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报告,伊斯兰教是目前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宗教群体。在北美,伊斯兰教的发展不仅靠移民和较高的出生率,也依赖积极的宣教策略和有计划的拓展。
佛罗里达州的伊玛目穆罕默德·穆斯里(Muhammad Musri)在一次讲道中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穆斯林)正在抓住机会。许多教堂正在空出来……我们买下这些教堂。目前我们已经买下了三座教堂,并将它们改造成清真寺。”不幸的是,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我上次在堪萨斯城参观的清真寺,也是由一座旧教堂改建而成的。
在美国向穆斯林传福音的需要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然而,许多基督徒在传讲耶稣的好消息时会遇到一个巨大障碍,那就是穆斯林普遍认为圣经的文本已经被篡改。因此,他们坚持认为,圣经中关于“以撒·麦西哈”(Isa al-Masih,即“弥赛亚耶稣”)的记载并不可信。基督徒如果要有效地向穆斯林传福音,就必须学会温和地回应他们对圣经准确性最常见的三大质疑。
根据伊斯兰传统,犹太人因为嫉妒穆罕默德的成功,故意从妥拉中抹去了关于穆罕默德的描述。这种说法最明确的表达来自穆格提勒·本·苏莱曼(Muqatil ibn Sulayman,卒于公元 767 年),他是现存最早的《古兰经》注释书(tafsir)的作者之一,在解释《古兰经》2:79 时提到了这个观点。
虽然《古兰经》中对圣经的描述整体上是正面的(例如《古兰经》2:4,5:66, 10:94,12:111),但穆格提勒却将这些赞许性的经文限定在某些他认为“已经失传”的文本上。他的意思是,《古兰经》称赞的那些圣经部分要么已经遗失,要么被故意篡改。因此,犹太人和基督徒,也就是所谓的“圣书之人”,就被视为不可信的群体。
这一质疑其实最容易反驳。因为大量抄本证据清楚表明,今天我们所持有的妥拉文本,与穆罕默德之前的早期手稿基本一致。例如,五世纪的亚历山大抄本(Codex Alexandrinus)包含了大部分希腊文旧约;此外还有同样出自五世纪的武加大拉丁译本(Latin Vulgate),以及写于公元前 225 年至公元 50 年的死海古卷,这些文献几乎涵盖了旧约中除《以斯帖记》外的所有书卷。
如果妥拉在穆罕默德时代就已被篡改,那么我们本应在这些早期手稿中发现所谓“预言穆罕默德”的内容,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现任何类似证据。
穆斯林反对圣经可靠性的另一个常见论点,是认为文士以斯拉在巴比伦被掳之后,重写并篡改了《妥拉》(参见《尼希米记》8:1)。伊本·哈兹姆(Ibn Hazm,卒于公元 1064 年)声称,犹太人在公元前六世纪被掳到巴比伦,遭受逼迫期间不可能保存一份可靠的妥拉文本;因此,以斯拉只能靠零碎的文稿重新拼凑并改写,才编出了一本看似连贯的经文。伊本·哈兹姆还指控四位福音书作者是篡改“福音”的罪魁祸首,这“福音”是安拉直接赐给耶稣的一本书。伊本称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为“受造界中最狡诈的人”。
但这种指控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它与《古兰经》自身的教导直接矛盾。以斯拉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早于穆罕默德(卒于公元 632 年)一千多年。然而,《古兰经》有多处经文明确指出,在穆罕默德的时代,《妥拉》和《福音书》仍是完整的,且为犹太人和基督徒所持守(例如《古兰经》7:157)。
举例来说,安拉在《古兰经》2:41 对犹太人说:“你们当信我所降示的,这能证实你们所有的经典。”又如 10:94 说:“假若你(穆罕默德)怀疑我所降示你的经典,你就问问那些常常诵读在你之前所降示的天经(指《妥拉》和《福音书》)的人们。”这些经文表明,《古兰经》对圣经的整体见证并不支持圣经被篡改的说法。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很难想象,四位福音书作者有什么动机去篡改耶稣的教导。如果像穆斯林所说,耶稣所传的“福音”仅仅是劝人归顺独一真神的讯息,那么犹太宗教领袖大可不必置他于死地,也不会迫害他的门徒。然而,耶稣的门徒之所以遭遇严酷的逼迫,正是因为他们宣称耶稣是从死里复活的圣子。换言之,既无文献证据,也无心理动因支持穆斯林关于门徒篡改现存福音书的说法。
第三种质疑可能是最常听见的一种。许多穆斯林认为,早期基督徒在罗马帝国和犹太人双重逼迫下,不可能保留完整的圣经文本。他们说安拉曾将一本实体的“福音书”赐给耶稣,由门徒们传扬。然而在耶稣升天后的数十年间,这本“福音”却逐渐被歪曲,变成了如今所见的四福音书。此外,他们认为,从耶稣被捕开始到君士坦丁(卒于公元 337 年)掌权为止,门徒一直在四处逃难和受迫害,致使福音书的传承链断裂。这种理论实际上站不住脚。
这种篡改文本的理论建立在一个错误前提上:即早期的圣经正典是在尼西亚会议上由权威机构确定下来的。但历史证据并不支持这一说法。圣经学者约翰·米德(John Meade)指出,这个传言最早见于九世纪后期的一份希腊文手稿《古会议录》(Synodicon Vetus),其中声称在尼西亚会议上发生了神迹,正典书卷被神奇地留在桌面上,而非正典的则被挪到底下。然而,实际上,尼西亚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亚流主义(Arianism)之争,而非决定哪些书卷应当纳入圣经正典。
此外,穆斯林在判断传统是否可信时,十分重视口传的“传述链”(阿语 tawātur),也就是完整、未中断的传承。但如果文献本身就是出自亲历者或其直接门徒之手,那么是否有传述链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当然,早期教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机构来统一监督和认证四福音书的写作和流传。但正是因为这种自由而不受控的传播方式,反而使圣经文本的真实性更具有历史说服力。护教学者韦斯利·赫夫(Wesley Huff)指出,新约的快速流传和自由复制带来了“多点传播”的特点:多位作者,面对不同对象,在不同地点由不同抄写员抄写,形成广泛而多元的文本见证。
事实上,四福音书展现出惊人的文本稳定性。基督徒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坚信,今天我们所读的福音书与当初那些第一代听众所听所读的内容是一致的。
相比之下,《古兰经》的传承则是由上而下地加以控制,这反而削弱了它的历史可靠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布哈里圣训》(Sahih al-Bukhari)第 4987 条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Uthman)因担心穆斯林内部对《古兰经》内容产生分歧,下令文士宰德·本·萨比特(Zayd ibn Thabit)将手头的手稿抄成标准副本,然后把这些“官方版本”分发到各省,并命令焚毁所有其他版本的《古兰经》材料。
因此,从“文本是否被篡改”角度来看,穆斯林比基督徒更难回答这一问题。
当然,福音的果效只有在圣灵的工作下才能显明。但我们仍应渴望,穆斯林能有机会读到圣经,亲自认识那带来救恩的大能之福音。理解穆斯林对圣经这三大质疑的来龙去脉,将帮助基督徒更好地向他们传讲耶稣基督。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Countering 3 Muslim Attacks on the B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