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论
耶稣受洗
2025-10-02
—— Vern Poythress

定义

耶稣的受洗是一个谦卑的行动。在受洗时,他甘心算为罪人,与所有其他人同列。

摘要

本文探讨耶稣受洗在救赎历史以及基督的位格和工作方面的重要意义。文章考察了福音书中关于耶稣受洗的记载,重点说明圣灵的降临与天父悦纳的声音所代表的深意。


引言

耶稣受洗有什么重要意义呢?《马太福音》3:13–17 这样记载:

当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约翰想要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于是约翰许了他。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这段经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奥秘:起初施洗约翰不愿意给耶稣施洗,但最后他同意了。他为什么起初不愿意?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主意?此外,天开了、圣灵降下、天上的声音,这一切又意味着什么?

背景

施洗约翰为耶稣施洗的记载,不仅出现在《马太福音》3:13–17,也见于《马可福音》1:9–11 和《路加福音》3:21–22。除此之外,《约翰福音》1:29–34 也与这些经文相关。《约翰福音》描述了圣灵降在耶稣身上(33 节),这与耶稣受洗时所发生的事相对应,但并未直接讲述受洗的过程。

这些直接叙述耶稣受洗的经文,并没有完全解释其中的意义。福音书邀请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这一事件。每一卷福音书都描述了施洗约翰的事工及其洗礼的意义,也都暗示了旧约的背景,并指向耶稣自己将要施行的更伟大的洗礼——圣灵的洗。正如经上所说:“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 3:11)

救赎历史

福音书把耶稣受洗这一事件置于救赎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这段漫长的历史按照神的计划逐步展开,其背景可以追溯到《创世记》1-3 章所记载的创造和人类堕落。亚当堕落之后,神随即给出了第一个救赎的应许,记在《创世记》3:15:女人的“后裔”将来临,这位后裔正是指向基督(加 3:16)。

施洗约翰解释说,他施行的是“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可 1:4)。他传讲的核心信息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 3:2)。悔改的呼召贯穿整本旧约,因为人的罪冒犯了神、我们背负着罪责,破坏了我们与创造主之间的关系。人固然需要悔改,但同时也需要赎罪来解决罪责的问题。在旧约中,献祭动物象征着赎罪的必要性——通过无辜替代者的死亡来除去罪。这些献祭预表着基督的到来,他是最终的赎罪者。约翰宣告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 1:29;参见 36 节)。旧约还记载了许多用水洗涤、洁净罪污的礼仪:利 1:9,8:6,11:32,15:5-33。这些礼仪都指向基督,他的宝血洗净我们的罪(来 9:12-22)。约翰用水施洗,正是象征着洁净和罪得赦免。

神呼召施洗约翰作弥赛亚的开路先锋:“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 3:11)。福音书指出,约翰正是《以赛亚书》40:3 和《玛拉基书》3:1 所预言的那位先行的先知(太 3:3;可 1:2-3)。约翰宣告“天国近了”(太 3:2)。

神一直掌管万有(诗 103:19),但“天国”的来临是指神以决定性的大能施行拯救他子民的时刻。约翰宣告这个关键的救恩时刻已经“近了”。而比约翰更大的那一位——耶稣,通过赶鬼治病,实际上已经以初步的形式带来了这个国度(太 12:28;路 7:22-23)。而真正带来救恩的决定性事件,是耶稣的受死和复活。

因此,圣经让我们明白施洗约翰在救赎历史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他是被神指定为耶稣“预备道路”的人(太 3:3)。他站在新旧时代的交汇点上。一个神施行拯救大能、耶稣一次永远地成就救恩的新时代即将开启。

