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宗是一场强调圣灵的运动,其核心教义和实践包括:信徒归信后需领受圣灵洗、说方言作为圣灵洗的凭据,以及操练所有属灵恩赐。这些恩赐涵盖“标志性”或“超自然”的恩赐,如知识的言语、智慧的言语、预言、行异能、医病、说方言和翻方言。
本文探讨五旬宗及其相关神学,追溯其起源,并提及由其衍生的两个运动——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与第三波福音运动(third-wave evangelicalism)。文章略过五旬宗与其他基督教传统的诸多共性,着重分析其神学、体验与宣教方面的独特性。尽管这些特质大多根基扎实,且得到其他传统的广泛认可,但部分五旬宗元素仍引发争议。
五旬宗及其相关神学是全球范围内几波“强调圣灵”运动的一部分。它起源于一个多世纪前,并催生了灵恩运动、第三波福音运动,甚至一些异端团体。尽管五旬宗与其他基督教教会和运动有许多共同点,但其在神学、体验和宣教方面的特点使其独树一帜。虽然五旬宗的许多方面广受认可和尊重,但其中一些仍引发争议。
五旬宗始于 20 世纪初,一系列事件最终促成了 1906 年洛杉矶亚阿苏萨街(Azusa Street)的大复兴。这场运动最初规模虽小,如今却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信仰浪潮,信徒人数约达 6 亿,占全球 20 亿基督徒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
五旬宗催生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或称“浪潮”):第一波即五旬宗本身,催生了许多新教派(如神召会 [Assemblies of God]、上帝会 [Church of God]、四方教会 [Foursquare Church])。第二波是灵恩运动,兴起于 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该运动因其特别强调“charismata”(即圣灵的恩赐)而得名,主要是在主流宗派教会(如罗马天主教会和圣公会)内部发展起来,吸纳了五旬节派神学和实践中的某些特点。之后是第三波福音运动,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属于福音派的一个分支,其神学与五旬节派及灵恩运动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
撇开五旬节派与广义基督教共通的诸多特点不谈(例如三位一体、基督论等教义,祷告、查经等实践,以及集体敬拜、福音布道等活动),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神学、体验和宣教领域。
在许多人看来,五旬宗神学的核心特点在于将圣灵洗视为得救后的“第二次祝福”。这一观点基于两项教义:可分性(separability)与后至性(subsequence)。可分性教义主张,重生和圣灵洗是神的两个不同作为。重生是圣灵的工作,除去不信者的旧性情,植入新性情,使人获得新生(即“得救”)。圣灵洗则是圣灵降临在信徒身上,赋予他们事奉的能力与装备。
后至论教义认为,圣灵的洗礼发生在重生之后,这种先后关系可以是逻辑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圣灵首先使非信徒重生——这是其拯救之工;罪人成为信徒后会经历圣灵大能的降临——这是圣灵差遣信徒投入事奉的工作。这两者可能同时发生,但就逻辑而言,圣灵使人重生得救的工作,必然先于人受圣灵洗、然后投入事奉的工作;后者依赖于前者。更常见的情况是,这两种经历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有人在圣灵里得救后,可能相隔数日、数周、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才经历圣灵洗礼这一“第二次祝福”。这一观点的引申含义是:虽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未经圣灵重生的基督徒,但却存在未受圣灵洗的基督徒。
