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生平只有三十多年,公开传道的时间也不过三年,但是他用这短暂的一生向世界宣告:神亲自来到世上,与人同住,并呼召我们跟随他,过圣洁、充满爱的生活。耶稣的这一宣告,最终因他从死里复活而得到确实印证。
耶稣虽然只活到三十多岁,公开传道的时间也仅有三年,但他关于自己神性和权柄的宣告,却传遍了世界,对人类文化的影响远超过任何一位历史人物。在他传道的大部分时间里,耶稣并不急于公开表明自己是弥赛亚,但他用各种方式显明自己拥有神的同在和权柄,将自己置于与神同等的地位,因此激起犹太宗教领袖的强烈反感。耶稣来,是要建立一群属于他的子民;这些人爱神,并在这个充满需要的世界中活出神的形象,以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与爱来见证他的国度,而他自己就是这群人的主。耶稣所有的宣告与教导,都藉着他从死里复活得到了证实。既然神使他复活,我们就应当相信他的一切宣告和教导。
为历史上这位最具影响力、最独特的人物的一生作总结,实在是一件艰巨的任务。耶稣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事实看出来:我们的历法以他为分界点,分为“主前”和“主后”两个时代。我们将分四部分展开:首先,看他事工大致的时间线与地理轮廓;其次,思考他关于自己及其国度计划的论述;然后,探讨这一呼召对人们的意义;最后,思考神如何证实他的一生及其宣告。
耶稣事工的年代,与施洗约翰的传道以及他被钉十字架的时间密切相关。一般认为,耶稣受难的年份是在主后 30 年或 33 年。之所以没有定论,是因为我们无法精确判断他在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任犹太巡抚期间被处死的具体年份。关于耶稣的历史存在及他在本丢·彼拉多任内被钉十字架的事实,不仅见于基督徒的文献,也见于非基督徒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在《犹太古史记》(Antiquities of the Jews 18.63–64)中的记述,他提到犹太领袖与彼拉多共同对耶稣之死负有责任。
对观福音书告诉我们,耶稣出生时,大希律王尚在位,而希律死于主前约 4 年。这个日期同样来自约瑟夫对他死亡情况的详细记载。(至于“耶稣在主前出生”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是由于中世纪修订历法时出现的计算误差,后来才得到更正。)由此可推知,耶稣大约活了三十多岁。
对观福音书并未提供足够的时间顺序细节,只提到耶稣一次上耶路撒冷,因此难以确定他事工的确切时长。但约翰福音提供了更多线索,记载他多次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约 2:13、23,5:1〔虽未称为逾越节〕,6:4,11:55),并提到他事工初期在比利亚的活动,而这是对观福音书没有提到的细节。对观福音着重记载他在加利利的事工,以及他预知命运终局后最后一次关键的耶路撒冷之行。综合这些记载,耶稣的公开事工大约持续三年多一点。然而,正是这短短三年的时间,却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这也引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耶稣在这短暂的岁月中,究竟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竟能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文化?
