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认为真理和知识极其重要且宝贵,因为它们与神的本质以及我们与神的关系紧密相连。
圣经非常重视真理,尤其是因为真理是神及其话语的核心属性。真理与三位一体的神之间的深刻联系,对神的子民有着广泛的伦理意义。圣经默认了一种现实主义的真理观,即真理至少应当是对现实的准确描述。哲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真理理论,这些理论中的见解可以被融入基督教的真理神学论述中。由于错误是对真实和正确事物的偏离,神和祂的话语都不会出错,因此基督徒应特别努力避免神学错误,并坚持健全的教义(正统信仰)。圣经还对知识——无论是神的还是人的——有重要的论述。借着神的启示和神赐给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包括关于创造者、受造界以及我们自身的命题性知识。然而,最重要的知识是通过耶稣基督对神的个人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是一种智力上的认知,更是一种带来救恩的、与神建立生命关系的知识。
“真理是什么呢?”彼拉多向那位刚刚宣称自己来到世间是“为真理作见证”的人问道(约 18:37-38)。这位罗马总督没有得到答案,显然他也没有期待得到回答。这个充满嘲讽的问题反映了一种对真理概念的厌倦和怀疑,而非严肃的哲学探讨。不过,该问题非常重要,值得深思。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圣经对真理的一些主张或暗示,以及与错误和知识相关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圣经非常重视真理。在旧约和新约中,神的子民都被要求说真话(诗 15:2;箴 12:17;亚 8:16;弗 4:15、25)。第九条诫命(出 20:16)明确要求诚实,主要是在法庭的背景下(申 19:15-21),但也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圣经其他部分所表明的,说真话是一种道德责任,诚实是一种道德美德。追求正义离不开诚实,因此义人就是那些“喜爱真理”的人(亚 8:16-19;摩 5:10)。对真理的真诚关注不仅应体现在我们的言语中,也应体现在我们的思想中(腓 4:8)。
圣经中表示“真理”的主要词语是希伯来语的“emet”和希腊语的“alētheia”。这两个词既可以指对事实的准确描述(如“说真话”),也可以指更广泛的概念,如真实性、可信性、真诚和本真性。在这里,区分“真”这个词的命题性用法和非命题性用法是有帮助的。前者适用于信念和陈述:一个信念或陈述,当且仅当它准确或真实地反映了事实,才能被称为‘真’的。这种命题性意义在涉及见证时尤为重要,无论是人的见证还是神的见证(约 5:31-32,21:24;徒 10:42,18:5,20:23、26,26:25;约壹 4:14,5:6-12)。在非命题性意义上,人或事物如果是真实的、可信的或实质性的,就是“真”的(例如路 16:11;来 9:24)。使徒约翰特别喜欢这种用法(例如“真光”、“真敬拜者”、“真粮”、“真是可吃的”、“真是可喝的”、“真葡萄树”、“真神”)。在后一种意义上,“真”常常用来指向超越短暂物质领域的更深层属灵现实(例如约 6:32、55;来 8:2)。
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真理远不止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具有深刻的神学意义,因为它与神的本质及其自我启示密切相关。耶和华既是“真神”(耶 10:10;约 17:3;帖前 1:9),也是“真实的神”(诗 31:5;赛 65:16),祂不能说谎(民 23:19;多 1:2)。耶稣基督是“父独一的儿子”,因此祂“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约 1:14)——事实上,祂宣称自己就是“真理”(约 14:6)。圣灵是子回到父那里时差来的,祂是“真理的灵”(约 14:17,15:26,16:13;约壹 5:6)。与三位一体的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撒但是“说谎之人的父”(约 8:44-45)。
此外,既然神的自我启示必然反映祂的品格和属性,神的话语就全然真实(约 17:17;参诗 119:160;提后 2:15;雅 1:18)。神话语的真实性与其完美和可信性密不可分(撒下 22:31;诗 12:6,18:30;箴 30:5;启 21:5,22:6)。
神与真理之间的深刻联系,对那些自称是神约民的人有着广泛的伦理意义。我们的主是真理的神,祂的话语就是真理;因此,我们应当信靠神,相信并顺服祂的话语,并努力说真话。
但真理是什么呢?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真理是否应该被理解为与现实之间的某种关系。根据现实主义观点,如果一个命题是真实的,那么它必须准确地描述或反映现实——也就是说,它必须真实地反映世界的本来面貌。亚里士多德对现实主义观点有一个经典的表述:“一方面,说存在者不存在或不存在者存在的人为假;另一方面,说存在者存在和不存在者不存在的人则为真。”(《形而上学》Metaphysics 1011b)可以说,直到 20 世纪之前,现实主义是占主导地位的常识性立场,而到了 20 世纪,各种反现实主义的论点开始被提出和加以辩论(这些思想正是在“上帝已死”的思潮之后产生的,这种现象并非巧合)。反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运动密切相关,这些运动认为“真理”是人类社会构建的产物,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可以说,圣经默认了一种现实主义的真理观,而教会的重要信条和信仰告白都是由那些对其他立场感到困惑的基督徒所制定的。
