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论
神的智慧
2025-08-01
—— Daniel Ebert

定义

圣经的智慧邀请人们采取一种与受造界的秩序和神的救赎工作相协调的方式来生活。旧约的智慧围绕着敬畏耶和华;新约的智慧围绕着基督扩展开来,并做出了调整。

摘要

基督教的智慧神学始于基督,也终于基督。新约认定耶稣是智慧的终极源泉。旧约既通过智慧的呼唤也通过以色列人未能按照智慧生活的失败,在期待着末世时智慧能实现。在基督身上,旧约中与智慧相关的主题得到了实现和重构。旧约的智慧是启示性的,人们应该围绕着敬畏耶和华来安排生活。在新约中,人们要围绕着基督福音的智慧邀请对这样的生活做出调整。[1] 在旧约中,智慧是整个受造界的根基。在新约中,基督和《箴言》8 章中的智慧之女一样都参与了创造之工,但祂作为宇宙的主远远超越了她。在旧约中,智慧发挥着拯救的功能,但却并非救赎的功能。新约围绕基督的十架之工对智慧做出了惊人的调整,并为生命设定了新的模式。旧约中的智慧是要引导人们过一种拥抱美德的生活;而现今在基督里,这样的生活才更可能实现。


引言

关于神智慧的研究既可以宽泛到覆盖整本圣经和所有的神学,也可以狭窄到只研究希伯来语和希腊语中与智慧相关的词汇。前者过于宽泛。后者则过于狭隘,因为在闪族语中与智慧相关的词汇范围很广(如智慧、洞察力、审慎)。[2] 我们可以将研究局限于智慧文学(《箴言》《约伯记》《传道书》和《诗篇》中的某些篇章)。但这样做往往会忽略智慧在整部正典中所起的作用。[3] 为了使信息易于处理,并提供简明的智慧神学,本文将集中讨论四个主题:创造、启示、救赎和美德。这些主题之间的关联源于圣经中的信息,并描绘出基督教智慧的轮廓。从新约圣经将神的智慧与基督相等同开始,我们将围绕这四个主题总结旧约圣经智慧的轮廓,并逐一说明智慧在基督里如何达到圆满。

基督与福音

基督徒研究神智慧的方法始于基督,也终于基督。保罗在反对虚假的智慧时说,真智慧在神的计划中,而基督和福音就是这个计划的圆满实现。在《哥林多前书》1 章 24 节和 30 节中,他明确称基督为“智慧”。这福音的智慧是基督徒群体一切智慧的源泉,他们因着圣灵就以基督的心为心了(2:7-16)。[4] 

《歌罗西书》和《以弗所书》更详尽地解释了使徒的观点。神将这福音的救赎恩典“用诸般智慧聪明,充充足足赏给我们(弗 1:8)。在基督里,神“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基督徒(弗 1:17)。保罗祈求神使基督徒“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西 1:9)。使徒“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来宣讲基督,使人在基督里成熟(西 1:28)。“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基督里“藏着”(西 2:3)。[5] 我们可以称这是“基督论的智慧”。

当代神学的某些流派倾向于围绕着某些先入为主的智慧概念来调整基督论。然而,新约的方向却恰恰相反:它围绕着基督重新构建了智慧。基督徒真正的智慧总是与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相关。

这基督论的智慧与旧约有什么关系?以色列人了解的智慧所有相关主题都在基督里得到了实现并为基督所超越。旧约中的失败和先知关于盼望的应许预告了两约间更广泛的线性标准转换(canonical movement)——这失败和应许的双线蕴含在以色列的所有体制和一切生活中:圣殿、圣约、城市、祭司、安息,甚至她的智慧。没有人能比所罗门更明显地代表着智慧。然而,他的一生最终成为智慧与愚蠢的典型:既是基督的预表,也是人类失败的写照(代上 3-4,11:4)。可悲的是,在以色列的历史中,智慧遭到了扭曲(耶 8-9)。[6] 我们所需要的是比所罗门更伟大的那一位(赛 11:1-10;太 12:42)。

旧约中的智慧主题及其在基督里的实现[7]

基督与旧约智慧的关系很复杂。耶稣的教导是一位敬虔或智慧导师的教导,但远不止于此。祂的教导在形式(如比喻、箴言)和内容(如智慧的邀请、两条路)上都与旧约中的智慧相似。但祂的教导也像先知的教导一样,在某些方面具有完全的独特性(例如,祂声称自己是神的儿子,并呼唤“阿爸,父”)。

基督与拟人化的智慧(the personification of wisdom)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复杂。神其他的属性并没有像智慧这样用拟人的方式表达得如此有力,发展得如此彻底。这出现在旧约中,并在第二圣殿的犹太教中得到了发展。这里,基督也超越了先前关于智慧的教导。

对四个主题(启示、创造、救赎和美德)的思考捕捉到了基督与旧约智慧的关系并做出了区分。

智慧与启示

神智慧的属性在旧约中以智慧之女的形象出现。她揭示了神在创造秩序(箴 8;伯 38)和律法(申 4:6)中的旨意和道路。次经的智慧文献进一步将智慧描述为神荣耀的反映(《智慧篇》7:24-26)。虽然后一篇文献并非正典,但它体现了人们继续从智慧的角度思考神的启示。