在耶稣公开传道之前,施洗约翰的一段话为他的事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揭示了其意义。这段话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有记载,在他之后来的那位将“用圣灵与火施洗”(太 3:11–12;可 1:8;路 3:15–17)。《路加福音》的记载告诉我们,这句话是约翰回应众人猜测他是否是基督时所说的。他否认自己是那位弥赛亚,并解释说:弥赛亚和新时代到来的标记,就要看圣灵是否被赐下。带来圣灵的那一位,就是带来先知所预言的新约时代的人(耶 31–34;结 34–36)。换句话说,能赐下圣灵、开启新时代的那一位,就是基督。新时代到来的标志,是神的灵临到他的子民。而圣灵若要住在人心中,必须先有罪得赦免的基础,这正是新约所应许的。
约翰和耶稣都宣告天国临近,并呼召人悔改(太 3:2;可 1:3、15)。悔改带来赦罪,而天国的来临,正揭示了耶稣作为神所差派者要成就的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在公开传道时并不急于表明自己是弥赛亚。直到他最后一次前往耶路撒冷之前,他都很少明确谈论这一身份。事实上,他曾多次吩咐人不要宣扬这件事(最著名的例子见《马可福音》8:30)。这是因为当时的人很容易误解“基督”这一称号,以为他要反抗罗马、作政治上的君王,却忽略他将要受苦的使命。彼得的反应就体现了这种误解。当耶稣在彼得认出他是基督之后首次预告自己的受难时,彼得立刻表示反对(太 16:21–23)。只有当时机成熟、必须作出抉择时,耶稣才公开显明自己的身份。而他这样做的方式,不是言语宣告,而是行动。当他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时,就应验了预言(太 21:1–11;可 11:1–10;路 19:28–40;约 12:12–19;参亚 9:9),表明弥赛亚的谦卑与和平。这种以行动揭示身份的方式,也出现在他回应施洗约翰疑问的时候。当约翰从监里差人来问他是否就是“那将要来的”时,耶稣没有直接回答“是”,而是让他们看他所做的事作为回应(太 11:2–6;路 7:18–23)。他所行的事显示出复兴的新时代已经开始,也揭示了他是谁。可以说,耶稣整个事工的核心,就是通过行动来表明他是基督。
耶稣最常使用的自称是人子。这个称号只出现在他自己的口中,非常特别。人子既是日常用语,也与旧约《但以理书》七章有关。字面上,它的意思是人——就像某某之子意味着某人一样,人子就是人的儿子,可作自称之用。耶稣显然将它作为自称,意为这位特定的人。但它同时又指向《但以理书》七章中那位“驾着天云而来”的人物。在旧约中,这样的形象只属于神。人子从亘古常在者领受权柄与荣耀(但 7:13–14),因此这个称号奇妙地结合了人性与神性,也正因如此,成为耶稣最喜爱的自称。
那么,耶稣所拥有的权柄究竟是什么呢?这权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天国本身,以及他所行的那些彰显他身份的作为。新约所宣告的天国,就是旧约中所预言的复兴之国。随着耶稣的到来,这个国度以“已然/未然”的方式显现——救恩、赦罪和圣灵的赐下已经临到,而最后的审判与完全的国度权柄则尚未实现。这未然的部分,体现在他论及人子再来的教导中,例如橄榄山讲论(太 24–25;可 13;路 21)。耶稣的许多行为虽然类似先知,但更多地彰显了神圣的权柄。例如,他宣称自己是“安息日的主”;他重新诠释律法;他将逾越节的意义指向自己的受死;他洁净圣殿;他赶鬼、使死人复活、平静风浪、赦免罪——这些都是神才有的作为,或是对神所设立之事的权柄行使。这些行动都揭示了他的身份,也显示了他在天国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当约翰福音强调“信那差他来的”(约 1:12,3:16,17:3)时,正是要指出:耶稣就是那位带来天国应许成就的人。他带来救恩,使信靠他的人永远与神相连。这也引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既然他带来了赦罪与新生命,那么我们这些来到他面前、领受救恩的人,究竟该如何回应他呢?
