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警惕受害者心态的危害
2025-04-10
—— Akos Balogh

我从小就有受害者心态。

当时没人这样形容,但现在回想起来,这确实就是一种受害者心态。

作为一名逃离共产党统治下的东欧匈牙利人,我在难民环境中长大。我们都是受害者:受专制极权政权之害、目睹亲人被监禁和杀害、不得不离开故土。

我一点都不想淡化匈牙利难民同胞们的苦难,他们的痛苦真实,而且深重。

但这样的成长环境也让我深陷于一个过分关注自身苦难的群体文化中。“受害者”这个身份,就像匈牙利红烩牛肉和辣椒粉一样,已经成为了我们匈牙利人与生俱来的标签。匈牙利确实经历过太多民族悲剧: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订的《特里亚农和约》(Treaty of Trianon)导致匈牙利失去 60%的领土,到后来先后遭受纳粹和苏联的统治长达 40 多年。

从小到大,总有人不断提醒我们:匈牙利人经受了太多苦难,这都是他人施加的伤害。

在我们的认知中,匈牙利人是受害者,而周围的民族——俄罗斯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伐克人——都是压迫者。

我们是清白无辜的,他们才是罪魁祸首。

就这样,我渐渐形成了一种受害者心态(至少在族群问题上是这样)。

不难想象,这种受害者心态让我很难与这些国家的人建立友谊。说实话,当我的小学同学们还在快乐地打手球、玩雅达利游戏机的时候,我却在幻想着要发动一场对抗苏联占领者的革命——那时候我崇拜的英雄是兰博和里根。

现在回想起来,受害者心态完全扭曲了我对现实的认知。

受害者心态在西方蔓延

如今,我发现这种受害者心态已经在西方社会成为一种主流现象。它通过“身份政治”的意识形态表现出来,这种意识形态将社会简单地划分为受害者和压迫者两个阵营。它让各类少数群体认为自己是在一个压迫性体系下的无助受害者,不管是在种族歧视、异性恋规范还是性别歧视等方面。

我要再次强调,我并不是想要淡化这些少数群体所遭受的苦难。[1]

但我担心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并接受这种受害者心态。这种心态就像毒品一样,短期内也许能给你一些慰藉,但最终会消耗掉你的生命。

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种受害者心态,看看它为什么会对人们造成如此大的伤害。

什么是受害者心态?

虽然心理学界并没有给受害者心态下一个标准定义,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种心理状态:

如果一个人持有受害者心态,他会觉得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具体来说,受害者心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习惯于用消极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认为这些事情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觉得自己本应得到更好的待遇,因此值得他人的怜悯和同情。从本质上来说,受害者心态其实是一种逃避个人责任的方式。当你认定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你就可以找到不采取行动的借口。

说白了,就是把生活中的所有不如意都归咎于他人。在这种心态下,别人永远是坏的、错的、蠢的,而自己永远是好的、对的、聪明的。一切的不幸都是因为别人做错了事或是干了蠢事,而自己不过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

一个重要的区分:成为受害者与受害者心态

在深入讨论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重要的区分:确实存在无辜的受害者。这类人遭受的苦难完全是由他人的过错造成的。

这一点在圣经中有清晰的记载:

例如,圣经中上帝多次谴责欺压无辜者的行为(亚 7:9-10;雅 2:6)。耶稣本人就是人类邪恶最典型的受害者(赛 53:6-7;路 23:15-16;徒 3:14-15)。新约也承认许多基督徒遭受的不公正迫害(彼前 2:19)。

毫无疑问,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无辜的受害者,也可能遭受他人带来的不公正伤害。

但在这里,我们必须格外警惕一点:不要让自己从“身为”无辜受害者,逐渐转变为“抱持”受害者心态。

当我们面对其他受害者时,应该承认并重视他们所遭受的痛苦(在条件允许时,也要设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如果我们在他们身上助长受害者心态,反而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伤害。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释这样做的六个重要原因:

