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教导引人入胜、令人难忘,不仅因为他运用了多样的教导方法,更因为他所传讲的内容。他是道成肉身的主,把天国带到了地上,而天国的法则与世上国度的法则大不相同。
耶稣因其教导方法和所传信息而闻名。在传道过程中,耶稣运用各种方法,使他的教导既生动难忘,又通俗易懂、发人深省。这些方法包括当时常见的技巧,也包括我们今天仍然熟悉的表达方式:诗歌、箴言、夸张、比喻、明喻、谜语和悖论。然而,使他的教导与众不同的是其中的信息。耶稣宣告神的国已经降临,而他,这位道成肉身的主,就是这国度的君王。这个国度挑战着世界的标准,呼召子民过一种全新的生活。
耶稣以善于教导著称。新约圣经中有四十五次称他为“夫子”。虽然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拉比训练,但人们还是用亚兰文的“拉比”这个称呼来称呼他,共有十四次。百姓认出耶稣确实是神差来的教师。像其他老师一样,耶稣有门徒,他宣告神的命令,用圣经支持自己的教导,与人辩论,回答律法问题,并运用各种技巧让人更容易记住他的教导。他在乡村和城市教导;也在会堂里教导,至少有一次还从船上教导。他常常吸引大批群众,他们听得入神,甚至忘了吃饭。耶稣教导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内容,也在于方式。
耶稣善于运用各种教导技巧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技巧帮助他澄清含义、激励(有时震撼)听众、揭示神话语的真意,同时使教导更容易记住。耶稣的教导形式丰富多样:诗歌、箴言、夸张、比喻,还有双关语(太 23:24)、明喻(路 17:6)、隐喻(太 5:13-14)、谜语(可 14:58)、悖论(可 12:41-44)、反讽(太 16:2-3)和设问(可 3:1-4)等。
诗歌
耶稣使用的诗歌体(由福音书作者记录下来)大多采用平行结构,福音书中约有两百个例子。平行结构主要分四种:同义平行(synonymous)、对比平行(antithetical)、递进平行(step)和交叉平行(chiastic)。
同义平行是用后句表达与前句相似的思想。后句虽然意思相近,但能澄清或加强前句。福音书中约有五十处耶稣使用同义平行。比如耶稣说:“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可 4:22)。这里“掩藏”对应“隐瞒”,“显出来”对应“露出来”。
对比平行是让后句与前句形成对照。这是耶稣最常用的平行形式,有近 140 个例子。比如:“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太 7:17)。“好”与“坏”对比,“好果子”与“坏果子”对比。
递进平行(也叫高潮平行)是让后句延续并推进前句的思想。耶稣的教导中约有二十处这样的例子。比如:“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太 10:40)。前半句的“接待我”在后半句重复,然后加入新元素“接待那差我来的”,层层递进。
交叉平行是把平行语句倒置排列(A、B、B1、A1)。福音书中有 16 处这种结构。比如:“安息日[A]是为人[B]设立的,人[B1]不是为安息日[A1]设立的”(可 2:27)。
箴言
耶稣也常用箴言。箴言不是绝对真理,而是一般性原则。比如耶稣说:”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太 26:52)。箴言的特点就是不列举例外。耶稣这话并非说所有用刀的人都会死在刀下,而是说,通常习惯动刀的人很可能死于刀下。因此,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会听从箴言的教导。
夸张
用夸张的描述来欺骗他人是错误的,特别当听众没有意料到这是一种夸张的时候。但在道德教训的时候,夸张是一种有力的工具,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夸张有两种:夸大其词(overstatement)和极度夸张(hyperbole)。夸大其词是指虽然能够做到,但并非真要去做的夸张说法。比如耶稣说:“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太 5:29)。虽然真的可以剜眼,但耶稣并不是要人真这么做。极度夸张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夸张说法。比如耶稣对文士和法利赛人说:“你们这瞎眼领路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太 23:24)。人不可能吞下骆驼,但道理很清楚:别只顾小事而忽略大事。夸张的表达很有力,因为它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也能显出事情的严重性。比如,如果剜眼能让你免下地狱,那就值得去做。