除了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争论之外,还提出了多种真理理论。主要的竞争理论包括符合论( correspondence theories)、融贯论(coherence theories)和实用论(pragmatic theories)。符合论认为,真理是信念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如果某个信念与事物的实际情况“相符”,那么它就是真实的。融贯论则认为,真理更像是信念系统内部的特征:如果某个信念与人的其他信念或观念一致,那么它就是真实的。实用论提出,真理取决于信念的结果:如果某个信念“产生了影响”,即它带来了有用或理想的结果,那么它就是真实的。
现实主义者通常倾向于符合论,而融贯论和实用论则更受反现实主义者的欢迎。尽管基督徒自然而然地倾向于符合论,但其他两种理论也不应被轻易否定。追随奥古斯丁的引领,一些基督教哲学家提出,真理最终只是神的意念。这不仅仅意味着神所相信的都是真实的,而是说,真理就是神所相信的。在这种有神论的框架下,不难看出真理不仅会表现为与现实的符合,还会表现为内部的融贯性和实际的效用——可谓一举三得!如果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那么通过认识真理,我们将在最深刻的意义上“跟随神的意念思考”。此外,鉴于真理与现实相符、内部融贯并在世界上产生实际影响,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支持系统神学和实践神学的研究。
在标准的英语用法中,“错误”(error)指的是失误或偏差:偏离正确或真实的事物。错误可以分为智力错误和道德错误。智力错误是指相信或断言了不真实的事情。比如,如果我数错了盒子里的糖果数量,得出结论说有 24 颗,而实际上有 25 颗,那么我就犯了一个智力错误。道德错误本质上就是圣经中所说的“罪”:偏离公义,违背神的律法(约壹 3:4)。
并不是所有的智力错误都是道德错误。如果某学生在 30 道选择题的测验中只答对了 28 道,他就犯了一些智力错误,但他可能并没有任何道德上的过失。如果他只答对了 8 道,那么他的智力错误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道德上的失败,比如懒惰或自满。虽然智力错误通常是无意的,但无意并不一定意味着无辜,因为偶然的错误可能是由于疏忽造成的。假设你给我一份给病人用药的指示清单,我没有认真看,结果给错了剂量。我的错误可能是无意的,但我并不无辜。
圣经清楚地教导,神在智力和道德上都不会犯错。那么圣经本身呢?从基督教诞生之初起,教会的主流立场就是认为圣经无误(inerrant)——即它所肯定的一切都是真实和公义的。无误性通常归因于圣经的原始文本(autographa),因为我们今天拥有的手抄本中存在一些差异(大多数是微不足道的)。尽管圣经无误的教义在今天越来越受到诋毁,但它有着坚实的神学基础。如果圣经确实是神的话语——正如它所宣称的那样——那么圣经所肯定的,就是神所肯定的。既然神不会有意或无意地肯定虚假的事物,那么圣经也不会。正如基督自己所见证的,神的话语不仅是真实的——它就是真理(约 17:17)。因此,唯独圣经可以作为“宗教争议的最高裁决者”(威斯敏斯特信条1.10)。
因为关于神的真理至关重要,所以,神学方面的错误就是一种最严重的错误。因此,新约强调“纯正的道理”(提前 1:10;提后 4:3;多 1:9,2:1)也就不足为奇了。好的神学至关重要;事实上,正确的信仰可能关乎生死(约 5:24,8:24,20:31)。因此,基督教会一直致力于促进和维护正统信仰(orthodoxy,字面意思是“正确的观点”)。鉴于我们的有限性和堕落性,我们所有人对神都会有一些不准确的想法,任何教义上的分歧都意味着有人犯了错误。然而,有些神学错误比其他错误更严重。异端思想(heterodoxy)指的是任何偏离正统信仰的观点,尤其是那些与圣经明确教导和教会历史信条相矛盾的错误。异端(heresy)一词通常用于指那些分裂性和破坏性的错误,这些错误直接攻击神的身份和圣经福音的核心,例如否认基督的神性或唯独因恩典得救。这类异端通常表现为智力错误和道德错误的混合体,既误导人的思想,也败坏人的行为,危害极大。
自古希腊时代以来,哲学家们一直在担忧,人类究竟能不能真正了解很多东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圣经毫不掩饰地肯定,人类能够并且确实拥有许多知识,这归功于神对我们的启示以及神赐予我们的认知能力。让我们简要探讨五种知识,并从圣经中举例说明每一种。
首先,是命题性知识(propositional knowledge):即知道某件事是真实的或事实性的。这种知识通常被称为“知道某事”(knowledge-that),因为在英语中,命题通常以“that”引导(例如,“我知道储藏室里有饼干”)。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例如,新约中的命题性从句以希腊词“hoti”引导)。圣经中充满了对命题性知识的肯定;例如,我们可以知道神存在,知道耶稣是世界的救主,知道我们因信称义而非靠行为,以及知道我们有永生(罗 1:19-20;约 4:42;加 2:16;约壹 5:13)。圣经强调命题性知识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它对真理的高度重视。
