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五种迷思
对宣教的五种迷思
2022-01-17
—— Andy Johnson

编注:本文系十架路出版社“五种迷思”5 Myths)系列文章之一。“迷思”的英文为myth,或译“误解”,即“常被信以为真,但实际上是错误的观念”。


本文要讨论关于宣教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

1905年6月3日,戴德生(Hudson Taylor)这位19世纪来华的宣教士去世了。他可算为完全奉献于福音事工和自我牺牲的典范。他大胆、有魄力、聚焦福音且对宣教工作坚持不懈。然而,有时人们也认为他专制、冲动、心烦意乱和对人苛刻。这提醒我们,我们所有人即使蒙了救赎,也仍不完全。不过,他对宣教事业的坚韧和忠心对过去一个世纪的福音派宣教影响甚巨。因此,毫不奇怪的是,戴德生作为一位年轻、有抱负、适应中国文化、极具恩赐且独立行事的宣教士,有一些关于宣教的迷思,至少部分受到对他的事工及他复杂而非凡的个人生活的错误看法所影响。我盼望可以在此考虑,或再思,五个关于宣教的迷思。

迷思一:宣教只适合年轻人参与

戴德生在21岁时启程前往中国。虽然这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有点年轻,但我可以断言,今天大多数西方人认为,只有热心的年轻基督徒才适合成为最好的宣教士。如果不是在21岁,那么年轻人至少在20多或30多岁时最适合去向万民宣教。毕竟,年长的人过于固执。年长之人很难适应新的变化,他们只想花时间打高尔夫球或和孙辈享受天伦之乐,然后在晚上9:30上床睡觉。

这种对谁最适合去宣教的看法完全是迷思。是的,缺乏适应力、自我中心的人很难成为好宣教士。我见过一些40多岁和60多岁的宣教士,很遗憾,他们正是这样的人。但我也见过许多20多岁和30多岁的基督徒,他们同样不合格。

因此,问题不在于年龄,而在于我们如何在任何年龄段的人里都培养出好宣教士。好宣教士应当具备以下品质:成熟、谦卑、深厚的圣经知识、门训经验、稳定的生命、经过验证的毅力、显明的教导恩赐、甘愿舍己且有丰富的智慧。你觉得这样的人听起来像谁?有一些年轻人可能现在就具备这些品质,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会逐渐具备这些品质。我们要为这样的年轻人赞美神!但我也想指出,有一些有智慧、阅历丰富的年长圣徒也具备同样的品质。

我的经验是,如果我们鼓励并帮助这些成熟的基督徒将福音传到艰难之地,其果效可能会很惊人。在许多正在驱逐年轻宣教士的国家里有一些特别的移民刺激政策,可以鼓励到老年人去居住(和消费)。例如马来西亚推出的“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Malaysia My Second Home" program,当地政府为吸引高龄移民而颁布的一项许可外籍人员在10年内可以随意居留的移民政策。——译注)用来吸引50岁以上的移民。我说这些不是要打击年轻宣教士的热情,只是要请各位记住,阅历丰富的老年宣教士也可以为宣教事业贡献良多。世事变迁,如今年轻人更难获得(长期)签证,但些许白发(或谢顶)却可能正是能助你得到长期签证和宣教机会的通行证。所以,宣教绝不仅仅只是属于年轻人的事业!

迷思二:宣教的目标是要带来福音运动

大部分宣教士都渴望能够像戴德生在中国所作的那样,以自己的事工影响到整个国家,但这美好的雄心壮志却可能会褪变成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即,宣教士们应该特别并仅仅以发动大规模的族群福音运动为事工目标。在此指导思想下,我们只需要期待我们的宣教方法可以带来福音的迅速传递和指数式的传播,却往往同时倾向于抛弃任何不能保证可以达成这即时果效的宣教手段。

当今宣教圈子里充满了关于推动各样运动的话题。人们为“教会植堂运动”(Church Planting Movements ,CPM)大肆欢呼,这运动是关于“本土教会透过更多植堂而快速倍增,以致能够使福音影响到一个族群或国家总人口的一部分。”类似的是“门徒训练运动”(Disciple Making Movements ,DMM;类似于中文世界里的“细胞小组运动”——译注),在此运动中,地方教会基本上遭到完全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自我领导的圣经学习小组。这些小组教导其成员招集和组建更多的小组,以便能“最终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出去建立自己的小组,然后这些新小组的成员也建立自己的小组,如此循环往复,使门徒的数量成倍增加。”

这些运动有时听起来更像是网络营销,而不是圣经所启示的基督教信仰。但是,宣教真的只是为了能努力招揽更多人,而这些人又去招揽更多人,直到耶稣再来时可以赞扬这金字塔似的信仰体系吗?