比喻
比喻大概是耶稣最著名的教导方法了,约占他全部教导的三分之一。福音书记载了至少五十个比喻。可惜的是,比喻既是耶稣最珍贵的教导,也是最容易被误解的。
比喻的基本特征是比较。比如:“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太 13:44)。这里把“天国”比作“宝贝”。这种比喻比较好懂,因为比较的要点通常很明显(比如这里的要点是:天国太宝贵了,值得为它牺牲一切)。有些比喻(如撒种的比喻、麦子和稗子的比喻)耶稣会亲自解释,因为听众可能不太明白。虽然比喻常被寓意化,但最好还是根据上下文(耶稣为什么讲这个比喻?)来找出比喻的主要意思。另外,先从当时听众的角度理解比喻,然后再应用到今天,这样会更有帮助。
耶稣是完美的教师,不仅因为他的教导方法,更因为他的教导内容。以下将阐述耶稣教导中的三大主题:(1)上帝国度的真实性,(2)在上帝国度中生活,(3)上帝国度的主。
上帝国度的真实性
神的国是耶稣教导的核心。《马可福音》概括了耶稣的信息:“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 1:15;另见 太 4:17、23;路 4:43)。福音书记载了七十六处耶稣关于国度的不同教导(加上平行经文则超过一百处)。这个国度指的不是物质领域,而是神的统治。耶稣亲口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 18:36)。因此,神的国可以定义为:神最终、决定性地施行主权统治,这统治在耶稣传道时开启,在他再来时完成。
虽然旧约没有出现“神的国”这个短语,但神作王、统管他的国度之概念却随处可见(但 2:44;诗 22:27-28,103:19)。神常被称为以色列和全世界的王。同时,人们也期盼有一天神会以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统治他的子民。所以当耶稣宣讲神的国已经来临,犹太听众明白他说的是神要完全统治以色列和万国。
耶稣教导说,神的国既是现在的(已然),也是将来的(尚然)。神的国既是当前的现实(太 11:11,12:28;可 1:15,9:1;路 11:2,17:20-21),也是未来的盼望(太 6:9-10,7:21,8:11-12;可 14:25)。君王耶稣来到世上,开启了这个国度。但这国度在世上仍有争战,要等万膝跪拜、万口承认耶稣为王时才完全实现。这要等君王再来(也就是耶稣再临)。
“神的国”和“天国”是同一回事。对比平行经文就能看出:一处说“天国”(太 5:3),另一处说“神的国”(路 6:20)。“天”是“神”的代称。马太在同一段话里也交替使用:“财主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太 19:23-24)。另外要注意,神的国(神的统治)与教会(神的子民)并非同一概念。
在上帝国度中生活
耶稣不仅应验了大卫后裔要统治以色列和万国的应许,还是那位比摩西更大的先知(申 18:18),以此身份教导国度子民当如何生活。然而,耶稣从未提供一套系统的伦理体系。而且有些教导看起来互相矛盾。比如,律法永远有效(太 5:17-20;可 12:28-34),但某些诫命又被废除(太 5:31-42;可 7:14-23)。有时,耶稣的要求似乎高不可攀,比如:“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 5:48)。他要求的不仅是外在行为,连内心,包括动机,也必须纯正(太 5:3-8,12:33-37,23:35-36;路 11:33-36)。此外,有些教导可能只针对特定的人。比如,耶稣告诉那位富有的年轻人“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可 10:21),但并没有要求所有人都这样做。
