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新的一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如果你和许多人一样,今年立志要通读圣经,现在可能正面临一个关键阶段:要么被《利未记》这样的难懂篇章绊住脚步,让读经计划再次夭折;要么咬牙挺过这个阶段,让每日读经从“完成任务”变成“生活日常”。
作为一个坚持多年通读圣经,并且帮助过许多读经者的过来人,我想分享一个最实用的建议:读下去就好,别急着要完全读懂。随着时间的流逝,理解会自然加深。
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直白,甚至不太“属灵”。但要想顺利完成全年读经计划,想要通过认识圣经来更深认识神,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恰恰最管用。
我们从小受到的读书训练是不仅要会读,更要读懂。阅读课上老师教我们逐字分析课文,各种工具书也应运而生。以前遇到生词要查大部头的词典,现在则是随手掏出手机搜索。一旦读不懂,就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想直接放弃。
这种习惯在福音派查经中尤为明显。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们就要停下来弄懂。小组查经时,组长最常问的就是:“大家对这段经文有什么问题?”
这种求知欲本身很好。圣经本就是让人明白的(诗 119:105;提后 2:7),神确实希望我们理解祂的话语。但若想在一年内读完圣经,这种“必须完全读懂”的执念反而会适得其反。为什么这么说呢?
理解圣经这样的宏篇巨著,需要把握两个维度:通过包含细节的局部(个别经文或段落)来理解整体,通过整体来把握细节。这就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理解循环。
一年通读整本圣经的最大优势,就是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神的话语。正如大卫·马蒂斯(David Mathis)所说,这类计划重在拓宽视野,而非深度解析。它能让我们看清《历代志上》与《哥林多前书》的内在联系,理解《约伯记》《约拿书》和《约翰福音》如何共同讲述救赎故事。然而,当我们试图用这种计划去做深度理解经文,理解圣经的每一个独立部分时,这种读经计划就会变得困难、繁琐,举步维艰。
常见的情况是:每天读三四章很顺利,突然遇到难懂的经文——犹大和他玛的故事(创 38)有什么属灵意义?《利未记》14 章那一长串洁净条例与基督徒生活有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本身很好,但如果每次都停下来查资料、看注释,不断地打断阅读,就会偏离读经计划的初衷。我们可能掏出手机快速搜索,或是翻看研读本圣经的页脚注释。如此反复操作,阅读过程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原本每天三四章的阅读量成了耗时耗力的苦差,进度也慢得像蜗牛。不少人很快就会落后于计划,最终彻底放弃。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读《利未记》14 章这类难懂的经文时,与其不断停下来查资料、问问题,不如先继续往下读?何必非要当场就把每个细节都搞明白?只要我们坚持每天认真读经、常常祷告,年复一年下来,神自然会让我们渐渐明白其中的真意。
这种“只管读下去”的做法,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属灵上的轻慢。“读不懂还读,这样做合适吗?难道不该先查清楚?”
但别忘了理解圣经的规律:细节能帮我们把握整体,整体也能帮我们理解细节。福音派的传统很重视查经,这是对的,但我觉得通读圣经同样重要。有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留出整段时间,不受打扰,一口气读上好几章。
好在通读越多,查经时收获就越大。这些年我每年通读圣经,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去年完全看不懂的经文,今年突然就明白了;去年对《希伯来书》的理解深了一些,今年读《利未记》就轻松多了;《创世记》里亚伯拉罕的故事读得越熟,《罗马书》第 4 章讲“因信称义”的道理就越清楚。
如果只注重深入研读圣经,却忽略通读,我的查经就会变得贫乏、视野狭窄,最终收获也必然大打折扣。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只满足于不求甚解的泛读,从不深入钻研,也会错过很多宝贵的东西,只有投入时间进行深入研究,才会让我获益良多。
读经方法不是二选一,而是要两者兼顾。查经当然要查,但通读也很重要。如果你打算今年把圣经通读一遍,我的建议是不要让各种各样的问题打断你的阅读节奏。理解是需要时间的,现在你只管安心读下去。该明白的时候,自然会明白。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Keep Reading Your Bible, Even If You Don’t Understand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