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存有者神学(Perfect being theology)源于坎特伯雷的安瑟伦(Anselm of Canterbury,1033-1109)之神学默想,他试图从圣经关于神的陈述中推导出完美的神应该是什么样的。今天,完美存有者神学通常不以圣经为出发作为基础,这带来了当今尝试中的许多混乱和偶像崇拜。
完美存有者神学试图从关于神的认识推导出神一定是什么样的细节。这种类型的神学默想推导源于坎特伯雷的安瑟伦(1033-1109)所著两部作品《独白》(Monologion)和《宣讲》(Proslogion,1077-78),在这两本著作中,他根据圣经中关于神的陈述推导了神是最完美存有者这个想法。这是本体论的根基,因为(1)神是最完美的存有者,因为(2)有存有者总比没有存有者好,那么(3)最完美的存有者必定存在,因此(4)神必定存在。后来的学者和改教家并没有大力依赖安瑟伦的论证,而倾向于采纳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等神学家的宇宙论论证。今天研究的完美存有者神学显示了安瑟伦方法的弱点:如果推论的首要原则不是圣经的真理,那么所推导出的“神”反映的是神学家的思考,而非圣经中神的自我启示。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1033-1109)在他的两部作品《独白》和《宣讲》(1077-78)中推导了神是最完美的存有者这个想法,作为系统性地理解三位一体(godhead)的一种方式。作为“没有比祂更大的”之神,祂是我们服事和崇拜的对象。由此,我们得到了“完美存有者神学”。安瑟伦从古典神论的角度发展了它。此外,他认为根据神是最完美的存有者,完美的存有者不可能不存在,因此神是最完美存有者可以通过推导成为一个证明。这是本体论论证的根基,从只思考对神的认知出发,推导出神存在的论证。
这里“对神的认识”并非指人脑海中关于神的样式。这样式必然是有限的和不充分的。神的样式,无论是一个实物还是在头脑中的,都遭禁止。相反,它是关于神的认知。人的方法是在头脑中想象或通过文字描绘神的样式,但圣经并不鼓励这种方法。《独白》是对神存在的持续、努力地默想。
后来的改革宗神学认为要从神的必要性、独立性以及祂的非创造性推导出神的完美。神不需要任何事物;祂不是派生的,却是完美的。完美不是神的一个属性,与此相反,神的每个属性都可理解为是完美的,因它们是完整的。
约翰·欧文指出了完美与神之自足的关系。
神是绝对完美的;所有完美之物,都归因于他;否则,祂就既非绝对自足,也非完全充足,亦非蒙受祝福。祂绝对完美,因“祂不需任何非祂的完美性,而且相比而言,祂凌驾于我们所能想象到或感知到的任何完美(Works, vol. XVI, 95 页)。
因为安瑟伦的方法中有弱点,而且圣经中没有关于神存在的论证,可以说,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学者、改教家和清教徒神学家都将安瑟伦的本体论置于阿奎那在《五路论证》(“Five Ways”)中的宇宙论论证之下。这种论证并非从关于神的认识出发,而依赖于我们世界中的事实,遵循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一章和二章中的方法,以及他在雅典和路司得向外邦人传道的方法(徒 14,17)。改教家像阿奎那一样,在他们根据神的普遍启示推导出的自然神学研究中,对本体论论证几乎毫无兴趣。
《宣讲》是一本比《独白》更长、更详细的书,在这本书中安瑟伦的方法有一个弱点。他的关键问题是“成为......(“x”)是否比不是......好”?答案若为“是”,那么填空处就制造了一个完美的属性。一些问题的答案有点出人意外。例如,神是永恒的总比在时间之中好,三位一体总比不是三位一体好,作为创造主总比不是创造主好,等等。然而,安瑟伦也自始至终假设,神比想象的更伟大,居住在无法接近的光中。
