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从侍奉神到美国梦,再回归初心
2025-04-23
—— Sarah Eekhoff Zylstra , Ujjwal Rai

乌杰瓦尔·莱(Ujjwal Rai)在尼泊尔长大时,这个国家还是亚洲最穷的地方之一。直到今天,这里依然贫困。

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寻求精神寄托,莱的父亲拼尽了全力——他既要辛苦经营小本生意,又要虔诚地做个好印度教徒。

“为了得到救赎,他什么都愿意做。”莱回忆道。可就在莱九岁那年,父亲发现母亲竟然在偷偷阅读从邻居那儿借来的圣经。

父亲一开始很不高兴,但后来自己也忍不住翻开了这本经书。没想到,父母俩最终都信了基督教。后来,他们全家都加入了邻居所在的长老会——这个教会是由韩国宣教士亚伯拉罕·蔡(Abraham Chae)和他的家人创立的。

九岁那年,莱也跟随父母皈依了基督教。他很喜欢传道,成年后考入印度长老会神学院(Presbyterian Theological Seminary),主修神学与会计双专业。毕业后,他回到尼泊尔协助父亲开展教会拓展和小额信贷工作。

“我们当时的想法是,通过小额信贷让达利特(Dalit,即贱民阶层)家庭获得额外收入,这样他们就有钱送孩子上学了。”莱回忆道。这项工作卓有成效,引起了当地社区首领的注意——先是有人在报纸上诽谤他,接着他遭到殴打,最后甚至被人用火烧伤了手。

2014 年,莱以难民身份来到美国。

很快,他就以父亲当年追求救赎的那股劲头,开始追逐“美国梦”。他先后获得尤蒂卡学院(Utica University)MBA学位和来自哈佛大学的第二个硕士学位。他与妻子格雷丝共同经营杂货店,创办报税服务公司,还开发了一款连接农场主、厨师和消费者的应用程序

“资本主义的魔力真是令人惊讶,”他感慨道,“这种无形的引力让人难以抗拒。你会陷入一个循环:拼命工作-赚更多钱-更拼命工作。”

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莱和妻子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转变。莱卖掉了自己开发的应用程序,但他并没有用这笔钱创业——甚至没有投入社会事工。如今,他和格雷丝正用这笔资金在尼泊尔建立以基督为中心的健全教会。

“我确实关心社会问题,”莱坦言,“但我逐渐明白必须分清主次。福音才是解决所有人类问题的答案。我们的一切困境都源于罪,唯有通过圣灵带来的基督恩典才能得到治愈。”

福音联盟就此专访了莱:是什么让他放弃美国梦?为何他的父母不认同他在郊区的生活?以及在尼泊尔建立教会是怎样的体验?


你曾是“美国梦”的典范——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孩子,通过勤奋学习和打拼获得财富。为何放弃这样的追求?

初到美国时我一无所有,每天在加油站工作 18 个小时。但很快,我的人生重心就变了。我不再谈论传道,而是拼命工作来实现一个个目标——买车、在郊区买房子、攒存款、买股票。

我想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正是“美国梦”灌输给我们的观念。第一代移民对此尤其敏感。我当时满脑子都是“我要证明自己”,而美国资本主义就像在说:“没错,哥们!你能行!继续压榨自己吧!一周干 7 天,一天干 18 小时也没问题!”

