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论
神的名
2025-08-13
—— Daniel Ebert

定义

神的名指神在和人的关系中为了启示自己所使用的称谓、头衔和比喻。神的名出现在耶和华向以色列人揭示自己的过程中;这启示的巅峰在传给万民的福音中,其中神的名显明为包括了圣父、圣子和圣灵。

摘要

圣经中神的名是神自我启示的组成部分。对它们的研究最好按照圣经的叙事情节,采用适当的解释原则。神主要的名字,以及许多别的称谓,最初都启示在旧约圣经中。圣经对神的名也有明确的表述,尤其是祂人格化(personal,译注:这个词也可以指神的位格)的名 YHWHYahweh,雅威,和合本中译为“耶和华”,本文将遵循和合本的译法——译注),通常翻译为“主”。这些名字及其功能揭示了神的本性,并告诉了以色列人他们与神的关系。当神在干预历史时,祂也越来越多地启示了祂的名。在基督里作工的神,就是旧约所启示的神。这一点从圣经所使用的名可以看出来,尤其是通过使用神的名“主”来称呼神。旧约圣经翻译成希腊文时把 YHWH 译为 Kyrios(希腊文中的“主”)因此这个名进入了新约。随着福音到来,有了进一步关于神身份的启示:祂的名中包含了耶稣基督和圣灵。圣经教导教会,无论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可以与神建立关系,祂的名和身份是圣父、圣子和圣灵。


引言

名字揭示了一个人的身份。圣经中神的名是了解神身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神是谁?祂是什么样的?了解圣经中神的名字使我们能够信靠祂,并为了祂名的荣耀而忠于教会的全球使命。

研究神名字的原则

研究神的名在方法论方面有一些重要的考量。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圣经中关于神之名的明确记载。例如,神向摩西解释了祂的名(出 3);在新约中,我们得知耶稣的名超乎万名之上(腓 2:9-11)。

应该用语言学原则指导解释神之名。除了留意上下文以外,我们还应该谨慎使用词源学。最安全的做法是根据圣经进行解释。例如,圣经解释了 YHWH 的含义(出 3:15)和耶稣这个名字的含义(太 1:21)。

我们应该观察神如何启示自己的名字。主首先启示自己的名为“全能的神”(El Shaddai),后来更完整地启示自己的名是耶和华(出 6:2-5)。然而,这是同一位神。耶和华告诉摩西,祂就是与以色列先祖立约的神(出 3:15)。在新约中,神显明祂的名包括了圣子和圣灵(太 28:20)。但这位神仍然是先祖的神(太 22:32)。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圣经中没有说到的关于神名字的内容。圣经从未教导以色列人把神的名当作护身符或魔咒。同样,尽管我们尊重神的名,圣经也从未告诉我们不可以念出或说出祂的名。[1]

旧约中神的名字

神的名

希伯来语中神最常见的名是 YHWHElohimAdonay。耶和华这个词有很多复合的形式,特别是Yahweh Sabaoth(“万军之主”),Elohim 也有许多同源词,如 EloahEl 及其复合形式,特别是 El-Shaddai。还有国王、造物主、天父、圣者、救赎主和磐石等称谓。这些名称及其各种组合,以及许多别的称谓都值得关注。本文只重点介绍其中几个。

神的名揭示了什么

El、EloahElohim 的复数形式出现了 2500 次以上。这些同源词是希伯来语中表示神明的基本词汇,就像英语中的 God (神)或希腊语中的 theos。表明神身份的并不是这些通用的称谓,而是神的话语、作为和方式。例如,阿拉伯语中的“安拉”在《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传统中具有特殊含义,但在讲阿拉伯语的基督徒中,同一个称谓却有不同的意义。神的作为使祂的名有了独特的含义。

耶和华贯穿在旧约之中(6828 次)。它也间接渗透到新约中。耶和华这个名暗示了抽象的真理,如神的自我存在,因为耶和华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是”(to be,出 3:14)。但在圣经语境中,这个名告诉我们神是有位格、与人同在和信实的。耶和华是神立约的名(出 6:2-8)。当以色列人悖逆时,是耶和华应许了新约(耶 31:31-34)。