与旧约中其它具有启示作用的形象(如先知、天使、圣经、圣殿)一样,智慧的启示功能在基督里达到了顶峰,并为基督所超越。用《希伯来书》中的话来说,以前的形象是好的,但耶稣是“更好的”(来 1:4)。从早先启示性形象——譬如智慧——的角度来看基督是有帮助的,但我们绝不能忽略基督的独特性。

旧约把智慧描绘为神的一种属性,但智慧并非有位格的存在。即便在最具有文学性的伪经文学中,智慧之女也从未填补拟人化手法与真实存在之间的鸿沟。基督是神三位一体中的一个位格。这正是基督之启示大有能力的独特之处。圣子是天父的形象;祂对天父的揭示无可比拟。

然而,这里确实有一个预表的模式。智慧的邀请(如“智慧人听见”,箴 1:5;参 9:1)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一来自神的邀请最终在基督身上实现了:“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 11:28-29)[8] 

智慧与创造

圣经之启示赐给世界的一个礼物就是它用理性、伦理和美学的构架来理解创造界,这个结构建基于一位具有位格的全能造物主。[9] 神是美和秩序的创造者(诗 104)。这样的创造设计与神的智慧密切相关(箴 3:19)。在创造时刻,拟人化的智慧欢欣地露面了(箴 8:22-31)。

拟人化的智慧和基督在概念上最紧密的关联可能就是在创造中的角色。新约告诉我们当创造之时基督就在那里(约 1:1-2);基督是创造的媒介(约 1:3;林前 8:6;西 1:16;来 1:2)。在这一点上,拟人化的智慧代表了基督。然而,在这里,我们也必须仔细注意基督的独特性。

在创造时发挥了作用的不仅有智慧,同样还有神的创造之言、圣灵,根据犹太教拉比传统(rabbinic Judaism)还有妥拉。这些也可以看作是基督作为创造者的反映。但是,基督在创造时就与神为伴,这远远超出了对智慧的描述。圣子是作为一个位格存在的,而不仅只是一个文学形象或拟人手法。智慧是受造的,而圣子是永恒的、并非被造的(箴 8:22)。新约将圣子在那时就与神为伴与圣子作为神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圣子不仅“与神同在”(约 1:1a),而且祂就是神(约 1:1b)。基督不仅是创造的媒介,祂还是荣耀的圣子和至高的主(腓 2:11;来 1:4;西 1:17-18)。

神对整个世界的智慧计划将在基督的拯救之工中完成(罗 16:25-27)。这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三个主题。

智慧与救赎

拟人化的智慧在提供洞见、启示和指引方面发挥着拯救性的作用,但并非在救赎或赎罪意义上。仔细阅读《箴言》1-9 章就会明白这一点。[10] 从赎罪的角度解读旧约智慧的作用是错误的。

新约只有一处经文明确地称基督为神的智慧,这一点与祂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工作有关(林前 1:23-24、30)。这是基督作为智慧所发挥的功用,而非指祂就是拟人化的智慧,这是说基督是神智慧的核心。基督的十字架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使我们回到福音的叙事,以及在教会生活中应用这智慧的独特方式。这也引出了第四个智慧主题——更新和具有美德的生活。

智慧与美德

旧约智慧的目标是过一种拥抱美德的生活,敬畏耶和华,与受造界的秩序和谐共处,在神百姓的群体中。[11] 未解决的张力,如《约伯记》和《传道书》所示,是邪恶的问题,源于堕落,滋生愚蠢、罪恶和死亡。在福音书中,基督战胜了罪、魔鬼和死亡,最终的胜利要等到祂的第二次降临和最终的圆满。在此期间,基督赐给蒙救赎者祂的榜样、教导和圣灵,好让基督徒能够过上与神的智慧相一致、品行端良的生活。

新约圣经反映出智慧对美德生活的呼召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12] 这种连续性散见于新约圣经中,以《雅各书》为最佳范例。 “雅各处理主题的方式与旧约的智慧文学特别有共鸣,尤其体现在他以两极对立的形式直接给出如何生活的建议:这样比那样好;要这样生活,而不要那样。”[13] 这样的风格也出现在耶稣的教导中。[14] 

然而,新约中也有重要的不连续性,这涉及基督的救赎之工、末世圣灵的同在和能力(西 1:9)、基督所示范的智慧生活之独特模式(西 3:16)以及教会的使命(西 4:5)。

我们对神智慧的回应

保罗在《以弗所书》中教导说,“神百般的智慧”要“藉着教会”显明出来(弗 3:10)。教会为了完成宣教的使命,就要让神的智慧塑造我们在地方团契和公开见证中的生活。我们要让基督的话语住在我们里面,这样我们就能“用各样的智慧”彼此教导(西 3:16)。对外人,我们要“用智慧”与人交往(西 4:5),并要做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深入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弗 5:15)。这不是拿来改变我们的一般哲学智慧,而是在基督里找到的、神独特的、却往往违背我们直觉的智慧。这看起来像什么呢?