我知道很少有宣教士会如此赤裸地描述他们的事工。但我认为,今天从西方国家差遣的大部分宣教士都会说,他们的主要事工目标是要催生或这或那的大规模族群福音运动。总的来说,这些热衷于推动福音运动的宣教士都是好人。他们爱耶稣,是在宣教工场上忙碌而委身的工人。他们真地相信推动专门针对大规模人群的福音运动是“完成大使命”的最佳方式。但同时,他们也是我所认识的最失望、最灰心、最沮丧、最感到耗尽的宣教士群体。其实,我们不难理解个中缘由。

因为他们错误地相信了一个(关于宣教的)神话,并将他们对宣教成功的盼望和期待全都放在了神已经在圣经中明言不由他们管理和掌控的因素上,就是宣教事工收获新信徒的速度和规模(哥林多前书3:6)。此处的问题是,马太福音28:18没有说:“你们往世上去推动大规模的族群福音运动,教导他们用简单可复制的策略去训练其他能够训练门徒的人,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这福音运动自发而指数式地增长起来,以致能席卷所有的族群,迎来这世代的终结。”

相反,神吩咐我们要通过更谦卑和朴素的工作来更新世界,即信实而耐心地造就门徒。在地方教会的场域里,透过此主体对门徒的教导,使他们成为基督全然成熟的跟随者(马太福音28:18-20;希伯来书10:24-25)。我完全明白如此的宣教手段非常缺乏相较于推动大规模族群福音运动而有的魅力。

但是,神的话语何处有告诉我们,我们的目标只是要开发出下一个谷歌或Facebook(就能获得大规模宣教的成功)呢?神只是告诉我们,要按照祂对宣教事奉的教导来进行宣教,然后我们要把结果交在祂的手里。我们做完这些以后,即使在我们熟睡时,我们也相信神在工作,并在祂所定的时候带来收成(马可福音4:26-29)。但是我们不能想当然认为这样的工作很容易,其实,如此耐心而信实的宣教事奉一点都不容易。这样的事奉常常挑战我们对神的信靠,并治死我们属肉体的野心。圣经中的宣教事奉是艰苦的工作,总体而言收效缓慢。如此的事奉需要付上极大的耐心,并要求宣教士仔细地教导圣经(提摩太后书4:1-2)。一位作者将真正合乎圣经的宣教事奉形容为“足以使人手起泡的福音性犁地之工”("blistering, gospel hoe-work")。但是当我们最终收获果子时,这事奉所实际呈现出的美丽如此是真实、持久并令人惊叹。并且因我们将其视为是因着神的工作而成就的收获,而不是因着我们酷炫的揠苗助长之法,神就因此得着一切荣耀。

迷思三:处境化福音信息是宣教成功的关键

处境化福音信息相较于前述迷思属于另一个领域,人们有时用戴德生的生活方式作为论据来支持关于处境化的某些事,但我很怀疑戴德生是否真地会支持那些事。在处境化的议题下,深深影响人们的一个迷思,就是:成功处境化福音信息是推动全球宣教事业取得进展的关键。诚然,戴德生支持某种类型的处境化。例如,他学习中文、穿着中国人的服装、研究汉语文学作品,在其他宣教士很少这样做的时候,他为宣教士群体树立了许多适应本地文化的典范。他所做之事颇具争议却富有成效。但此处的关键是,戴德生的处境化主要是文化上的,而不是神学上的。

是的,宣教士需要在事奉上出类拔萃,但这样的出类拔萃必须要建立在那荣耀而平凡的果实的基础上,即成熟的灵命和基督徒的信实。

正如有人指出的,在戴德生的马尾辫和长衫之下,伴随着他用中文所做的演讲和口中所出的文化典故,他所宣讲的其实是所有其他忠心宣教同工所传的那同样的、常常冒犯人的,却合乎圣经的福音信息。他的处境化是为了使福音更为清晰,而不是为了迁就听众的舒适,他想努力避免的是无谓的文化性冒犯,同时却自豪地接受十字架对罪人的冒犯。

我认为戴德生明白问题的关键是在于保持福音的清晰性。在我看来,这与今天一些人倡导的将福音信息或其他圣经教义处境化的尝试相距甚远。当然,我们希望以人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说话,我们希望在对人清楚讲到福音之前,努力避免因着我们的态度而冒犯到他们。但我们绝不该试图磨平福音锋利的棱角,例如:淡化罪的严重性,避免谈论罪人必须要悔改,回避耶稣是上帝圣子的教义,(按照我们的好恶或文化的潮流不合乎圣经地)重塑教会,或不合乎圣经地重塑洗礼,或因着要为适应文化口味而使用不合乎圣经的语言来替代对福音的正确讲述。以上错误使我们对正确处境化的需求褪变为对福音的全面妥协。我们在此议题上真地需要很多(合乎圣经的)智慧和建议!

