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社会存在一个巨大悖论: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财富、机遇和技术,却比历代人更焦虑不安。我们追逐成功,却永远觉得不够;追求幸福,却总在触及瞬间如握流沙;苦心经营人设,却被自我定义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
这种困境不仅存在于后现代社会,更已渗入教会。基督徒同样被世俗剧本裹挟——我们口称信基督,却依然活在世俗叙事里:用工作业绩证明自身价值,把“活出自我”当成人生目标,总以为换个好工作、找个好对象、提升生活档次就能解决迷茫。但有没有可能——问题根本不在环境,而在我们深信的这个“人生剧本”?
人活着总要有个“故事”来解释人生。那些潜移默化的世俗观念,早就在我们察觉之前就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只有回归圣经真理,我们才能看穿这些扭曲的剧本,活出福音指引的人生。
每个时代都有一套自己的“信仰问答”。它不会印在书里,也不会在球赛、政客演讲或商务饭局上公开宣讲,但却无声无息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信仰问答,就是一套人生指南——有时以问答形式出现,附带各种解释和论证。
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某种形式的“信仰问答”,不只是通过教会,更来自广告、社交媒体、娱乐节目,以及这个时代那些“大家都懂”的潜规则。它不会直接教我们怎么想,却潜移默化地定义着我们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如果不看清自己正在遵循的剧本,就会不假思索地活成它的提线木偶。看看当下流行的几种文化现象,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比如“奋斗文化”——作为最主流的文化剧本,奋斗文化宣称:你的价值等于你的生产力,人生意义在于工作,成功就是终极幸福。“起床干活“不只是口号,更是一种世界观。干到崩溃成了荣誉勋章,证明你够拼。但在无休止的拼搏姿态背后,多是人去楼空的疲惫心灵。“奋斗文化”许诺你人生意义,最终却只给了焦虑。
再比如“取消文化”(抵制文化)——如今所谓的正义,不再是悔改与救赎,而是意识形态的纯洁度。不符合主流观点的人会遭到立马“封杀”,几乎没有挽回余地。这种文化折射出人类对正义的渴望,但它只是没有恩典的正义。与福音不同,“取消”不会给人重获新生的机会。
就连近期社交网络上流行的“传统主妇风”(tradwife),表面是回归纯朴传统的性别角色,实则暴露了我们对稳定和身份认同的渴求。面对现代性别观念的混乱,部分女性将相夫教子当作自我表达——甚至是对女权主义的反叛。圣经确实视这些角色为美好恩赐(多 2:3-5;箴 31),但当代“传统主妇”的博主们更在乎的是打造一种“复古贤妻良母”的精致形象,而不是真正地敬拜和顺服基督。
过去一年编写信仰问答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隐形文化剧本。我发现,唯有让这些世俗叙事在圣经真理中显形,才能看穿它们的真面目。神的话语不仅指引我们如何思考,更告诉我们“你是谁、你属于谁”,为我们内心深处的困惑提供了更美好的答案。
就拿幸福来说。世界告诉我们:要不计代价追逐幸福,幸福来自成就、财富或自我实现。但圣经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图景——《诗篇》1 篇描述的有福之人,不是疲于奔命的奋斗者,而是“喜爱耶和华律法、昼夜思想”的人(第 2 节)。耶稣也说,他要让属他的人“喜乐满足”(约 15:11)。幸福不是一种我们能够打造出来的产物,而是住在主里面的自然结果。
再来说自由。世界鼓吹的自由,是一种“摆脱式的自由”——摆脱限制、摆脱责任、摆脱约束。但耶稣指出:“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 8:32)。真正的自由不是自我主宰,而在降伏于造物主。就像鱼儿只有在水中才能自由游动,我们在神设计的轨道里才能活得真正自由。
甚至连“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圣经也给出了答案。世界怂恿我们用职业、感情或生活方式来定义自己时,福音却宣告:“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西 3:3)。当我们明白身份不是自我打造出来,而是白白领受的礼物时,那份自我建构的重担就瞬间消散了。
既然文化叙事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我们,我们就必须主动沉浸于圣经那个更美好的故事里。福音不仅是戳破谎言的利器,更是邀请我们进入更深刻、更真实、更满足的生命。不妨问问自己:哪些故事在塑造着你?你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哪些叙事?在哪些方面,世界对你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基督?
从今天起,不妨每天花五分钟,回想今天接收的信息——无论是朋友圈的推文、同事的闲聊,还是短视频里的观点。用圣经真理来对照检验:这些内容是与福音相符,还是在悄悄把你带偏?
我们不必被时代的剧本裹挟。我们能识别它们,也能揭穿它们,更能用基督的真理取代它们。世界会不断给我们提供各种故事,但唯有一个能真正满足人心。
福音不只是对抗虚假故事,更是用一个更好的故事来取代它们。在这个故事里,喜乐不在自我实现,而在认识神;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依附基督;价值不是自我打造,而是扎根于造物主的爱。
你,要活在哪个故事里?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Can You Spot a False Cultural Narr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