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正经历一场文化变迁——政治与宗教领域风向突变,传统价值观似有回潮迹象,进步思潮则日渐式微。某些文化转向固然令人振奋,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今社会与传统信仰价值体系早已南辕北辙。要扭转这些扎根数十年的文化趋势,需要进行巨大的变革,毕竟这些观念已在当代社会根深蒂固。
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社会学教授克里斯蒂安·史密斯(Christian Smith)提出了“道德主义治疗性神论”(moralistic therapeutic deism)、“泛解释多元主义”(pervasive interpretive pluralism)等概念。他在《宗教缘何式微:美国传统信仰的衰落》(Why Religion Went Obsolete: The Demise of Traditional Faith in America)一书中,通过系统分析近几十年宗教数据,为我们揭示了这场文化变革的深层逻辑。
史密斯的核心观点很简单:美国传统宗教不仅信徒数量锐减,更关键的是在大多数人眼中已变得毫无价值、无关紧要。受“深层文化”(“deep culture”)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年轻一代与其说是反感宗教,不如说是根本觉得它与现实生活毫不沾边(xiv页)。
《宗教缘何式微:美国传统信仰的衰落》
克里斯蒂安·史密斯(Christian Smith) 著
近几十年来,美国传统宗教遭遇断崖式衰落。自称“无宗教信仰”的美国人数量激增,宗教归属感、主日出席率以及对神的信仰持续走低,越来越多的人标榜自己“有灵性而无宗教”。宗教组织的性侵、财务丑闻及遮掩行为接连曝光,使这些组织深陷信任危机,公众对有组织宗教的信任度大幅下滑。
尤为关键的是,宗教衰落主要集中在年轻群体中。这意味着:除非出现青年当中的宗教复兴浪潮(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否则,随着宗教信仰淡薄的年轻一代逐步取代敬虔的老一辈,以及由信教父母抚养长大的美国儿童越来越少,这种衰落趋势必将持续恶化,甚至加速蔓延。
牛津大学出版社,440 页
迈克尔·格雷厄姆(Michael Graham)与吉姆·戴维斯(Jim Davis)在《大离教》(The Great Dechurching)中揭示:自 2000 年以来,脱离教会的人数已超过第一次、第二次大觉醒运动与葛培理布道会所吸纳信徒的总和。2010 年代,美国教会的关闭数量首度超过新建教会的数量,多数教会在萎缩。1970 年代,44%的美国人对有组织宗教抱有高度信心;而盖洛普 2021 年调查显示,这一比例已骤降至 19%。如今,大多数美国人不再隶属任何宗教组织,仅三成民众保持每周做礼拜的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要扭转这一漫长而复杂的进程,不仅需要时间,还需深刻的文化变革。
本书作者、天主教徒史密斯在书中列举了一些形象的比喻,其中之一是雪崩:美国反宗教文化势力看似突然爆发,实则是陡坡上经年累月的积雪所致。只有当落石或滑雪者这类“导火索”出现时,灾难性崩塌才会发生。“重大社会转型,”史密斯写道,“从来不会凭空出现,也未必会有预警信号。那些看似剧烈的变革,通常是长期酝酿的趋势、事件与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365 页)
1990 年代,随着新教自由主义与表现型个人主义成为主流文化预设,反宗教压力持续累积。2001 年世贸中心遇袭等文化冲击,加之宗教丑闻等“自我毁灭”行为(第 229 页),最终触发这场雪崩。崩塌后的废墟上,留下了“千禧时代精神”——这套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使美国最大人口群体既对宗教无动于衷,又坚信无需制度性信仰(尽管他们最终变得非常“有灵性”)。
以上仅是一个简单的解释。史密斯还详述了更多渐进性因素:婚姻家庭制度的瓦解、“青春期”被重塑为人生探索阶段、社会组织普遍式微、后现代思潮席卷大众、新自由主义经济步步紧逼,多元文化主义与外来灵性思潮涌入,当然还包括互联网革命——这些在其它著作中均有专题论述。