神别的名字往往围绕着这个名。“万军之主”(286 次)几乎总是与耶和华同时出现。大卫王的权势日益强大,因为“耶和华万军之神与他同在”(撒下 5:10)。希伯来语是 YHWH Elohim Sabaoth。“万军”这个词指神的军队,包括天使的军队和以色列的军队。耶和华是王,是拥有完全主权的战士。Adon 这个称谓也表示神的统治;它的复数形式 Adonay(456 次)尤其重要,不只是因为后来犹太人的使用。

后来,犹太人不再说出 YHWH 的读音,而喜欢说 Adonay Hashem(“那名”)。然而,不发神名字的音是在较晚时候发展出的实践。早先,利未人在祝福时会念出神的名字(民 6:24-27)。百姓记住了这个名字(出 20:24,23:13),并指着它起誓(申 6:13)。《诗篇》确认了人们是宣告耶和华这个名字的:宣告它(诗 22:22)、颂赞它(诗 100:4)、歌颂它、赞美它和高举它(诗 66:2,7:18)。[2] 神渴望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虽然神的名字是神圣的,但祂希望自己的名字成为启示和祝福的源泉。

以父亲称谓神体现了亲密的关系。神称以色列为祂的儿子,表明了他们之间的盟约关系(出 4:22-23)。因此,以色列的不忠特别令人遗憾(何 11:1-4)。在《以赛亚书》的结尾,神作为一个悲痛的父亲在吐露心意(63:16-17)。

当神立一个地方作为祂名的居所时,那里就有神的同在(申 12:5)。祂的名代表祂自己。[3] 当神留名在一个实体上时,这标志着祂的所有权。神留名在约柜上(撒下 6:2)、在圣殿(王上 8:43)、在耶路撒冷(耶 25:29)上,最重要的是在祂选民身上(民 6:27)。

神子民对祂名的回应

主选择通过在祂的子民中宣扬祂的名来荣耀祂的名(撒上 12:22)。相应的,他们也要在世上代表祂(诗 29)。耶和华禁止祂的子民妄称祂的名(出 20:7);也就是说,他们不能不正当地使用祂的名。他们的使命是作为耶和华的使者传扬祂的名。[4] 

但以色列人失败了。因此,先知们开始预言神将救赎祂的子民,扩大祂圣名的荣耀(结 36:20-23)。神将更多启示祂名的信息。祂的子民必得新名的称呼(赛 62:2),甚至多国将称为耶和华名下的国(摩 9:11-12)。

新约中神的名

随着神在每个新处境中彰显自己,以色列人越来越认识耶和华。当神的荣耀在基督里显现时,这启示就达到了巅峰(林后 4:6)。在“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腓 2:9)中,神慈爱的本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彰显。

称呼同一位神

新约对神的称呼既有连续性,也有间断性。曾对先祖说话的神现在透过祂儿子在说话(来 1:1-2)。新约中神的名确认了这种连续性。它们通常体现了早先希腊语的翻译。“全能的主”就是一个例子(林后 6:18,引自撒下 7:8)——这是对希腊文 Kyrios Pantokrator 的翻译。这一称谓来自希腊文旧约,用这个表达方式翻译希伯来文的 YHWH SabaothYHWH El Shaddai

少数直接出现在新约圣经中的希伯来语或亚兰语的名字也体现了这种连续性。耶稣在十字架上用祂的母语喊道:“以利,以利!”(太 27:46)。马太将这句话翻译成希腊语,即“我的神,我的神”(theos mou, theos mou)。耶稣引用的是《诗篇》第 22 篇,其中 El Elohim 各出现了一次,YHWH 出现了七次。显然易见:当新约使用希腊文 theos 时(1235 次),是指以色列的神。

称同一位神为三位一体之神

但是,现在对神的称呼有了一些根本性的新变化:耶稣,神的儿子,加入了神的名和身份。新约中神的名字证实了这一点。

犹太人在念到“耶和华”(YHWH)这个名时,习惯于念成 Adonai。所以在基督之前,希腊文旧约将 YHWH 译为 kyrios(希腊文的 Adonai)。因此在新约中,YHWH 译为 kyrios,其中约有 100 次用于父神。但是也有七百多次用它指耶稣(徒 2:36;约 20:28)。

