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还住在中国时,我们把旅居美国的华人叫做“金山伯伯”。每当他们回国探亲,总是下榻最豪华的酒店,在大饭店摆宴请客。那时候,在我们许多人眼中,美国简直就是天堂。可等到 1999 年我和家人真正移民到了美国,才发现现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纽约客》(The New Yorker)记者兼编辑罗明瀚(Michael Luo)在他的新书《异乡人:美国华人的排斥感、归属感与史诗故事》(Strangers in the Land: Exclusion, Belonging,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Chinese in America)中,用一句呼应《创世记》开篇的话作为起点:“起初,门是敞开的”(第 1 页)。对许多早期华人移民来说,加利福尼亚“拥有几乎难以想象的自然资源,气候温和,港湾众多”(第 1 页)。而且,就像伊甸园周围的土地,这里也有黄金。黄金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使加州成了试验“多种族民主”美国梦想的理想之地。
然而,如果说加州是伊甸园,那种族主义这颗罪的种子很快就进来了。19 世纪中叶,少数华人的确淘到了金子、发了财,但更多的人却成了矿工、厨师、佣人、修铁路的苦力。他们经历了欺骗、歧视,甚至暴力。罗明瀚在书中详尽动人地记述了这些悲剧经历。
《异乡人:美国华人的排斥感、归属感与史诗故事》(Strangers in the Land: Exclusion, Belonging,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Chinese in America)
罗明瀚(Michael Luo)著
罗明瀚讲述了一段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历史,成千上万的华人远赴重洋,来到一个他们称为“金山”(Gum Shan)的陌生国度。起初,美国人对这些异乡来客还算欢迎;但随着华人数量的增长,太平洋沿岸爆发了一系列可怕的种族暴力事件。罗明瀚追踪这段历史,从最早的移民年代一直讲到当代,展现出华人在歧视与迫害下不屈不挠的坚韧,也重新揭示了多种族民主在美国社会中的复杂现实。
道布尔戴出版社(Doubleday), 560 页
随着移民西进,曾肆虐美国东海岸的种族原罪也毫不意外地开始在西部蔓延。罗明瀚写道:“华人问题紧随黑人问题而来,与重建时代的终结、吉姆·克劳法的扩张,以及西部原住民的降服同时发生。”(7 页)
在本书的前半部分,罗明瀚运用记者的敏锐与扎实的功底,条理分明地记录了边疆地区对华人的无政府暴力如何一步步升级,最终导致 1882 年《排华法案》的通过。国会大厅、报纸言论,处处弥漫着对华人的仇外、无知和恶毒咒骂。罗明瀚指出:“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仅仅因为种族的缘故而将某个民族拒之国门之外。”(204 页)
《排华法案》通过之后,对华人的待遇更加恶化。本书最核心的五章,详细记述了美国各地的白人多数如何利用暴力与法律模糊地带,将华人从城市中赶出去。这段历史在今天的美国鲜为人知,却是无法抹去的污点。
然而,尽管面对不公与仇恨,华人依旧下矿挖金,修建了美国横贯大陆铁路中最艰险的一段,也在边境小镇从事各种苦力活。但他们对美国的贡献远不止于此。罗明瀚写道:“他们是美国历史的主角之一。他们敦促这片接纳他们的土地践行其所宣称的理想。”(7 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在美出生的华人新一代长大成人,他们开始主动争取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比如,1898 年出生于旧金山的黄金德(Wong Kim Ark),赢得了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最高法院诉讼。法院确认,根据第十四修正案,在美国出生的人不能被剥夺国籍。霍勒斯·格雷(Horace Gray)大法官在判词中写道,如果否认黄金德的国籍,那就等于“也否认了成千上万英裔、苏格兰裔、爱尔兰裔、德国裔或其他欧洲裔父母所生者的美国国籍——而这些人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并被当作美国公民”(368 页)。
这种论证逻辑揭示:只有当不公同时威胁白人公民地位时,华人的正义才值得伸张。这构成了贯穿全书的主题:一个族群的被接纳程度,往往取决于它与主流族群之间的关系,以及它能否被同化。
尽管美国人为实现国家理想奋斗了许多年,种族主义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本书的创作灵感源于 2016 年罗明瀚在纽约曼哈顿街头的一次遭遇。有名女子冲他喊道:“滚回中国去!”罗明瀚感叹道:“亚裔美国人的处境一直都很脆弱,从未真正得到改善。在整个美国历史中,总有人不断地呵斥我们:滚回老家去。”(9 页)如果说种族主义是美国最早的顽疾,它究竟如何持续影响着今天的我们?
在《他乡异客》一书中,罗明瀚讲述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百年间的痛苦故事。但叙事在 1965 年新的移民制度确立之时戛然而止。读者只能自行将书中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连结起来。比如,他们可能会从过去驱逐华人的历史,联想到今日针对无证移民的遣返行动;又或者,从 19 世纪末本土出生华人的法律模糊身份,联想到今天“追梦人”(Dreamers)的困境。毫无疑问,黄金德在 1898 年赢得的最高法院判例,将再次成为当今出生公民权争议的核心战场。
或许我们会觉得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其实已有许多变化。如今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虽然更隐蔽,却依然存在。罗明瀚坦言道:“如今,虽然在法律上不再允许对华人及其他亚裔的公然歧视,暴力驱逐也已成为历史,但对许多亚裔美国人来说,那种我是否真正属于这里的疑惑仍然挥之不去。”(435 页)那种“心理上的无家可归感”依然存在,只是随着背景、群体的不同,体现出不同的形式。
以罗明瀚的父母为例,他们是 1967 年以留学生身份从台湾来到美国,背景与 160 年前来自中国南方的文盲劳工大不相同;也不同于今日来自中国北方的新移民,或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几代华裔。如今的华人被贴上了“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的标签,这个标签看似光鲜,实则充满许多问题。可惜的是,罗明瀚在书中对这一议题着墨不多。我很欣赏罗明瀚对过去的精彩描绘,但如果他能更深入地讨论当代亚裔在美国遭遇的种族主义现实,而不是将这部分留给读者自行拼凑,那就更好了。
在这本书里,有一段情节特别打动我。尽管罗明瀚提出了许多批判,但他也特别指出,一些白人基督徒关心华人邻舍,并采取实际行动。他们教华人学英文,提供法律援助,向他们传福音,甚至在国会中为他们发声。作为一名华裔美国牧师,我多么希望,参与这项努力的人能更多一些。
罗明瀚所记录的这些故事,与马礼逊、戴德生以及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的活跃发展处在同一个世纪。正当清末义和团运动,许多西方宣教士在中国殉道的同时,加州却在大规模遣返华工。为什么那么多人甘愿远赴重洋,为中国人的灵魂得救而舍生忘死,却在自己国家里,对身边的华人邻居几乎沉默不语?从那时起,我们真的有多大改变?如果有一天,中美爆发战争,新一波种族主义席卷而来,我在基督里白人弟兄姐妹们会为我挺身而出吗?
《他乡异客》提醒我们一个严肃的真理:只要我们愿意让自己的行为,无论是私下里还是在公开场合,真正与我们的信仰一致,基督徒其实拥有足够的资源去胜过种族主义。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Who Is My Neighbor? Revisiting the Chinese Exclusion 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