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最棒的路易斯作品
2021-10-14
—— Jeremy Larson

几个月前,我第一次观看了1986年电影《教会》(The Mission,又译《战火浮生》)。该片由 罗伯特·德尼罗杰瑞米·艾恩斯以及 雷·麦克安利等人主演,故事背景为十八世纪中期的南美。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影片开头,一名耶稣会宣教士被当地土著拒绝,因而被绑在十字架上推下世界最大的瀑布。影片凭借感人的视觉呈现、激昂的音乐旋律与逆境中坚守盼望、百折不挠的崇高主题,打动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激起他们强烈的情感。

然而,情感有多可靠?它们是否确实反映了现实世界,或者这不过是对外界刺激的主观回应?1943年首次出版的C. S. 路易斯著作《人之废》The Abolition of Man),开篇便提出了与之相关的问题:评价一座瀑布“崇高”,属于主观的意见表达,还是与现实一致的恰当感受?

《人之废》是路易斯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也在二十世纪最佳英语非虚构作品评选中位列前五。但对许多人来说,《人之废》仍然非常难读。人们希望获得指导,迈克尔·沃德(Michael Ward,Planet Narnia《纳尼亚星球》的作者)便写作了《人性之后:C. S. 路易斯<人之废>导读》,为读者提供帮助。

辅助,而非替代

正如杰米·史密斯为查尔斯·泰勒所著《世俗时代》A Secular Age)所写下的导读一样,沃德的《人之废》导读主要并非评估路易斯的观点(3页)。但史密斯旨在向那些没有时间研读900页世俗化理论的读者介绍泰勒的思想,而沃德不同,他并不打算用导读代替路易斯的作品。事实上,那些直接从出版社购买《人性之后》的读者将收到配套的《人之废》原书。

《人性之后》共有八章,还不包括36张图片及33个讨论问题。前六章由短文组成,主题包括《人之废》畅销程度、其写作原因及语境、背景及后世影响。

第七章篇幅最长,提供了有关术语和人物的注释,以及针对《人之废》几乎每一页的详细注释。沃德写了大部分注释,但他也从二手资料中选取大量整段引文,穿插其中。最后一章则综合全书内容,以更广阔的视角评价了《人之废》。

情感与主观主义

第三章的概述,以及第七章的评论和注释显然对任何阅读或教授《人之废》的人有益。我想简要指出沃德指南的两方面优点,对于《人性之后》的其他内容总结则不再赘述。

首先,沃德帮助读者加深了对《人之废》观点的理解。例如,路易斯最重要的论点之一,是情感可能实现与现实世界的协调——用路易斯的话说,成为“公正情操”。将一切情绪视为主观感受进行批判,会不可避免地废除人之为人的本性,导致我们成为并非善类的“前人类”(ex-men)(16页)。路易斯及其他作者指出,通过好故事培养正确情感十分重要,这些故事对塑造我们的情感起着深刻的作用。

沃德的指南还强调了路易斯对主观主义自我毁灭本质的解释,以及该解释如何成为希望的来源。讨论较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时,路易斯提到鸟类如何训练幼鸟飞行:为生存的缘故,它们希望下一代务必符合现实世界的规范。

不按照上帝世界的既定规则生活的人,不会兴旺。虽然沃德指出《人之废》具有不祥的预言色彩(187-190页),但疯狂的本质变化无常,其作为提醒,反为读者带去了希望,因为没有哪种荒谬能够持续直到永远。

自然律(Natural Law)的妙用

除澄清路易斯在《人之废》中的主要观点外,沃德指南的第二项优点便是它配合了其他近期著作,例如卡尔·楚曼的《现代自我的崛起与胜利》(The Rise and Triumph of the Modern Self ,其简写版计划在2月出版)。

沃德延续了对运用“自然律”的讨论,楚曼则辩称,现今社会中常识可能已经不再普世,因此“自然律”的论证对非信徒影响不大。

泰勒的《世俗时代》问道:我们怎会陷入这样一种境地,即无神论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往往成为更优越的选择。楚曼的《现代自我的崛起与胜利》中提出了相似的疑问:有人说“我是困在男性身体中的女性”,却无人对此嗤之以鼻——我们如何落到这样的地步?不言而喻的真理本质,已沦为安布罗斯·比尔斯愤世嫉俗的主观定义:“对自己而言相当明显的,但其他人根本无从理解。”(译文来自《魔鬼辞典》

这意味着,目前“自然律”的论证或许最好还是用于坚固那些已经熟悉了主日学课程的信徒,而非那些仅仅了解“自然律”的人。在沃德看来,路易斯的目的在于“激励那些已经认同他观点的人们”(99页)。这并未削弱“自然律”在传福音过程中的重要性,因为上帝乐意通过各种途径吸引非信徒归向自己。但从实际情况看,“自然律”论证还是抛给那些准备好接受它们的人为佳。

《人性之后》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其封面,上面画着一个男人在瀑布前沉思。它与弗雷德里希所作浪漫主义绘画的相似之处绝非偶然。它也展现了视觉艺术家颠覆传统作品、以用于崇高事业的机会。

最后,鉴于诚实的书评总要指出作品的缺陷,我不得不承认,本书页边距过窄,不适合记笔记,但这仅仅是我的个人感受。至于我的感觉是否与宇宙现实一致,读者可自行判断。


亚马逊网站是这样介绍本书的:

《人性之后》是为《人之废》所写的阅读指南。《人之废》作为C. S. 路易斯最广受推崇但也最不易理解的作品之一,起源于二战期间发表的一系列讲座。讲座探讨伦理道德,处理“道德价值是否客观”的棘手议题。我们分辨是非时,是认可了自身之外现实的存在,还是仅仅表达了主观情绪?路易斯从纯粹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将神学问题放在一边。他提出有力的例证,反对主观主义,同时发出智识上的警告。比起当时,在“后真相”的二十一世纪,这一警告与我们更为息息相关。


译:Alice;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Best C. S. Lewis Book You've Never Read.

Jeremy Larson(杰里米·拉森)博士毕业于美国贝勒大学,现在担任美国瑞金大学(Regent University)的助理教授,专攻十七世纪文学。他的书评屡见于《基督教与文学》、《当代改革宗》及《神话研究》(期刊,专注研究J. R. R. 托尔金、C. S. 路易斯、查尔斯·威廉斯等作家的奇幻作品)。
标签
文学
路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