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为什么要给孩子……还有你自己读书
书评:《重拾失落的阅读之艺》,利兰·莱肯与格伦达·费·马西斯合著
2023-09-15
—— Louis Markos

我小时候,还有我所熟悉的其他家庭里,父母都会给不认字或认字不多的小孩朗读故事,这种做法很普遍。然而,当孩子到了八九岁能够完全独立阅读时,父母一般就不再为他们朗读故事了。

幸亏我接触到了做在家教育的家庭和古典基督教学校,才让我有动力继续为我的孩子们读书,一直读到他们十几岁。我很高兴我这样做了。读书将我和儿女紧紧地联系起来,培养了他们一生喜爱阅读的习惯、发自内心的好奇心,书塑造了他们,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盛。如今,他们都在古典学校任教,在那里,大量的阅读以及对阅读的喜爱是教育的根基,可惜公立学校已不再如此,当然,当今文化也不重视这点。

利兰·莱肯(Leland Ryken)和格伦达·费·马西斯(Glenda Faye Mathes)在《重拾失落的阅读之艺:追寻真善美之道》(Recovering the Lost Art of Reading: A Quest for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里,鼓励读者效仿那种最具“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消遣:给成年孩子和青少年朗读书籍。他们认为,“与朗读相比,很少有其他活动能够更加坚固家庭关系,帮助儿童成长。父母应该毫不犹豫为婴儿朗读,甚至在出生之前都可以,并且就算孩子到了十几岁,也不该停止朗读。” 不难理解,我读到这里时心里有多高兴。

美国亚马逊网站对本书介绍如下:

《重拾失落的阅读之艺:追寻真善美之道》

利兰·莱肯,格伦达·费·马西斯 合著

阅读已成为一门失传的艺术。只需动动手指,智能手机便随时奉上无穷无尽的信息,相比之下,阅读实在是又辛苦又老套。对基督徒来说,这尤其是个问题。因为许多人发现即使读圣经时,也很难坚持不懈地专心阅读。我们迫切需要回归阅读之道。

《重拾失落的阅读之艺》通过探讨一般阅读以及将圣经作为文学作品来研究的重要性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利兰·莱肯和格伦达·费·马西斯鼓励新一代克服“阅读是责任”的观念,帮助他们重新发现阅读的乐趣。

十架路出版社,304 页

他们引用的一份报告显示,为儿童朗读是“让孩子成功掌握阅读的最重要办法”,“应该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此外,他们还指出,最新的研究显示,“给孩子读书不仅能提高其语言和识字技巧,还能塑造其社交能力,促进情感发育”(129-30 页)。

我自己家的经历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但同时,在我最优秀的学生身上,我也看到了朗读结下的好果子,并不只是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才会从中受益。这些学生往往来自关系紧密的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尊重,他们视学习过程本身为好事,而不仅仅是为了将来的职业而学习。

阅读是通向美德之路

因此,朗读是一件好事,但家长该如何去做?有没有什么经验法则可以让朗读变得更有效、更有价值?在这一点上,莱肯和马西斯提出的建议既合理又易于实施。

第一,营造爱和光的氛围。关掉其他房间的灯,关掉电子设备。鼓励孩子坐到你怀里来,但不要坚持让孩子坐着不动或坐在你大腿上。有些孩子在涂鸦或安静玩耍时听得更清楚。不要强迫你十几岁孩子加入参与,但要吸引他们,让他们主动融入故事和家庭氛围中来。

第二,慢享阅读。不要着急。时不时地停下来提问或者回答问题。让孩子们流连于图画中,表达他们的想法。解释难懂的词语或概念。不要不好意思,使出演技带着感情来朗读。

第三,在孩子兴趣消失之前及时打住。如果每次结束时孩子还嚷着想再听下去,这就为下一次的阅读打好了基础。(130-31 页)

作为一名朗读老手,我想不出比这更好的清单了。在阅读中体会到的那种亲密美好、问答的脑力激荡、扣人心弦的期盼:这些感受既真实又浓烈。我向你保证,这些都会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也会印在你的心中。

还有更多呢。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恳切欢乐之爱的氛围里教导孩子美德,时间、场合都再好不过了。这不仅仅教导孩子勇敢、智慧、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还告诉他们,这样做时给人带来的感受。莱肯在惠顿大学担任英语教授近五十年,专业作家马西斯写了一千多篇文章,他们说,最好的文学作品将真善美活生生地展示出来,任何报道、视频或在线建议专栏都无法企及。