第一、圣经不提倡受害者心态

尽管圣经承认无辜受害者的存在,但它从未提倡人们应该持有受害者心态。

让我们从耶稣的生平说起。

如果说世上谁最有理由有“受害者心态”——也就是因遭受不公平的苦难而怨恨他人,那无疑就是耶稣了。然而,圣经记载,耶稣从未表现出任何受害者心态。相反,在面对苦难时:他始终保持着谦卑仆人的心志(腓 2:7-8);因着盼望复活后的喜乐,他坚忍地承受了一切(来 12:2);在整个受难过程中,他始终信靠上帝(彼前 2:21-23),因为他明白自己受苦的意义(可 10:45)

更为难得的是,他甚至为那些迫害他的人受苦流血(彼前 2:21-24)。即便在遭受极大痛苦时,他仍然为迫害者祈求天父的宽恕(路 23:34)。

人类历史上遭受最大不公的受害者,却从未有受害者心态。

新约也呼吁所有基督徒要效法耶稣的这种心态。

即便在遭受迫害时,圣经也未曾鼓励我们陷入受害者心态。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地在逆境中持续行善,为的是让迫害我们的人有机会认识基督(彼前 2:12);不以恶报恶,不以辱骂还辱骂(彼前 2:20-23);不对敌人心怀仇恨,反而要以爱心对待他们(太 5:44)

面对不公平的苦难,圣经教导我们不要陷入全然的消极,而是要在伤痛中仍存喜乐(彼前 1:6,4:16)。特别注意:这些都是积极的行动指引——即使面对不公正的苦难,我们也不应该消极被动或自暴自弃。

总而言之,当我们遇到不公正的苦难时,合乎圣经教导的反应绝不是产生受害者心态。

第二、受害者心态会扭曲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当我们陷入受害者心态时,往往会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一切。我们会放大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并将这些完全归咎于我们无法控制的外部人事物。这样一来,我们就失去了对现实的准确判断。

第三、受害者心态使我们看不到自身的过错和对救主的需要

受害者心态会放大他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却低估我们自身的过错。我们常常这样想:“与他人对我们的伤害相比,我们的过错根本不值一提。”但是,除了那些确实是纯粹受害者的情况(比如被持枪抢劫等),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处境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在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使只是部分原因)。然而,受害者心态会编织出一个虚假的故事,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他人或外部环境。

从神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因此看不到自己的罪。以我的匈牙利成长背景为例,我后来才意识到——这可能会让人震惊——匈牙利的历史并非仅仅是匈牙利人被欺压的故事。事实上,匈牙利人也曾对他人做过不当的事(比如反犹主义)。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害者心态的影响,从未有人教导我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罪时,也就看不到自己需要从罪中被拯救。我们也就看不到自己需要救主。这在属灵层面上是非常危险的。

第四、受害者心态会让我们丧失人生主动权

受害者心态最大的危害,就在于它会让陷入这种心态的人逐渐丧失改善现状的动力。这些人会失去积极影响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能力,最终沦为环境的俘虏。正如著名作家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所指出的:

对环境总是被动反应的人(也就是持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他们的情绪完全受制于外界……别人善待他们时,他们就感觉良好;一旦别人态度不好,他们立即就会竖起心防。这类人把自己的情感世界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行为之上,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人生主导权拱手让给了他人的缺陷。[注 2]

第五、受害者心态会消磨生命中的喜乐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不再对生命中的祝福心怀感激。

当我们陷入受害者心态时,不仅会过分放大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还会习惯性地忽视已经得到的诸多祝福。如果我们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困境之上(并为此郁郁寡欢),就很难察觉到身边的种种恩典。

然而,这种态度与圣经的教导大相径庭。

作为基督徒,我们要牢记:上帝在基督里已经赐予我们一切属灵的福分(弗 1:3),因此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当存感恩的心(西 2:6-7)。即便在经历苦难时,我们也能心怀喜乐,因为明白这些苦难能帮助我们达到最终目标——就是更加像基督(罗 5:3-5)。