古典五旬宗神学认为,第二次祝福必然伴随着说方言(glossolalia),这也是五旬宗的第二大特点。无论这种方言是为某种人类语言(如意大利语或斯瓦希里语,尽管使用者从未学习过)、天使的语言(林前 13:1),还是某种加密信息(如X-17-pr-9-bt这类需要解译者破译的代码),说方言都被视为圣灵洗的外在明证。根据圣经,方言的用途包括赞美神及其作为(徒 2:11,10:46);祷告与感恩(林前 14:13-17);向神诉说奥秘(林前 14:2、9);若在教会中翻译出来,方言则如预言般传递神的信息(林前 14:5)。不过,当代部分五旬宗信徒不再坚持“必须说方言才是圣灵洗的证据”,甚至相当一部分的五旬宗基督徒从未说过方言。
无论是否强调方言,五旬节派都相信圣灵至今仍赐给教会所有属灵恩赐——即恩赐持续论(continuationism),包括所谓的“标志性”或“超自然”恩赐:知识的言语、智慧的言语、预言、行异能、医病、说方言及翻方言(有人认为还包括赶鬼)。因此,教会成员在运用教导、治理、施舍等恩赐的同时,也通过预言和(经过翻译的)说方言来传达从神领受的启示(林前 14)。这一立场与恩赐终止论(cessationism)形成鲜明对比。终止论认为圣灵已不再向当今教会赐下“标志性”或“神迹性”恩赐,这些恩赐仅限初代教会尤其是使徒时代。
虽然五旬宗信徒的灵性体验各不相同,但普遍认为他们具有以下典型特征。这些特征首先体现在对圣灵工作的阶段性体验上。最核心的体验源于其标志性神学主张——“圣灵工作的双重体验”:信徒首先要经历圣灵的重生,之后还会经历圣灵的洗礼(部分五旬宗团体主张“三重体验”,即在重生和成圣之外,还有为事奉而受的圣灵洗)。这就使得五旬节派信徒能体验到其他教派信徒所没有的第二次祝福。
五旬宗信徒的第二个显著特征,正是源自第二次祝福——他们会经历到一种强烈而真实的、几乎可以触摸到的与神同在的体验。这种和神的亲密关系可能表现为对主的爱和敬拜更加深切,祷告时充满更大喜乐,并能更敏锐地感知神的回应,持续向神献上感恩,表达更强烈的感激之情,更敏锐地觉察神在试探和苦难中的保守,更热切期待神的引导和赐福。
五旬宗的第三个鲜明特点源自其对属灵恩赐的重视。他们坚信圣灵恩赐并非仅限于教会领袖,而是赐给所有信徒——包括最卑微的人。这种“恩赐民主化”的理念常常模糊了圣职人员与平信徒的界限。虽然教会仍有带领者,但他们往往不遵循传统的等级制架构,也往往拒绝将牧职专业化的做法。
谈到五旬节派信徒和教会的宣教特色,虽然难以一概而论,但普遍认为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首先,是迫切的宣教热忱。五旬宗信徒因领受圣灵洗,对大使命格外认真,在传福音、建立教会和接触未得之民方面充满动力和能力。正因如此,在新开辟的宣教前线,大部分事工增长都源自五旬宗的努力。
其次,五旬宗不仅传扬福音、建立教会,还经常开展医治和赶鬼事工。这一特色源于他们的神学观点:疾病、苦难和压迫是罪恶和/或邪灵活动的表现。遵循耶稣对门徒的教导(“耶稣叫齐了十二个门徒,给他们能力、权柄制伏一切的鬼,医治各样的病,又差遣他们去宣传神国的道”,路 9:1-2),五旬宗信徒既传福音,又医治病人、赶逐污鬼。通过这些事工,他们直面人类最可怕的敌人:罪恶、疾病、苦难和撒但/邪灵的权势。
总的来说,五旬节派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神学理念、信仰体验和宣教实践。这些特点在神召会总议会章程之《基要真理宣言》(Statement of Fundamental Truths)第七条“圣灵洗”中得到了精要概括:
所有信徒都有权并应当热切期待、恳切寻求天父的应许——就是遵照主耶稣基督的命令,领受圣灵与火的洗礼。这原是早期基督教会的普遍经历。这些经历将带来生命与事奉的能力装备,以及各样恩赐的领受及在圣工中的运用(路 24:49;徒 1:4、8;林前 12:1-31)。圣灵洗是重生之后另一番独特的属灵经历(徒 8:12-17, 10:44-46,11:14–16,5:7–9)。伴随这一洗礼,信徒将体验圣灵充满的丰盛生命(约 7:37-39;徒 4:8),对神更深的敬畏(徒2:43;来 12:28),全然奉献的心志(徒 2:42),对基督、圣经和失丧灵魂更炽热的爱(可 16:20)