约翰的反对

有了这个大背景,我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耶稣受约翰洗礼这件事。约翰通过呼召人们悔改,为耶稣的到来做预备。当耶稣亲自来到约翰面前时,约翰认出了耶稣的超越性:“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太 3:14)约翰的反对是有根据的,因为他施行的是“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可 1:4)。耶稣没有罪,不需要赦免,他没有什么需要悔改的。所以看起来,约翰的洗礼对耶稣来说完全不合适。与耶稣相比,约翰才是需要悔改和受洗的人:“我当受你的洗。”耶稣不像其他来找约翰的人,他自己将要施洗,而且他的洗礼远超过约翰的(太 3:11):

我[约翰]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

耶稣的回答

约翰觉得应该反对,这不足为奇。然而耶稣回答了他的反对:“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太 3:15)。这是什么意思?这话虽然神秘,却让约翰信服了:“于是约翰许了他。”耶稣说他受洗是要“尽诸般的义”。“尽”这个词呼应了当时所发生的整个事件。施洗约翰本人的到来,应验了旧约预言他将作为开路先锋而来(赛 40:3;玛 3:1)。耶稣的到来应验了由来已久的、关于最终救赎的应许,这些应许从《创世记》3:15 就开始了。耶稣带来了神国度的拯救统治。耶稣受洗是应验的一个方面,也是带来“诸般的义”的一个方面——这是属于神和他国度的深层公义。

但耶稣受洗怎么会是“尽诸般的义”呢?犹太人来受洗是为了悔改,为了罪得赦免。正如我们所知,耶稣没有罪(林后 5:21;来 4:15;彼前 2:22)。但他是“神的羔羊”(约 1:29),是担当罪的。他认同以色列这个有罪的民族,认同他们的罪,因为他要成为最终的祭物,也是最终的大祭司(来 8-10)。

耶稣受洗是谦卑的行动。他甘愿被当作罪人看待,和其他人一样。这个行动预示着他在十字架上为以色列民的罪而死,实际上是为所有属他之人的罪而死。正如《哥林多后书》5:21 所说:“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尽“诸般的义”不仅包括耶稣公义地顺服天父的旨意,还包括他以自己完全的义为我们提供义,“好叫我们成为神的义”。耶稣担当我们的罪,把他的义赐给我们:这种交换在耶稣受约翰的洗时就象征性地预表出来了。

圣灵的降临

耶稣受洗时,他是在执行天父的计划,这计划在创世以前就定下了(彼前 1:20)。作为回应,圣父表示认可。“天忽然为他开了。”天开象征着通往神的道路打开了。作为圣子的耶稣一直与天父相交,但天开显明了这种相交的真实性。

从天开之处,“神的灵”降下来。这个物理性的动作以视觉形式象征着,圣灵以鸽子的形态,是神自己的灵,从神在天上的居所而来。圣灵“住在他身上”。这种停留印证了耶稣在《路加福音》4:18-19 所说的话:“主的灵在我[耶稣]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耶稣靠着圣灵的能力进行他的公开事工:“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太 12:28)。

耶稣一直都有圣灵同在吗?

圣灵降下“落在他身上”,这引发了一个问题:难道在这之前耶稣没有圣灵吗?根据圣经的三位一体教义,三位一体中的每一位格都是完全的神。正如《约翰福音》1:1 所说,耶稣就是神。圣子与圣父、圣灵一直有着亲密的相交。三个位格是一位神,彼此内住。耶稣一直都有圣灵,因为他本身就是神。因此,圣灵的任何额外工作都是针对耶稣的人性,而不是他的神性。

我们注意到,施洗约翰“从母腹里就被圣灵充满了”(路 1:15)。既然如此,比施洗约翰更大的耶稣,在他的人性方面肯定也是这样(参见路 2:40、52)。换句话说,圣灵从一开始就住在耶稣的人性里面。

那么,耶稣受洗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新事?按照《路加福音》4:18-19的记载,圣灵来做一项新的工作,就是装备耶稣开展他的公开事工。这项新工作同样是关乎他的人性。就人性而言,耶稣在某些方面像先知或君王一样,为了服事他人而领受圣灵。