既然如此,我们该怎样理解耶稣的伦理教导呢?首先,要注意耶稣使用的文学手法,特别是夸张(见太 5:33-37、38-42,7:1;可 9:43-48;路 14:26)。其次,并非所有教导都适用于每个人。耶稣要那位年轻财主变卖一切,是因为他看出财富成了这人的偶像,阻碍他进天国。第三,必须寻求理解耶稣教导的原意。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意思读进经文,但应当避免这样做。《路加福音》6:20 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虽然我们可能想把“贫穷”只理解为经济状况,但《马太福音》5:3 的平行经文(“虚心的人有福了”)告诉我们不能这样狭隘地理解。最后,耶稣的伦理教导主要是对门徒说的,就是那些已经凭信心回应他呼召的人。
总的来说,耶稣教导我们需要的是内心更新,不只是外表顺服(太 15:11,23:27-28)。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并爱人如己(可 12:29-31;参申 6:5;利 19:18),这概括了所有神的诫命。基督徒应当己所欲,施于人(太 7:12)。爱主要体现在行动上,而非情感上(太 25:31-46;路 6:27-28,10:25-30),甚至还要爱仇敌。
上帝国度的主
作为大卫家人们期盼已久的君王,耶稣就是国度的主。但他绝非寻常的君王。他不仅被称为“奇妙策士”“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还被称为“全能的神”(赛 9:6)。福音书从三个方面彰显耶稣的主权和神性:(1)他的称号,(2)他的话语,(3)他的作为。
耶稣的称号
耶稣的几个称号彰显了他的主权和神性。
第一,耶稣被称为弥赛亚或基督。他是神特别拣选、分别为圣的受膏者(参诗 2:2,18:50;撒下 1:14;但 9:25)。虽然耶稣通常避免用这个称呼,因为它带有政治色彩,但他确实在几个场合承认自己就是弥赛亚(可 8:27-30,14:61-62)。
第二,神的儿子这个称号强调了与神的亲密关系(可 14:36)、被拣选担负特殊使命(太 16:16)、与神独一无二的关系(约 20:17),在某些语境中还指向他的神性(约 5:17-18,8:54-59,10:30-33)。
第三,人子是耶稣最常用的自称。虽然这个词可能强调他的人性,但根据与《但以理书》7:13-14 的关联,应理解为末世的统治者和审判者(见 太 10:23,19:28,25:31;可 8:38,13:26,14:62)。
第四,大卫的子孙在《马太福音》中频繁出现,表明耶稣是大卫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但耶稣教导说,弥赛亚不只是大卫的后裔,他更是大卫的主(可12:35、37)。
第五,耶稣被称为主,这在旧约是对耶和华的称呼。虽然这个词也可用于神明(gods)、君王、主人等,但在一些犹太人期待用于神的场合,却用在了耶稣身上(可 2:28)。耶稣自己也在《马太福音》24:42 用这个称号。
最后,《约翰福音》明确称耶稣为神(约 1:1、18,5:17-18,10:30-33,20:28;参罗 9:5;多 2:13;约壹 5:20)。其他称号还有王(太 2:2)、主的仆人(太 12:18-21)、先知(太 13:57)、救主(路 2:11)、神的羔羊(约 1:29、36)和道(约 1:1)。
耶稣的话语
耶稣的话语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他比摩西更大,对律法有独特的权柄(太 5:31-32、33-37、38-42;可 7:17-19)。如果他不是神,他论到自己的话就太过自大了。比如,他说人永恒的命运取决于是否接受他为主和救主(太 10:32-33,11:6;可 8:34-38;路 12:8-9)。他还宣告自己超越亚伯拉罕(约 8:53)、雅各(约 4:12)、摩西(太 5:21-48)、约拿(太 12:41)、所罗门(太 12:42)、大卫(可 12:35-37)和圣殿(太 12:6)。
耶稣的作为
耶稣的作为(一种视觉教导)同样证明了他的神性。他有权柄洁净圣殿(可 11:27-33)、赶鬼(可 1:27、32-34,5:1-13;路 11:20)、制伏撒但(可 3:27;路 11:21-22)、医治疾病(可 1:29-31、40-45,2:10-12,7:32-37)、作安息日的主(可 2:23-28)。他能预言未来(包括自己的受苦、复活和耶路撒冷的毁灭),知道人的心思意念(可 10:21,12:24),还能赦免罪恶——只有神才能做这事(可 2:10;路 5:21-24)。这些都见证了他的神性。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Teachings of Je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