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对影视作品的神学探讨并不代表本刊认可或推荐相关作品。福音联盟经常讨论电影、电视剧及其他艺术形式,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解释力,能帮助我们理解目标文化的内涵。为了帮助读者做出明智的观看决定,我们建议阅读《我可以看这部电影吗?》(“Should I Watch This?”)并查看影片的内容指南。
我常常留意电影和其他流行文化作品,看它们是否蕴含某种普遍恩典的真理,尤其是在那些充斥着虚假或宣传意味的主题中。
保罗·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的《火烧天堂镇》(The Lost Bus)和德瑞克·希安弗朗斯(Derek Cianfrance)的《屋顶人》(Roofman)就是这样的作品。虽然两部电影在类型和故事上完全不同,也并非处处值得称赞(两部都是限制级影片),但它们都属精良之作,而且在刻画男人与父亲身份上,都展现了真实细腻的洞见。在当今的好莱坞,许多作品刻意模糊性别界限、削弱父职呼召,因此,像这样的电影值得基督徒留意与欣赏。
表面看来,《火烧天堂镇》似乎与父亲这个主题无关。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 2018 年加州天堂镇那场致命的营地山火。故事主角是一位校车司机凯文(由马修·麦康纳〔Matthew McConaughey〕饰演)。大火突袭天堂镇,全镇都陷入火海,凯文必须要载着一群被困的小学生前往撤离点。像格林格拉斯其他作品(例如《93 航班》(United 93)和《菲利普斯船长》(Captain Phillips)一样,这部电影节奏紧凑、令人屏息,展示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求生之旅。但它同时也是一部关于父亲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刻画了凯文作为父亲的身份。他与十几岁的儿子(利维·麦康纳〔Levi McConaughey〕饰演)关系紧张,却又真心爱着儿子。凯文在危急关头展现出强烈的保护欲这条副线也让整部电影更具情感张力。然而,最打动人心的,是凯文对不是自己血脉的孩子们所流露出的父性。火势失控,局势越来越恶化,观众开始明白凯文是这些孩子与死亡之间唯一的屏障。灾难彻底唤醒了凯文的父性本能。为了保护孩子们,他拼尽全力,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车上还有一位女教师玛丽(亚美莉卡·费雷拉〔America Ferrera〕饰演)随行。玛丽在危难中自然地承担起母亲的角色,与凯文的父亲形象互补。虽然两人之前素未谋面,但在这场灾难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成了孩子们的父母:凯文专注应对外部的威胁,奋力驾车穿越火海,甚至亲自下车扑灭逼近的火焰;玛丽则温柔地安抚、照顾孩子们,帮助他们在恐惧中平静下来。
凯文并非完美的父亲形象,但影片精准地刻画出一个重要的真理:神造男人(即使是那些单身或没有孩子的男人),赐给他们一种父性的本能:在危险面前勇敢无畏,为保护无辜挺身而出。这正是父亲的本质。
如果说《火烧天堂镇》中的凯文是一个有缺陷但值得敬佩的父亲形象,那么《屋顶人》(Roofman)中的杰弗里(由查宁·塔图姆〔Channing Tatum〕饰演)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子。尽管他的人生充满鲁莽和错误选择,但他依然无法逃避父性本能。他真心渴望为家人提供生活所需,只是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这部由德瑞克·希安弗朗斯(Derek Cianfrance)执导的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导演德瑞克曾执导《蓝色情人节》(Blue Valentine)与《松林外》(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故事取材于 2000 年代初的连环劫匪杰弗里·曼彻斯特(Jeffrey Manchester)。他的惯用手法是从屋顶钻洞进入目标商店(多为麦当劳),因此被称为屋顶人(Roofman)。然而,片名中屋顶一词也有更深一层含义:杰夫之所以行窃,并不是为了个人贪欲,而渴望为孩子“撑起一个家(屋顶)”。
这个动机在影片开头便显而易见。女儿过生日,杰夫因为买不起一份像样的礼物而十分沮丧。对他来说,如果无法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就不像个男人。《屋顶人》讲述的正是一则悲喜交织的故事:父亲想用错误的方式(偷窃)去实现正确的目标(供养家人)。
影片也探讨了许多父亲在养家糊口与陪伴家人之间所感到的张力。片中有一段描写杰夫正在与(由克斯汀·邓斯特〔Kirsten Dunst〕饰演)的单亲妈妈莉(Leigh)交往。莉有两个女儿,她对杰夫说:“我们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我们只想要你。”这句话点出了父亲角色的矛盾:物质方面的供应当然重要,但当父亲过度专注于赚钱养家时,往往反而失去了陪伴家人的机会。比如,那些忙得几乎不回家的工作狂父亲;或像杰夫这样,用非法手段去谋求收入,结果锒铛入狱,彻底失去了与孩子相处的机会。
希安弗朗斯在拍摄过程中多次探访狱中的曼彻斯特,并在访谈中引用了他的一段反思:“杰夫告诉我,他想为家人供应一切所需,他确实也做到了。但最终作为父亲的主动权完全被夺走了。他再也不能供养家人、陪伴他们,他看不到他们,更不能强迫他们来看自己。”
杰夫终于明白,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错。影片的最后一幕描绘了莉到监狱探望杰夫的情景,我觉得导演很可能是在致敬达内兄弟(Dardenne Brothers)2005 年的电影《孩子》(L’Enfant)。两人相拥而泣,杰夫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十分懊悔。画面渐渐淡出。正如影片《孩子》的结尾那样,《屋顶人》的收尾既充满救赎、让人释怀,又令人心碎。它让观众不禁思考:如果杰夫当初能以更好的方式表达他真挚的父爱,结果又会如何?他又能为孩子和家庭留下怎样的遗产?