其中一些例子是引用旧约中含有耶和华的经文——只是现在这些话都应用在了基督身上。保罗的著作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罗 10:13;林前 2:16)。[5] 整本新约中还有许多其它类似的引用和阐释(彼前 2:3,3:15)。

“耶稣是主(kyrios)”是基督徒的基本认信,即承认耶稣确实是耶和华(罗 10:9-13;腓 2:9-11)。这样的认信也体现在一个早期的祷告中:Maranatha!“主必要来”(林前 16:22)。这个恳求包含了旧约亚兰语中神的名 Mārē(但 2:47)。在新约中,这个名指基督,进一步证明了最早的基督徒尊崇耶稣为主。Despótēs 是希腊语旧约中一个不太常见的单词,指耶和华,在新约中也用来指神(路 2:29)和基督(犹 4;彼后 2:1)。

伴随着神在基督里的启示,神的名也有了新的调整。这新调整是复杂的:基督在祂的神性中与神同名(约 1:1);而在祂的人性中祂获得了神所赐的名(约 17:11-12)。《希伯来书》抓住了这一复杂现象。耶稣承受了神的名(来 1:4),可以称为耶和华。但是,圣子在神性中也加入了神所做之工(来 1:10-12)。圣子因与祂的子民联合就在教会中宣扬神的名,并领人赞美神的名(来 2:12;诗 22:22)。透过耶稣这位大祭司的工作(来 4:14),基督徒也相应地献上赞美并带着爱来承认神的名(来 13:15,6:10)。

《马太福音》28 章 19 节在肯定一神(单数形式的“名”)的同时,又以隐含的方式对三位一体(“父、子、圣灵”)做出了补充。在这里,神存在的统一和福音关系中的多个位格,用更全面的方式回答了神身份的问题。这是祂的名:耶和华——圣父、圣子、圣灵。伊斯兰教对神的认识截然不同,因为伊斯兰教称神为真主安拉Allah),但拒绝承认主亲自启示的三位一体。这有着巨大的神学意义,也带来了对福音的拒绝。[6] 

教会对神之名的回应

神的名字,包括了“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这个名字,现在在祂的新约子民中宣扬(雅 2:1、7)。这个名现在包括了外邦人(徒 15:16-18;摩 9:11-12)。在这名中,我们找到了救恩(路 24:47;约 1:12)。

《启示录》描述了标记着神新名之人所获得的祝福和奖赏(启 22:4,3:12;参赛 62:2)。拥有并知道这名的独有基督(启 19:11-16),接着是祂的跟随者(启 2:17)。这个模式实现了旧约中奉神之名所蒙的祝福(民 6:27)。

“阿爸”(Abba),另一个亚兰语名,可以说是基督最喜欢的名(可 14:36)。基督徒现在实现了古人渴望认神为父的愿望(赛 63:16),他们借着圣子的灵呼喊“阿爸,父”(加 4:6)!

神的子民要活出神之名的标准,成为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彼前 2:9-11;参 1:15)。我们不能错误地代表祂的名。相反,我们要忠心地将祂的名传到地极(太 28:19-20;徒 9:15)。[7] 那时,主,就是万军之耶和华必再来(雅 5:3、7)。

结论

圣经中对神的称谓是神救赎恩典的自我启示。这不是一般的神。祂是赐下应许给先祖的神,是与以色列人立约的神,是名为圣父、圣子和圣灵的神。[8] 基督徒所谈论的神就是这位神。我们向天父欢呼“哈利路亚!”。我们与古往今来的历代教会一起呼喊“圣灵啊,我愿你来”。怀着对救恩完全成就的期待,我们祈求“Maranatha”,“主耶稣,必要来!”

神越来越多地启示祂自己,使人们作为受造物可以用适合的方式来理解这位圣者。然而,神的名不足以描述祂的伟大。在这里,也许我们可以从对“那名”(犹太教不念旧约中YHWH 的读音,并且最早期基督徒对“那名”极为尊重)的缄默中学习到有益的功课。[9] 在祂所有慈爱的自我启示中,神仍应作为无法理解且绝对完美的存在受我们的崇拜和敬仰。“他荣耀的名也当称颂,直到永远!愿他的荣耀充满全地!阿们,阿们”(诗 72:19)!