确实,遭遇苦难时我们会感到悲伤,面对不公时我们可能会心如刀绞,我们也可能会奋起抗争以终结这种不公。但关键是:我们要怀着盼望和爱心去面对这一切——而不是让愤怒和仇恨充斥我们的内心。

第六、受害者心态会损害人际关系

如果你和一个持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建立关系,他们很可能不会为自己在关系中的行为负责。一旦出现矛盾,错误总会被归咎于你。如果发生冲突,被指责的永远是你,而不是他们。他们也不会接受别人指出他们的过错——毕竟在他们眼中,自己永远是无辜的,而你才是有罪的。这样的关系必然充满压力和紧张。

我在成长过程中就深有体会:由于从小接受的洗脑教育,我曾对那些压迫过匈牙利人的民族怀有愤恨。

这种现象在现代身份政治中也很普遍,受害群体往往会本能地对所谓的“压迫者”产生愤怒(比如一些LGBTI权益倡导者对基督教及其机构的态度就是很好的例证)。

持有受害者心态对我们自己有害,鼓励他人持有受害者心态对他人也有害。事实上,我们越是鼓励受害者沉浸在受害者心态中,就越是在伤害他们。

更好的道路:信靠上帝,持守善行

与不断埋怨他人、要求别人解决自己困境相比,有一条更好的道路。圣经向我们指明了这条道路,而世俗世界也正在逐渐认识到这一点。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大屠杀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极度恐怖中有了一个重要发现:无论处境如何,我们都有“回应的能力”(response-able)。作为上帝创造的形象承载者,我们拥有个人主动权:即使在任何境遇中,我们都有能力采取主动,选择如何回应,并做出明智的行动。[3]

虽然承担责任往往意味着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罪以及这些罪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但只要我们仰望那位救我们脱离罪恶后果的救主,我们就能做到这一点。

正如使徒彼得写给那些正在遭受迫害的基督徒的话:“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为善,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彼前 4:19)

这才是真正更好的生活之道。

* * * * *

注 1:社会研究学者彼得·库尔蒂(Peter Kurti)在其著作中指出

“在身份政治的语境下,每个人都只能归属于两类:要么是掌权的多数群体(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在使用这种权力);要么就是承受这种权力影响的少数群体,即受害者……而受害者往往会基于一种所谓的'应得权利'提出诉求,但这种'应得权利'既不是通过双方协商形成的,也不存在互惠关系。”——节选自彼得·库尔蒂《民主赤字——少数派原教旨主义如何威胁澳大利亚的自由》(The Democratic Deficit – How Minority Fundamentalism Threatens Liberty in Australia),独立研究中心出版,2016 年 7 月,第 6、12 页。换句话说,在身份政治的框架下,如果你是受害者,你就被认为有权向他人(那些被视为"压迫者"的人)提出要求。最终的结果是,这种政治和社会意义上的受害者身份被美化和推崇。当人们被告知自己是受害者,而受害者身份能从社会获得某些好处时,他们很快就会形成受害者心态。

注 2:引自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墨尔本商业图书馆 1989 年版,第 72 页。

注 3:关于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的相关叙述来自史蒂芬·柯维的上述著作第 69 页。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澳大利亚福音联盟英文网站:Beware The Dangers of a Victim Mentality

Akos Balogh(阿考斯·拜罗格)是澳大利亚福音联盟的CEO。他与妻子沙拉(Sarah)养育着三个孩子。阿考斯出生在布达佩斯,1981年蒙恩以难民身份来到澳大利亚。他在高中时受朋友,家庭和学校读经的影响开始信主。然后他进入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航空航天工程,之后在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工作了五年。在获得了莫尔神学院(Moore Theological College)神学士学位(B. Div.)后,他有幸在利斯莫尔南十字星大学(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Lismore)为澳大利亚福音学生团契(AFES)服侍了六年。
标签
健康
心理
受害者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