论炼狱

例如,当我讲授C. S. 路易斯文学课程时,我讨论了他所相信的炼狱观。路易斯在这个问题上是很清楚的。在《祷告的奥秘》(Letters to Malcolm)一书中,他说:“我相信有炼狱。”(107)

然而,如果从这句话中得出结论说路易斯相信基督徒有一个暂时的地狱,在那里魔鬼得到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可以折磨圣徒,那就错了。不仅如此,从路易斯对炼狱的接受推断出他同样接受中世纪罗马天主教的赎罪券也是错误的——正是赎罪券激怒了马丁·路德。我们知道这两种推论都是错误的,因为路易斯在他相信炼狱的声明之后的段落中这样告诉我们。他明确地拒绝将炼狱视为一个报应性惩罚之地,也拒绝炼狱可以通过交易——即活着的圣徒付钱让死去的亲属提前脱离苦难——这样的观点。

因此,当我教导学生们认识路易斯的时候,我首先试图准确地描述他对炼狱的信念——路易斯相信炼狱是一个暂时的成圣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得救的灵魂渴望在完全享受上帝的存在之前完全去除罪恶的残余。在准确描述了路易斯的观点后,我提供了反驳路易斯观点的圣经和神学理由。但正如我试图向我的学生说明的那样,我们只有通过准确地表述反对的立场才能获得批评的权利。这是清晰地服务于仁爱的一种方式,而仁爱需要我们清晰理解。

第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差异?

但是,除了准确表达反对的立场之外,我们还通过寻求确定各种立场之间差异的性质来达成清晰的目的。例如,当我的学生寻求理解并开始评估其他立场时,我鼓励他们在评估中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

  1. 这是语义上的差异吗?也就是说,我们的立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我们相信同样的事情),只是我们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我们的相同信念?
  2. 这是本质上的差异吗?也就是说,我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是否有本质上的不同?
  3. 这是否是重点上的差异?也就是说,我们的立场是相同的,但我们对我们的立场所强调的或强调的内容是不同的?对于有关我们立场的各种危险和诱惑,我们是否有不同的直觉或不同的评估?

那么,对这些种类差异的理解可能会特别为关于同理心的辩论带来光照,并帮助我们在差异中追求统一?

语义差异

我相信我们在同理心上的共识比我们彼此不认同的要多。例如,我一直主张对受苦的人给予基督般的关爱,寻求进入和理解他们的痛苦,以帮助他们——同时保持与真理的连结。那么,真正的问题是,对于这种基督般的关爱,最好的术语是什么。我的论点是,怜悯(体恤)是最好的术语,这个词直接来自圣经(彼前3:8;来4:15,10:34)。其他人不同意,他们认为同理心是更好的术语。但无论如何,如果我们在概念上达成一致,那么差异就是语义上的,而不是实质性的。

但是,语义上的差异可能是重要的。它们可能会造成混淆。有些人正是基于这些理由批评了我关于同理心的论点。这些批评者与我有同样的实质性关切,但他们认为像我这样定义“同理心”并谈论“同理心之罪”会让人们感到困惑。他们建议我使用“罪恶的同理心”、“不受约束的同理心”或“走偏的同理心”这样的术语来区分糟糕的同理心和好的、有价值的同理心。

虽然我故意使用了这个挑衅性的短语,以吸引注意力并引发思考(就像人们甚至可能寻求故意使用“享乐主义”这个词在基督徒中的使用一样),但我也清楚我并不纠结于这个特定的词。我批评过这种现象,但没有使用同理心这个词(比如这篇《危险的同情心》)。我也赞扬过对同理心的某些理解,无论是在我自己的文章中还是在别人的文章中。因此,在我看来,对于我鼓励我们避免的危险来说,不受约束的或不受控制的同理心是一个很好的术语。

然而,这里的主要观点是,区分语义上的差异和实质上的差异至关重要,把语义上的差异当作实质上的差异,往往是对某人的误解。

强调差异

重点的不同也会如此。例如,在我关于同理心的文章中,我特别关注完全沉浸在别人痛苦中的危险,这让我们失去了与真理的连结、让别人来引导我们的情感载体。我试图帮助人们认识到他们何时被伤害者的敏感和痛苦所操纵。然而,一些批评者认为,更紧迫的危险是那种冷漠的同情,它只是说出“我很遗憾你受到了伤害”的话,但从未冒险去实际帮助受苦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对更紧迫危险的不同评估导致了不同的重点。对于任何特定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要问,这个时候的需求是什么?

对需求(或危险)的不同评估往往是由于不同的个人经历和背景造成的。如果你看到或经历过以同理心为名的情感勒索,或者你看到基督徒因为一些人采用“我受伤了,因此你犯罪了”的逻辑而带来冲突,那么你更有可能意识到这种危险,从而强调在我们的帮助努力中需要对客观真理和善意的深刻尊重。另一方面,如果你看到或经历过面对真正痛苦时的冷酷无情和空洞的怜悯之词,或者你察觉到一种恐惧的不愿意进入他人的痛苦,那么你更有可能意识到这种危险,从而强调需要有意努力与那些哭泣的人一起哭泣,与那些哀伤的人一起哀伤。

当然,重点的不同也可能是重要的。从长远来看,它们实际上可能导致实质性的差异。我们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倾斜,以至于我们最终会有不同的立场。但正如我对我的学生所强调的,他们不必如此。事实上,如果管理得当,不同的本能和侧重点可以帮助确保一个教会或一个教牧团队,或一个学校保持对基督的全面拥抱。

那些相互尊重、重视团队不同本能的人之间的不同侧重点,可以给教会带来巨大的好处。我所服务的教牧团队正是有这种相互尊重的关系。我们之所以能做出更好的决定,正是因为我们把自己不同的直觉和倾向带入讨论,同时分享相同的基本信念。

我们的分歧所在

就个人而言,我发现围绕同理心和怜悯心的辩论非常具有启发性。善意的批评者帮助我完善了论点、找到了各种断层,并因此(我希望)使我的论点中令某些人困惑的部分更加清晰。不真诚的批评者以其他方式帮助我成圣。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场具体的辩论可以使我们为未来的分歧(会有很多)做好准备。

在所有这些方面,我们作为基督徒的目标必须是实践“黄金法则解释学”。作为听众和读者,我们应该以清晰和仁爱的态度来聆听和阅读,寻求根据作者自己的说法去理解他们。我们应该评估相关差异是否是实质、语义或强调的问题,并以忠实和谨慎的态度代表他人。同样地,作为讲员和作者,我们应该在不同的环境中以清晰和仁慈的态度演讲和写作,力求在呈现中表现出智慧、勇气和怜悯之心。


译:DeepL;校:SMH。原文刊载于“渴慕神”英文网站:Where Do We Disagree?

Joe Rigney(乔·里格尼)博士毕业于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Chester),现在担任新圣安德鲁斯学院(New Andrews College)神学研究员。
标签
彼此
渴慕神
分歧
同理心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