脚注

[1] 关于新约对神之名的回避,见 Mark Allan Powell, ed., The HarperCollins Bible Dictionary, 3rd e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11), 688.

[2] Carmen Joy Imes, Bearing YHWH's Name at Sinai: A Reexamination of the Name Command of the Decalogue, Bulletin for Biblical Research Supplement 19 (University Park, PA: Eisenbrauns, 2018), 28, and n. 87.

[3] John M. Frame,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Belief (Phillipsburg, NJ: P&R Publishing, 2013), 383–84.

[4] 参 Imes 的论文, Bearing YHWH's Name at Sinai.

[5] 参 David B. Capes 的研究, The Divine Christ: Paul, the Lord Jesus, and the Scriptures of Israel, Acadia Studies in Bible and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18), 特别是 111–50 页。

[6] 进步一研究,请参阅, Daniel J. Ebert IV, "How Does God’s Love in Christ Relate to Islam?," in The Love of God, ed. Christopher W. Morgan, Theology in Community (Wheaton, IL: Crossway, 2016), 161–84.

[7] “在最深刻的层面上,使用神的名是一个宣教问题。” Terence Fretheim, Exodus, quoted in Imes, Bearing YHWH's Name at Sinai, v.

[8] Christopher J. H. Wright, The Mission of God: Unlocking the Bible's Grand Narrative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6), 54. 中译参考:《宣教中的上帝》,校园出版社。

[9] R. Kendall Soulen, The Divine Name(s) and the Holy Trinity, 1st ed.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11), 177–89, 94–210. 一位学者列出了新约中 2000 个“面对神的名持缄默”的例子(参,同上 277 n. 2)。

进一步阅读

  • Bray, Gerald Lewis. “God.” In New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heology, 511–521.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 Capes, David B. The Divine Christ: Paul, the Lord Jesus, and the Scriptures of Israel. Acadia Studies in Bible and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18. 参作者访谈.
  • Ebert IV, Daniel J. “How Does God’s Love in Christ Relate to Islam?”. In The Love of God, edited by Christopher W. Morgan. Theology in Community, Chapter 8. Wheaton, IL: Crossway, 2016.
  • Frame, John M.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Belief. Phillipsburg, NJ: P&R Publishing, 2013.
  • Hood, Jason, “Getting God’s Name Right,” The Gospel Coalition. 中译参考:《正确对待神的名》
  • Imes, Carmen Joy. Bearing Yhwh’s Name at Sinai: A Reexamination of the Name Command of the Decalogue. Bulletin for Biblical Research Supplement 19. University Park, PA: Eisenbrauns, 2018.
  • Morgan, Christopher W. The Love of God. Theology in Community Series. Wheaton, Illinois: Crossway, 2016.
  • Powell, Mark Allan, ed. The HarperCollins Bible Dictionary. 3rd e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11.
  • Sanders, Fred, Klaus Issler, and Gerald Lewis Bray. Jesus in Trinitarian Perspective: An Introductory Christology. Nashville, TN: B & H Academic, 2007.
  • Soulen, R. Kendall. The Divine Name(s) and the Holy Trinity. 1st ed.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11.
  • Wright, Christopher J. H. The Mission of God: Unlocking the Bible’s Grand Narrative.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6. 中译参考:《宣教中的上帝》,校园出版社。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Names of God.

Daniel Ebert(丹尼尔·埃伯特)在俄亥俄州锡达维尔大学(Cedarville University)担任圣经研究教授。他曾在亚洲基督教培训与宣教团契(Christian Training and Missionary Fellowship)宣教二十一年,拥有菲律宾马尼拉亚洲神学院(Asian Theological Seminary)、宾夕法尼亚州哈特菲尔德圣经神学院(Biblical Theological Seminary)和伊利诺伊州迪尔菲尔德三一国际大学(Trinit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的研究学位。
标签
福音
圣经
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