最终,我们需要抵制这样的错误观念,即,我们可以重新包装基督教信仰,使其得以在任何堕落的文化中都能如鱼得水。福音信息的处境化并不是宣教成功的关键。那只是一个经不起检验的迷思。按照神的话语忠实而清晰地宣讲福音才是宣教成功的关键,并且伴随着圣道的传讲,将众圣徒召聚进入地方教会。这是宣教得以成功的唯一的关键,无论在何地或何种文化中都是如此,且永远都会是如此。

迷思四:宣教只适合超级基督徒去做

这可能是所有关于宣教事奉的迷思中最用心良苦(却带来反效果)的一个迷思。虽然尽管像戴德生这样的少数宣教英雄(相较于其他人)的确拥有非凡的恩赐,虽然我完全同意应该对我们要差出去的宣教士有高的标准,但事实仍是,宣教事奉不只是适合由超级基督徒去做。

当我查考新约时,我看到初期教会差遣那些具备深厚的神学知识,也在以往事奉中被证明是信实而有果效之人出去宣教。就像保罗和巴拿巴等人。而同时,热心事奉却缺乏经验的人也在参与宣教上有一席之地。例如约翰·马可。但是,圣经中的总体模式是差派我们最好的人去带领宣教。

然而,话虽如此,这并不意味着实践宣教需要超凡的技能。相反,我们应该差派那些因平凡而成熟的灵命及信实而脱颖而出的男女信徒出去。我作为地方教会的牧师经常遇到人有对以上问题的困惑。有教会成员来问我若准备成为宣教士需要做什么。我想,他们一般都希望我列出一张充满不寻常之事的单子。但是我几乎总是这样对他们说:研习圣经,并竭力成为一个无比忠心的教会成员。

我希望我们的教会能够差派这样的男女宣教士,他们在圣经知识、属灵智慧和分辨力、发展多样化关系的能力、乐于主动招待人、主动地传福音、忠于教会、在门训上的坚韧而富有成果等看似平凡的事情上脱颖而出。给我一个这样的人,再加上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能力,然后这人把平凡的基督徒生活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就能收获丰富的福音果实。是的,宣教士需要在事奉上出类拔萃,但这样的出类拔萃必须要建立在那荣耀而平凡的果实的基础上,即成熟的灵命和基督徒的信实。

迷思五:地方教会只能为宣教奉献金钱和祷告

最后我想说,我很惊讶于经常遇到一些教会、宣教士和差会似乎认为地方教会只需要负责为宣教士提供资金和祷告支持就可以了,而真正的宣教工作该由其他人去做。也许像戴德生这样的独立宣教士所取得的成功助长了这种误解。但这也仅仅是又一个关于宣教的迷思。圣经说得很清楚,宣教工作不仅仅是通过个人或宣教机构而成就,而是要借着“教会”成就,因为全宇宙将要借着教会看明那罪所扭曲的权势,及神的福音计划所彰显出的奇妙智慧(以弗所书3:10)。

某种意义上,地方教会既是宣教的手段,也是宣教的目的。地方教会是圣经显明的神在全球范围内扩展福音的唯一计划和方法,也是我们的宣教努力要达成的目标和结果。为宣教工作祷告的确是教会的喜乐和职责(以弗所书6:19;歌罗西书4:3),支持教会差派的宣教士也的确是教会的特权与责任(约翰三书6-8)。然而,我们还可以在此讲得更多。

地方教会是训练宣教士、装备他们并为他们提供牧养支持的主体。当然,若有人可以把众教会组织起来支持宣教士并协助他们,这是很好的,这也正是好的差派机构所做的。但是,我们绝不应该把地方教会(对潜在宣教士)的门训、鉴别、差遣和支持的角色下放给宣教差会。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大多数宣教工作的最终远景应该是建立更多健康的地方教会,而这些教会可以去做同样的事,直到基督再来。

我们今天面对许多存在已久的关于宣教的迷思。其中一些可能是由一种令人钦佩但却被误导的谦卑或紧迫的感受促成的。其他的迷思似乎只是反映出我们西方人对任何承诺更快、更大、更容易或需付出更少代价的东西的沉迷。但这些迷思若不加以纠正,都可能会削弱合乎圣经的宣教工作,并驱使我们在宣教中倚靠自己的智慧和方法。愿神清除我们在宣教上的错误思想,驱散我们所珍视却违背真理的关于宣教的迷思,并透过祂清楚的圣言更新我们的宣教视野。愿我们竭力倚靠神的智慧,而不是我们聪明的策略,继续推动宣教事业。或者说,我们都应该记住以下的话:

“神使用那些极其软弱无力的人,好让他们全心倚靠祂。”——戴德生


译:Nicholas;校:JFX。原文刊载于十架路出版社英文网站:5 Myths about Missions.

Andy Johnson(安迪 · 约翰逊)牧师在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担任华盛顿特区国会山浸信会副牧师一职。
标签
宣教
迷思
五种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