天父的声音

随着圣灵降临,“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天父的声音:“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太 3:17)。这句话呼应了旧约的两处重要经文:《诗篇》2:7 和《以赛亚书》42:1。《诗篇》2:7 预言耶稣将作为大卫家的君王来到世界。《以赛亚书》42:1 预先把耶稣描述为“我所扶持……的仆人”。在《以赛亚书》53 章,这位仆人正是通过为人的罪受死而带来救恩的那一位。天父喜悦圣子的顺服,这句话既预示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舍己,也预示了他在复活升天后被高举、治理万有。

总的来看,耶稣受洗时的这个戏剧性事件具有“神显”(theophany)的特征,就是神的显现。这类似于西奈山发生的事(出 19-20),也像以赛亚(赛 6)和以西结(结 1)所经历的。天开的景象类似《以西结书》1:1;鸽子的形象让人想起旧约中神同在的各种视觉显现;天上的声音则像西奈山上的声音和神对以赛亚和以西结说话的声音。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神同在的强烈彰显。而且这是三位一体的同在:圣父从天上说话,圣灵如鸽子降下,圣子则是天父话语所指向的那一位。这一切都很恰当,因为道成肉身的耶稣正是旧约中所有神显现的终极应验。

耶稣用圣灵施洗

我们也应该记得施洗约翰的预言:在他以后来的那一位“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 3:11)。这个预言指向《使徒行传》2 章所记载的五旬节。那一天,圣灵带着“舌头如火焰”(3 节)降临在使徒和教会身上。这样,耶稣的受洗为我们受圣灵的洗奠定了基础。耶稣是我们的代表。耶稣在受洗时就已作为人类的代表行事;他在十字架上担当我们的罪,也是以代表的身份完成救赎;他从死里复活,为属他的人带来新的生命,同样是以代表的身份成就的。

因此,耶稣受约翰洗礼时所呈现的种种特征,都通过耶稣临到了我们身上。我们的罪被耶稣的宝血洗净,这由洗礼的水所象征。天通过耶稣为我们打开,让我们能与父神相交(来 10:19-20)。当我们相信基督时,就领受了降在我们身上的圣灵(罗 8:9-10)。我们听到天父的声音,他因我们与圣子基督联合而称我们为儿子(罗 8:14-17;加 4:4-7),他因悦纳他永恒的圣子而悦纳我们(弗 1:4-10)。

延伸阅读

  • 耶稣受洗——圣经故事(Baptism of Jesus – Bible Story),由研经工具(BibleStudyTools)编辑团队编纂,收录主要经文并附简要说明。
  • 布兰登·克劳(Brandon Crowe):《末后的亚当:福音书中耶稣顺服生命的神学》(The Last Adam: A Theology of the Obedient Life of Jesus in the Gospels)(密歇根州大急流城:贝克出版社,2017)。聚焦于耶稣在其人性中的顺服。
  • 约翰·派博:《耶稣基督的受洗与家谱》(The Baptism and the Genealogy of Jesus Christ)。讲解《路加福音》3:21–38,第一部分探讨耶稣的受洗。
  • 约翰·派博:渴慕神网站(Desiring God)文章:耶稣为什么受洗?(“Why Was Jesus Baptized?”)。
  • 溥伟恩(Vern S. Poythress):《神显:神显的圣经神学》(Theophany: A Biblical Theology of God’s Appearing)(伊利诺伊州惠顿:十字路出版社,2018),特别参见 384 页。探讨耶稣受洗时的神显,并将其置于整本圣经神显主题的脉络中,包括《使徒行传》2 章五旬节的神显事件。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Baptism of Jesus.

Vern Poythress(溥伟恩)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斯坦林博施大学 [Stellenbosch] 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在威斯敏斯特神学院任教三十九年,是新约释经学教授,也是《威斯敏斯特神学杂志》(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的编辑。
标签
神学
基督论
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