在楼上讲论(约 14-16)中,耶稣着重阐述了圣灵在神计划中的角色。他表明自己必须离开,才能差派保惠师(圣灵)来临。救恩中最宝贵的恩赐是永生,而这永生的动力,正是神的灵住在他子民心中的同在。圣灵赐下教导与能力,这些都是人靠自身无法获得的。
另一段关键的教导出现在登山宝训(太 5–7)。耶稣指出,他来并不是要废掉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使神所要在人身上成就的义得以实现。他通过一系列对比解释律法的真正目的:律法不仅仅是外在行为的标准,更要塑造人内心的态度与反应。问题不在于是否杀人,而在于是否怀怒;不在于是否犯奸淫,而在于是否心存淫念;不在于是否离婚,而在于是否守约;不在于是否起誓,而在于是否诚实守信;不在于以眼还眼,而在于是否能以善报恶;不在于是否爱人,而在于能否爱仇敌。接着,耶稣强调了属灵生活的内在性:施舍要隐密,不为炫耀;祷告与禁食要出于对神的依靠;财富要积攒在天上,不在地上;要信靠神的供应,不为明日忧虑。他教导人彼此负责,但不要论断别人或忽视自己的过失。他鼓励人祷告并信靠天父,相信他必赐下美善的恩典。耶稣提醒门徒,通向天国的路是窄的;树的好坏由果子可知;凡听从并遵行他教训的人,才是建立在坚固根基上的人。若不听从他的教导,就像在沙土上建房,必然倒塌。这一切表明:耶稣不仅呼召人过敬虔、公义的生活,更强调认识他和遵行他的教训是这种生命的核心。
在《路加福音》4:16–30 中,耶稣宣告了自己的使命:向贫穷的人传福音,宣告被掳的得释放,并宣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这是一个赦免与复兴的时代。他所带来的国度更新,不仅改变人与神的关系,也更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徒保罗后来称这种改变为“和好的职事”——既修复人与神的关系,也打破人与人的隔阂(林后 5:17–21;弗 2:11–22)。
耶稣多次警告人,过度迷恋世俗、追求物质享受会是灵性成长的绊脚石。人不能同时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太 6:24)。无知的财主为自己囤积财富,最终却一无所有(路 12:13–21)。
耶稣的伦理呼召可归纳为“大诫命”: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并且要爱邻舍如同自己(可 12:28–34)。这个“神-自我-他人”的伦理三角与十诫的两大部分一脉相承:前几条诫命讲人与神的关系,后几条讲人与人的关系。这也与施洗约翰的使命相呼应:使百姓归向神,父亲转向儿女,悖逆者转向义人的智慧(路 1:16–17)。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将门徒聚在一起,他重新诠释了逾越节的意义,用饼与杯象征他将为人舍身的身体与宝血。这代表他的死是代赎的,是为那些承认自己需要他救恩的人而死。借着这赦罪之死,人得以与神同享生命的丰盛。这与登山宝训的信息相呼应:门徒蒙召要作世上的光,使人看见他们的善行,归荣耀给天父。耶稣塑造的这个群体就是教会。新约后续书卷的核心,正是教导这个群体如何活出神同在的圣洁生活,不仅是个人层面的践行,更是作为整体见证神形象的共同体。
最后,耶稣明确指出:所有人都要向他交账。终有一天,当人子再临时,他要根据各人对天国呼召的回应施行审判(可 13:24–27;路 10:13–16)。
总的来说,耶稣要建立一群爱神、以生命和爱反映神的子民。他们的生活与这个充满需要的世界截然不同,以神的荣耀为中心,在群体中彼此激励,过忠心、服事、爱神爱人的生命。
当耶稣站在犹太公会面前受审,被问到他是否是基督时,他明确地回答“是”,并宣告他们将要看见“人子坐在全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 26:62–66;可 14:61–65;路 22:66–71)。这番话的意思是:无论他们怎样对待他,神都必为他伸冤,使世人知道他所宣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这场争论的焦点在于:宗教领袖认为耶稣是在说亵渎的话,而耶稣则断言,神将证实他正是那位与神同坐宝座、执行神救赎计划的人。谁才是对的?答案在复活之中。复活是基督信仰的核心,也是神为耶稣所作的印证。保罗在《罗马书》1:4 中指出,耶稣“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复活就是神在这场争论中的最终裁定。它表明耶稣所宣称的一切都属真,证明他的生命与作为完全合乎神的道路与旨意,也证实了他对人类的呼召正是神对我们所要的回应。
总结耶稣的生平时,我们也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所谓“历史上的耶稣”与“信仰中的基督”之间是否存在鸿沟?事实上,从耶稣的生命与教导来看,这种割裂并不存在。早期教会虽然进一步阐明了耶稣生命的意义,但他们所描绘的基督形象,与耶稣在世时的生活、教训和呼召完全一致。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Life of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