这种拼命甚至让人心安理得——努力工作又不偷不抢,不靠政府救济,这种律法式的正义感不断累积。你会想:何必亲自参与事工?如果我赚钱,就可以给三位牧师,每人 300 美元,他们能做的服侍工作是我的十倍。如果没有祷告、没有与基督建立个人的关系,这套逻辑简直无懈可击。

直到有一天,圣灵开始叩击我的心。我和妻子禁食祷告后,决定卖掉创业项目资助植堂事工。但当时我内心没有平安,反而充满恐惧。

当我把这份恐惧告诉哈佛的校牧时,她反问:“你和基督的关系如何?”这话如同当头棒喝——因为我的灵命早已荒芜。无论是追逐美国梦还是投身事工,我都在倚靠自己,而非以基督为中心。

我原以为这只是笔交易,但神真正的呼召是要我们认识基督、与他建立关系。于是我开始回归最基本的蒙恩之道:更多祷告、更多读经、在教会讲道,并坚持写灵修笔记。

如今我不再感到定罪或恐惧,而是充满喜乐——不是创业融资那种转瞬即逝的快乐,而是一种超越恐惧的永恒喜乐。

美国梦过去对你很有吸引力,但你仍住在尼泊尔的父母却不以为然。他们来美国探望时作何感想?

去年父母来美国小住,但他们完全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在尼泊尔,人们早晨会串门聊天,接着去茶馆继续唠嗑。若是传道人,更会刻意在这些日常交谈中寻找传福音的机会。

父母在美国时问我:“你的邻居是谁?”

我只能回答:“不认识。”

“你们不去邻居家走动吗?”

“从不。”

我和妻子实在太忙了。她经营着自己的报税公司,我当时既要创业又要完成哈佛的学业,连全家围坐一起吃顿晚饭都是奢望。父母大概觉得,我们这样的生活状态根本不可能做好圣工。

他们可能真是这么想的!我知道他们正在支持你在尼泊尔和印度的植堂事工。目前进展如何?

尼泊尔和印度以印度教为主,基督徒生存很艰难。我们的教会规模都很小,牧师们都需要兼职维生——目前三位同工分别是水管工、小学老师和突突车(类似出租车)司机。我父亲和岳父都是资深传道人,他们独具慧眼,总能发现适合植堂的人才。

我们面临的一大困境是教会人口断层——由于大量 20 至 40 岁的男性前往中东打工,教会里很难见到这个年龄段的弟兄。这对坚持互补主义的我们尤其构成挑战。

另一个难题是教堂建筑。拥有固定场所对确立教会合法性、避免被误认为是邪教至关重要。我妻子格雷丝目前正在尼泊尔监理几处教堂的建造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得以在教会开展小额信贷服务。为避免影响牧养工作,我们不直接让牧师参与,而是由长老委员会负责发放小额贷款,并由会众互相监督——比如谁借了 300 卢比买山羊却不好好饲养,大家都会知道。

我正在努力建立一个更完善的事工体系,有靠谱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今年我们将这些新成立的教会纳入纽约州尤蒂卡市“尼泊尔社区教会”的管辖范围。同时我也在寻找属灵导师,筹建理事会,并完善法律架构。

我清楚看到圣灵如何改变我,让我不再倚靠才能而更多仰望神。比如最近在帮助尼泊尔一间 13 年前由宣教士建立的教会,那位宣教士刚离开,会众不知所措。若在去年,我肯定会说“让我们制定战略、搭建框架、寻找合作伙伴”。但现在我问他们:“我们能否先花几周时间祷告,寻求神对这间教会的旨意?”

我时常默想《海德堡要理问答》——无论是生是死,我的身体、灵魂都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我信实的救主耶稣基督。我的祷告是:“神啊,求你使用我。但更重要的是,让我在你的恩典中成长。”这才是最要紧的事。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From Ministry to the American Dream and Back Again

Sarah Eekhoff Zylstra(沙拉·茨尔察)是福音联盟的资深作家,于西北大学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
Ujjwal Rai(乌杰瓦尔·莱),拥有文学学士、工商管理学士及MBA学位,目前主要从事教会创立与推广工作,同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公共政策相关课程。这位来自尼泊尔的创业者还在波士顿经营着一家名为Muju的国际食品超市。如今,他和妻子格蕾丝(Grace)定居于波士顿,是当地尼泊尔社区教会(Nepali Community Church)的活跃成员。
标签
见证
植堂
采访
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