“阅读让我们更深地进入生活,也更好地理解生活。在作家的专业指导下,我们间接地体验到书中人物的生活,我们的视野也就更清晰了”(77 页)。

抽象的美德教育很少能深入人心;而当美德化身为一个精心撰写、精心构思的故事,吸引着我们,让我们身临其境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与故事人物一起经历起起伏伏,文字就变成血肉,学习就成了经历,教育让位于启迪。

通过阅读走上真理之路

作者问道:“文学为什么重要? 因为准确看待人类经验、看待世界十分重要。如果我们经常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就不仅会看到人生的真面目,也能够看到其全部”(65 页)。

今天的年轻人和大多数他们的父母一样,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现代盒子里,与过去脱节,对其他文化无知。阅读既能集中注意力,又能拓宽思维,让我们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审视自己。此外,由于“文学体现了人类据以安排其事务的伟大思想”(66 页),读者也学习到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最好地理解其所处的社会。

莱肯和马西斯认为,最好的文学作品能将我们带到真理面前,但真理很少是抽象或仅仅是功利性的,获得真理也需要读者付出努力,我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如何不会误入歧途,又不把它变成枯燥的布道呢?

作者解释说,首先,我们必须“要完完全全地进入到故事或诗歌里。只有我们把自己投入到文字当中,我们才能够真正知道需要解读什么”(174 页)。太多的现代人在阅读时是被动的,他们只是让文字在眼前飘过,而没有真正地与之互动。

其次,如果我们想汲取文学作品中潜藏的真理,我们就不能“寻找主题和题材的唯一正确表述。文学的全部目的在于原原本本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多重性和模糊性,所以我们应该从文学作品里去寻找多元的主题,从多个不同角度去解读”(174 页)。

或者,正如我告诉自己学生的那样,在文学方面,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但也会有错误的答案。诗歌和小说的含义并不是我们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事实上,虽然最好的文学作家不会简单、单一地说教,但他们确实“利用各种手法揭示真理,将读者慢慢地推到正确的理解方向”(174页)。

但是,文学作品是否会把我们引向上帝呢?莱肯分享了几个读者如何通过文学找到上帝的故事。其中两个和弥尔顿的《失乐园》(Paradise Lost)有关。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费城男子,他说:“在阅读《失乐园》时,他感到自己与撒但结成了‘不神圣的联盟’。这时,他意识到自己是个罪人,‘呼求上帝拯救他’,一周后他的祷告得到了回应”(253 页)。第二位是一位“来自中国的政治避难者,曾因参与 1989 年的六四运动而入狱。后来他在北卡罗来纳州读大学时读到了弥尔顿的《失乐园》。结果他‘接受了福音,生命从此改变’”(253 页)。

大胆尝试

弥尔顿的伟大史诗正好属于莱肯和马西斯列出的肯定基督教价值的文学一类,但除此之外,作者也指出了另外两个类别:人类共同经验文学(表达人类共同智慧,但没有明确提及基督教)和无信仰文学(254页)。虽然基督徒似乎应该避免第三类,但作者鼓励有辨别力的信徒还是要去读。

他们向我们保证说:“如果我们积极地运用我们的基督教信念,即使在不承认上帝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上帝的存在。这类文学作品创造了一个空缺,而基督徒读者正确地认为这个空缺需要上帝来填补。在抗议上帝缺席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了上帝——不是在作品中,而是在我们与作品的互动中。”(255页)

有些人喜欢读书,喜欢与书本展开对话交流,他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在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犄角旮旯里发现潜藏的人性和神圣的真理,如果我们有幸有这样的父母多年来一直为我们读书,那么我们就不必害怕,可以大胆地走入阅读森林。真、善、美在每一页上等着我们。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Why You Should Read to Your Children, Your Teens, and Yourself.

Louis Markos(路易斯·马可思)休士顿基督徒大学英语教授和驻校学者,也是人文学科的教席教授。他的二十本著作包括《从阿喀琉斯到基督》、《力士路易斯》、《站在霍比特人的肩上》及《神话成真:以基督教视角解读希腊罗马神话》。
标签
孩子
书评
阅读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