在这场文化雪崩中,最致命的推手莫过于“宗教被降格为道德看门人”(27 页)。这一观点与史密斯提出的“道德主义治疗性神论”不谋而合——将宗教视为“与神圣敬拜、永恒真理、古老传统、灵魂救赎或神学教义无关的存在”(107 页),仅仅沦为教导人们行善的工具。
这种背离圣经的宗教观在 90 年代至新世纪初酿成灾难:当众多宗教领袖自身道德沦丧时,整个信仰体系轰然崩塌。史密斯列举了当年轰动全美的丑闻清单:从天主教神父性侵案到保守派新教领袖的诸多丑闻。每起事件都在侵蚀公众信任,连累那些忠心的牧者。如今美国年轻人普遍认为,所谓的“道德守护者”尽是伪君子。
但信任危机不仅源于丑闻。史密斯还指出基要主义解经、purity文化(强调贞洁的亚文化),以及婴儿潮世代紧握权柄不愿交棒等问题。更关键的是,“我与神私密交通”的教导(254 页),让整代人误以为重要的是个人与神的关系,而非委身信仰群体。就连基督徒反击新无神论者的论战也适得其反,反倒坐实了“教会更热衷文化战争而非道德建设”的公众印象。
史密斯犀利指出:到 2010 年代,当LGBTQ+运动势如破竹时,基督教会的讲道、文化参与和政治倡议,在年轻人耳中已沦为刺耳杂音。建制宗教不仅没能守住道德高地,反而成了专横好斗的代名词。史密斯断言:在某个人们没有察觉的时刻,年轻一代已经关上了倾听的耳朵。
如果你觉得宗教在这场变革中遭受了不公对待——没错,事实正是如此。这就是被时代浪潮抛弃的滋味。在数十年累积的文化雪崩面前,个体力量的微不足道。如今的美国宗教界陷入了一个悖论:无论我们作何选择,都会坐实批评者最恶劣的猜测。正如史密斯指出的:
当深层文化的思维模式定型后,与之格格不入的传统与制度几乎不可能找到生存空间......美国宗教屡陷困局,并非因为“无信仰者”心怀怨恨或丧失理性,而是深层文化早已扼杀了宗教的可行选项。(368 页)
在本书结尾,读者或许期待史密斯能提出扭转宗教颓势的解决方案或行动计划。但他并未提供任何方案。这部著作始终保持着社会学的冷静观察,而非神学的热情呼召。
如此一来,福音的大能、圣灵未来的工作,乃至神保守教会的应许——这些关键要素在书中集体缺席。史密斯还特别批判了“神学与事工理想主义”的天真(19 页):那种认为只要教义纯正、宣教得当,就必能重夺文化主导权的幻想。
历史总在提醒我们:时代风向会变,思潮会更迭,意外总在不经意间发生。史密斯在此似乎过于悲观——当他的著作问世时,美国宗教界已悄然出现转向迹象,这使得书中论断略显过时,甚至带着几分“沼泽怪”式的忧郁(译注:沼泽怪是《纳尼亚传奇》中的一个角色,非常悲观负面,常常把“这计划肯定失败”,“我们活不过今晚”之类的话挂在嘴边)
史密斯断言现有趋势毫无逆转征兆,认为数十年的宗教衰落只会持续加剧。但现实给出了相反证据:哈佛大学 2023 年合作选举研究显示,Z世代男性正慢慢回归教会。正如瑞恩·伯奇(Ryan Burge)指出,1975 年后出生的美国男性宗教信仰度正逐年超越前代人:“2000 年前后出生的男性每周出席礼拜率达 25%,比二十五年前出生的同龄男性高出 3 个百分点,也比同期女性高出 2-3 个百分点。”
这样的数据,显然不能说是毫无迹象。
历史告诉我们,宗教从来不只是一个文化变迁的被动承受者。正如史密斯自己所述,文化可能发生根本性变革——即便是饱受歧视的弱势群体,也可能在逆境中扭转乾坤。今日局面,正是这样形成的。
一个世纪前,几乎无人能预见美国传统信仰会遭遇如此剧变。幸而有这般严谨翔实的著作,为我们厘清这场变迁的来龙去脉。但当前显现的微妙迹象表明,延续数十年的趋势未必不可逆转——美国宗教的生命力尚未枯竭。这场转变能否持久尚待观察,尽管眼下规模尚小,须知雪崩往往始于微末之动。
《宗教缘何式微》为忠心的牧者和教会领袖在建立教会、重振机构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学分析工具。但基督徒需要明白:社会学趋势并非唯一考量。那位真实存在、正在历史中做工的神——人若不在祂里面安息,灵魂就永无安宁——在祂没有难成的事,就连最不可能的信主奇迹也可能发生。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Culture Changes like an Avalan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