新约圣经中就有用基督的智慧塑造生活方式的实例。例如,哥林多教会的一个问题是属灵的分裂。这是高举人类智慧造成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保罗明确地称基督为“神的智慧”。这智慧的根基是神儿子,“荣耀的主”,是神本身(林前 2:8;8:6)。不过圣子牺牲性的死定义了这智慧。这智慧的内容就是以十字架为中心的福音。确实以“钉十字架的基督”为神的智慧,就撇开了一切人的智慧,并会把我们引向十字架的道路。[15] 

脚注

[1] 见 Daniel J. Treier, "The Gift of Finitude: Wisdom from Ecclesiastes for a Theology of Education," Christian Scholar's Review 48, no. 4 (2019): 383.

[2] 见 James L. Crenshaw, Old Testament Wisdom: An Introduction, 3 ed.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10), 14, n. 1; 另见《箴言》1:3-7 中并列的词。

[3] 关于智慧的定义,见 E. J. Schnabel, "Wisdom," in New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heology, ed. Brians S. Rosner T. Desmond Alexander, D. A. Carson, Graeme Goldsworthy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843.

[4] K. S. Kantzer, "Wisdom,"收录于 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Theology, ed. Walter A. Elwell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01).

[5] 另见保罗赞美神在福音中显明的不可言喻之智慧(罗 11:33)。

[6] 为了对这些章节做出有益的研究,见 Daniel J. Estes, The Message of Wisdom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forthcoming), chapters 6,7.

[7] 关于这部分,更多文献见 Daniel J. Ebert IV, Wisdom Christology: How Jesus Becomes God's Wisdom for Us, Explorations in Biblical theology, (Phillipsburg, NJ: P&R, 2011), 175-78.

[8] 关于耶稣的邀请及其与旧约法律和智慧的关系,见 Ebert IV, Wisdom Christology, 19-38.

[9] 关于创造是智慧源泉的讨论,见 Daniel J. Estes, Hear, My S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Proverbs 1-9,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97), 87-89.

[10] Estes, Hear, My Son, 18.

[11] 关于旧约中智慧行为的论述,见 Estes, The Message of Wisdom, Part IV.

[12] 关于《雅各书》中智慧的有益评论,见 Peter H. Davids, The Epistle of Jame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The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82), 54-56.

[13] D. A. Carson, "James," 收录于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Use of the Old Testament, ed. G. K. Beale and D. A. Carson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07), 997.

[14] 关于《箴言》的讲解如何将其与基督联系起来,见 Raymond C. Ortlund, Proverbs: Wisdom that Works, Preaching the Word, (Wheaton, IL: Crossway, 2012).

[15] 关于更多新约的例子,见 Ebert IV, Wisdom Christology.

进一步阅读

  • Bartholomew, Craig G., and Ryan O’Dowd. Old Testament Wisdom Literature: A Theological Introduction.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11.
  • Belcher, Richard P. Finding Favour in the Sight of God: A Theology of Wisdom Literature.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18.
  • Carson, D. A. . “James,” i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Use of the Old Testament, edited by G. K. Beale and D. A. Carson, 997-1013.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07.
  • Crenshaw, James L. Old Testament Wisdom: An Introduction. 3 ed.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10.
  • Davids, Peter H. The Epistle of Jame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The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82.
  • Ebert IV, Daniel J. Wisdom Christology: How Jesus Becomes God’s Wisdom for Us. Explorations in Biblical Theology. Phillipsburg, NJ: P&R, 2011.
  • Estes, Daniel J. Hear, My S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Proverbs 1-9. 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97.
  • ———. The Message of Wisdom.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forthcoming.
  • Kantzer, K. S. “Wisdom,” in 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Theology, edited by Walter A. Elwell, 940.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01.
  • Ortlund, Raymond C. Proverbs: Wisdom That Works. Preaching the Word. Wheaton, IL: Crossway, 2012.
  • Schnabel, E. J. “Wisdom,” in New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heology, edited by Brians S. Rosner T. Desmond Alexander, D. A. Carson, Graeme Goldsworthy, 843-48.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 Treier, Daniel J. “The Gift of Finitude: Wisdom from Ecclesiastes for a Theology of Education.” Christian Scholar’s Review 48, no. 4 (2019): 371-90.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Wisdom of God.

Daniel Ebert(丹尼尔·埃伯特)是俄亥俄州锡达维尔大学(Cedarville University)的圣经研究教授。他曾在亚洲基督教培训与宣教团契(Christian Training and Missionary Fellowship)宣教二十一年,拥有菲律宾马尼拉(Manila)亚洲神学院(Asian Theological Seminary)、宾夕法尼亚州哈特菲尔德(Hatfield)圣经神学院(Biblical Theological Seminary)和伊利诺伊州迪尔菲尔德(Deerfield)三一国际大学(Trinit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的高等学位。
标签
福音
圣经
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