其次,是见证性知识(testimonial knowledge),这是命题性知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通过那些已经知道某些真理的人的见证来认识这些真理。圣经作为神的话语,由圣灵启示,是神的见证,通过它,神传达关于祂自己和祂的旨意的真理(约 10:35;提后 3:16;彼后 1:21)。基督的教导(同样是神的见证!)和使徒的传道在新约中也被描绘为知识的重要来源(约 8:14,19:35,21:24;徒 4:33,20:21、24)。毫无疑问,我们中的许多人最初是通过“普通”基督徒——父母、牧师、同事等——的间接见证得救的,而这些人的知识最终追溯到神最初的见证。
第三,是经验性知识(experiential knowledge)或“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即使我知道许多关于石榴的事实,唯一能让我知道石榴味道的方法就是亲身体验——真正吃一个!当圣经劝勉我们“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的”(诗 34:8)时,无疑指的是某种形式的经验性知识。同样,当保罗谈到他希望认识基督复活的大能和与祂受苦的团契时,主要指的是经验性知识(腓 3:10)。
与经验性知识密切相关的是个人性知识(personal knowledge)。我知道许多关于乔治·W. 布什的事实,但我不能说我有关于他的个人性知识,尤其是因为我从未见过他。相比之下,我对我的妻子有个人性知识,这远超过我所知道的关于她的那些事实。圣经经常有关于这类知识的描述,通常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根据圣经,认识神(不仅仅是关于神的事实——参雅 2:19)和认识耶稣基督(约 17:3;腓 3:8)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圣经不仅用“认识”(know)一词来委婉表达性关系(创 4:1、17、25;撒上 1:19),还用它来表达神的拣选和预定(耶 1:5;摩 3:2;罗 8:29;彼前 1:2、20)。显然,神对祂子民的预知是主动的,而不仅仅是被动的。
最后,是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或技能性知识(know-how)。我可以读十几本关于小提琴演奏的书,但这并不能替代学习如何拉小提琴。这种知识通常与技术技能和创造性艺术相关。在《出埃及记》31:1-3 中,耶和华告诉摩西,祂已经用“神的灵、智慧、聪明、知识和各样的技艺”充满比撒列。我们可能会问,这种知识与智慧有什么关系。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圣经中的智慧可以被描述为属灵的技能——大致上,知道如何在敬虔和公义中行事,尤其是在困难的环境中——那么智慧与实践性知识之间有很大的重叠(在这方面可以比较《箴言》1:7 与 9:10)。
毫无疑问,人类知识最崇高的对象是神自己。但有任何人能认识神吗?是否有一种意义上,每个人都认识神?圣经反映了自然启示的坚实教义(诗 19:1-6),使徒保罗也论证说,神的存在和属性是如此清晰地显明,以至于没有人能以不知道为借口,不为他们的创造者献上荣耀和感谢(罗 1:18-23)。尽管罪人“行不义阻挡真理”,使得他们对神的认识被扭曲和削弱,但他们对神的无知是可责备的无知。此外,虽然这种知识足以成为定罪的依据,但它不足以带来救恩。得救的知识——必须包括对神的命题性知识和个人性知识——只能通过福音的传讲和圣灵的重生工作而来,使罪人悔改并信靠主耶稣(罗 10:13-17;林前 2:11-14;林后 4:4-6)。基督和祂使徒的见证是清晰且一致的。没有人能声称真正认识神,除非通过耶稣(太 11:27;约 1:18,14:6,17:3;约壹 5:20)。
尽管圣经对人类知识有许多论述,但它对神圣知识有更重要的教导。神的知识完美且全面(伯 37:16;耶 23:23-24;来 4:13;约壹 3:20)。神无误地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包括祂受造物的自由行动(诗 139:4;赛 41:21-23,44:6-8;徒 2:23,4:27-28)。最终,由于人类的所有知识都依赖于某种形式的神圣启示,我们的知识源自神对祂自己和祂工作的绝对知识。我们再次被提醒,人类最好的知识不过是神永恒思想的短暂回响。
我们无法在此深入探讨哲学家们(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发展和辩护的各种认识论(知识理论)。(请参阅推荐资源列表以获取一些入门性综述。)世俗的知识理论常常对基督教的知识主张提出挑战,因此在借鉴这些理论时必须运用批判性分辨力。无论我们采用哪种认识论,都应在基督教有神论的框架内发展,并能够容纳圣经关于我们对神、世界和自身知识的多样化教导。尽管反思我们的认识论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我们最关心的不是知道知识是什么,而是认识神并被神所认识(约 10:14-15,17:3;林前 8:3;加 4:9)。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ruth, Error, and Kno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