对五旬节运动及其神学主张、灵性体验和宣教特色的反应可谓毁誉参半,有时甚至招致尖锐批评。主要质疑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将受过圣灵洗、会说方言的信徒凌驾于其他信徒之上,这种制造“二等基督徒”的做法有违圣经真理。这恰恰重蹈了《哥林多前书》中保罗所严厉谴责的结党纷争——而该书信本被五旬宗引为圣灵洗和说方言的重要依据。大力渲染第二次祝福,不仅会让未经历者困惑,更可能引发反感。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强调可能让人误以为某个特殊经历能使信徒超越日常生活的试炼与诱惑。但事实上,即便是如此关键的属灵经历,也不能成为基督徒日常与主同行时所要面对之困境的万能解药。
第二个争议焦点在于,五旬宗可能过于强调圣灵的直接体验,而相对忽视传统的蒙恩之道。至少在某些五旬宗支持者看来,圣灵洗、预言、神圣引导等更依赖于人与神的直接相遇,而非神在这个世界中运作的常规途径。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两个问题:其一,某些所谓的“神圣启示”实际上与圣经真理相悖,质疑教会领袖的决策,抵触可靠的智慧(如医疗救治方案);其二,一些针对他人的“神圣指引”往往源于对罪的问题的误解,或对当事人处境的无知,或传达者个人的主观意图。
我们必须明白,神与祂子民的同在和作为,总是通过特定的中保方式显明。这种中保模式在圣经中处处可见:首先在启示方面,神通过祂的话语——圣经向子民说话。在基督论上,神藉着圣子道成肉身临到人间,这位是神与人之间唯一的中保。就救赎而言,神通过基督代赎性的牺牲,为人类的罪付上赎价。至于救恩的实施,神藉着福音的传讲,以及人悔改信心的回应,将基督的救赎之功施行在信徒身上。在神人关系方面,神通过立约与子民建立规范的联系,对基督徒来说就是新约。而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和圣灵的殿,神在其中设立了祂所命定的领袖,以及包括圣礼在内的敬拜仪轨。这些不仅是神同在的媒介,更塑造信徒活出以福音为中心的生命韵律。
第三个问题是对超自然现象的过度侧重可能带来的失衡。五旬宗特别强调圣灵不寻常甚至轰动性的作为,如说方言、预言、神迹医治等。当今大多数基督徒都不会否认神有时(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频繁)会以惊人的方式工作——我们为穆斯林世界因异梦异象归主的人感恩,为癌症患者神奇痊愈而欢喜,也为真实预言带来的明确指引而庆贺。但与此同时,圣灵的工作常态更是透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充满信徒,使他们在平凡事务中与主同行(弗 5:18-21;加 5:16-26)。保持这种平衡至关重要。
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那些在某种程度上源自五旬节运动或与之相关、却违背圣经甚至走向异端的团体。其中一个团体是“独一神格五旬节教会”(Oneness Pentecostal Church),他们否认三位一体教义,主张形态论式的神观,并奉耶稣的名施洗——而非奉父、子、圣灵的名施洗(参 太 28:19)。另一个是“成功神学”运动,宣称神希望信徒获得健康、财富,并且事业有成。第三类是所谓“信心话语运动”(Word of Faith Movement),强调凭信心说出的话语能创造对应的现实(例如宣告疾病得医治)。较新的团体包括比尔·约翰逊(Bill Johnson)及其领导的伯特利教会(Bethel Church),该运动否认神对罪恶、苦难、疾病和死亡的主权。他们主张,既然耶稣是受圣灵充满并行神迹的人,被圣灵充满的基督徒也当如此。正统的五旬宗信徒都谴责这些运动。
五旬节运动(包括灵恩运动与第三波福音派)及其相关神学,是一场强调圣灵工作、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运动。虽然与其他基督教教派共享许多相似教义和实践,但其神学体系、体验方式和宣教策略都具有鲜明特征。五旬节运动及其神学既有值得认可与尊重的部分,也存在令人忧虑的方面。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Pentecostal Th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