在这两部电影中,男主角都在按着他们受造的本性行事。正如派崔克·施赖纳(Patrick Schreiner)、J. 布齐谢夫斯基(J. Budziszewski)等人所指出的,男人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父亲的潜能”(the potentiality of paternity)。这不仅指男人在生理上能成为父亲的潜能,也包括属灵和心理层面的潜能。换句话说,即便男人没有孩子,他的男子气概仍然与保护、供应、陪伴等父亲式的责任密切相关。
这两部电影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要活出这种按受造本性而行的呼召,意味着男人随时都要做出抉择。这些抉择可能是智慧的,也可能是愚蠢的。智慧的选择会成就他,愚蠢的选择会让他跌倒。男人需要智慧来分辨在关键时刻该做什么;他们也需要群体的支持和正直的榜样,帮助他们以健康的方式活出真正的男性气质。特别是在《屋顶人》中,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的宣传语就写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以及一连串糟糕的决定。”
麦康纳和塔图姆的表演中都有一些令人难忘的时刻。他们的脸上浮现出那种痛苦的神情,仿佛在问:“我是不是做错了决定?我是不是反而害了那些本该保护的人?”在《火烧天堂镇》中,凯文时常怀疑自己选择的逃生路线是否反而让孩子们陷入更大的危险。
而在《屋顶人》中,这种怀疑则化为痛苦的悔恨。杰夫明知自己的犯罪行为终将受到惩罚,他早晚都要进监狱。但当他再次得到做个好父亲的机会时,他仍想努力尝试。在两次坐牢之间,他甚至开始与莉和她的女儿们一同去一间长老会教会(这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情节)。然而,在那些看似向好的选择之中,仍夹杂着许多错误:继续抢劫、婚前性行为、谎言不断。看着这一幕,我意识到,教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其实至关重要:它帮助男男女女活出神赋予的性别身份,引导他们在这过程中以正直、健全、赋予生命的方式成长。这一直是教会的使命,也是它对社会的祝福。
最终,《屋顶人》体现了男性的悲惨失败,而《火烧天堂镇》则展现了男性的英勇担当。但两部电影都值得肯定,因为它们都认真地探讨了男人的独特呼召与内在构造。我认为,它们反映了当下文化中一种日益增长的渴望,即渴望一种更深、更有救赎意义的男性气概。
这两部电影只是近年来众多流行文化作品中的一部分,它们重新描绘了一个更有尊严、也更值得向往的父亲形象。虽然婚姻率和生育率持续下滑,但父亲这个“牌子”反而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具吸引力,尤其对男性而言。
在音乐中,这股趋势十分明显。乔恩·贝利恩(Jon Bellion)的《父亲形象》(Father Figure)和本·雷克特(Ben Rector)的《世界上最富有的人》(The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这两张 2025 年的专辑,都用非常美的方式歌颂婚姻与父职。我也从《布鲁伊》(Bluey)、社交媒体上不断涌现的“奶爸网红”,以及《极速车王》(Ford v. Ferrari)、《米纳里》(Minari)等电影中看到类似的现象,它们都认真刻画了父亲在决定家庭未来方向上的影响力。80、90 年代电视剧里那种笨手笨脚的老爸形象,现在已经逐渐被更真诚、更有担当的父亲角色取代,例如《胜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或《我们这一天》(This Is Us)中的父亲。
运动界的领军人物也在公开强调父亲身份的重要性。斯科蒂·舍夫勒(Scottie Scheffler)说:“我宁愿是个好父亲,也不愿只是个好高尔夫球员。”酋长队四分卫帕特里克·马霍姆斯(Patrick Mahomes)与妻子布列塔尼(Brittany)育有三个五岁以下的孩子,他经常谈到自己非常享受当父亲的时光。他的队友特拉维斯·凯尔西(Travis Kelce)也一心想和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结婚、生儿育女。
最新数据显示,在年轻人当中,男性比女性更渴望拥有孩子,这一点颠覆了长期以来女性更想为人父母的普遍印象。是什么带来这个变化?也许是年轻男人开始思考,不一定是功成名就之后才可以当父亲。正如《自由新闻》(The Free Press)的一位作者所说,“有了孩子,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好,你这个人也会变得更好。”越来越多的父亲也认同此理。
我认为,父职之所以吸引人,与年轻男性开始去教会密切相关。在一个经常贬低、嘲讽男性气质,甚至试图削弱男性责任感的文化中,许多年轻男人反而愿意寻找能促使他们成长、成熟、承担责任的环境。他们开始愿意在生活与属灵层面上,活出自己内在的父性潜能。
年轻男性更渴望成为父亲,这是好事,也是非常自然的事。虽然现在还无法判断这股趋势是否能扭转婚姻率与生育率的持续低迷,但我盼望它能带来改变。
基督徒应该为《火烧天堂镇》和《屋顶人》这样的电影感到欣慰,因为它们凸显了神对男性角色与父亲角色的美好设计。不过,教会的使命不只如此。教会要帮助男人活出真正的男性气质,也帮助女人活出真正的女性气质;同时也要引导弟兄姐妹走向更忠心、更圣洁的生命,让世界看见:按照神的智慧,男女之间如何互补、共同成长,并在神的设计中真正兴盛。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Lost Bus,’ ‘Roofman,’ and the Fatherly Wiring of 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