但这不是一个好方法,除非我们有一个成熟的、公认的方式来确认对神的认识。安瑟伦本人认为这样的神学是一种训练,训练人思考圣经中关于神是什么以及神是谁的陈述。在他那里,这不是一种自我沉醉,并非创造一个“我想要的神”,而是努力思考圣经中的主-神,并思考祂的完美。在这种情况下,默想与清空思想无关,而是让头脑充满跟神之本质有关的启示真理并聚焦于这些真理。前面提到的两本书都是写给神的,主体是安瑟伦的默想。它们不仅涵盖了独一之神之所是,祂的纯一性,还涵盖了作为造物主之神和祂作为三位一体之圣父、圣子及圣灵,包括了祂们在经世救赎中的工作。完美不仅涵盖了神本身,还涵盖了祂在创造中的工作,以及祂如何启示自己为圣父、圣子和圣灵。这种方法,凯瑟琳·罗杰斯(Katherin Rogers)称之为“中世纪的观点”,接近圣经的见证,正如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那样,它因此不那么带有推测性,也与我们的文化不那么相关。
这种对证明神存在之方法的描述听起来像是创造一个神,按我所喜欢的属性设置神的性格。如果用这种方法使用本体论,那么自然神论者、泛神论者或普救论者将各自发展出对神的认识,并将与安瑟伦所设想之神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对神之完美的观念完全不同。他的神学发展方法沦为主观主义或人类文化相对主义的猎物。
圣经说神和祂的工作都是完美的(伯 11:7;诗 18:30,19:7;太 5:48)。当圣经说男人和女人是完美的时,这里反映的是神自己的完美,这就像基督在给出命令“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时,所指的是受造物中衍生的完美。在某些情况下,“完美”有不同的含义,意思是“完全”。一个能够勒住自己的全身的人是“完全”的(雅 3:2)。《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解释神与亚伯拉罕的盟约时,提到神为盟约起誓,因祂不能指着比自己更大的起誓,所以祂就指着自己起誓(6:13)。这至大显示了一个完美的存在,人不能想象出任何一个合乎圣经、且比祂更伟大的存在。这伟大并非指大小、形态或重量,而是神的本质。因此,祂自己在权柄和知识、正义、爱和智慧等方面是最伟大的。同样,《希伯来书》论到基督,说祂是“大祭司”(来 4:14,great high priest 直译为“极高的祭司)。“完美”是《希伯来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来 2:10,5:9,7:28,10:1,11:40,12:23)。我们的救主基督通过受苦成为完全,成为完全之后祂也成为所有顺服祂之人——即被完美之义人——的永恒完美之救赎源泉。在新约中,完美明显聚焦于基督论。
在我们现代文化中,更常见的是将神的完美视为祂为了让人获得快乐充实的生活状态而施行的力量以及祂为此目的而拥有的美善。在现代,最重要的是神在创造方面的“完全美善”,尤其体现在那些按照祂形象受造之人的身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神与亚伯拉罕立约。除了履行这些义务,神还有其它职责吗?祂有权利吗?祂的旨意是让我们一直快乐吗?因此,神的完美是由文化决定的,而非由圣经决定。
按照这种可变的、对完美的理解,完美存有者神学(perfect being theology,这是它的名称)目前在宗教学中成了一种共同标准,好让来自不同神学立场的人可能找到一个统一的哲学标准,用于形成论点、测试人的直觉等。一个思考的方式是思考最伟大的存在是唯一值得崇拜的。另一个方式是采取安瑟伦在《宣讲》中不懈的提问:成为......(“x”)是否比不是......好?
因此,如果一个人已经认为神是在时间之中的,那么她的直觉可能就与安瑟伦相冲突。也就是说,她可能会从其它地方得出一个完美存在神学的结论。如今,完美存有者神学已经成为一种更灵活的工具,从各种来源吸收也反映各个来源对神的认识。这种极具创造性的神学带来的是负面破坏,只是反映了人们对其想要拥有之神的认识,以及论证这样的神所做的思辨。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God the Perfect 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