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论
中保基督:基督的三重职分
2025-10-06
—— Thomas J. Nettles

定义

作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保,耶稣基督承担并统合了三种职分:祂是先知,使我们得着必要的知识;祂是祭司,藉此我们得蒙赦免与称义,从而与神和好;祂是君王,藉此使我们不再为敌,并使我们顺服在祂恩慈的统治之下。

概要

作为神与祂子民之间的中保,耶稣基督承担并统合了旧约中已经显明但彼此有别的三种职分。凡是担任先知职分的人,都是神所使用的器皿,为要使祂的子民得着认识神所需的知识。耶稣基督作为完美的先知而来,因为祂本身就是神的道。凡是担任祭司职分的人,是神所设立的,使祂的子民得蒙赦罪、称义并与神和好。耶稣基督作为完美的大祭司而来,因祂借着自己的牺牲之死与永活的生命,使我们与神和好。旧约中的君王受托在地上执行神的统治。而如今,耶稣基督作为万有的君王掌权,完美地以神的身份施行神的统治。这三种职分最早由约翰·加尔文清楚地阐述和整理出来,后来也成为教会诸多信条与要理问答中,用以说明基督位格与工作的核心框架。


圣经的根基

基督道成肉身的位格,在逻辑和本体层面都先于祂作为先知、祭司和君王的工作。神的儿子是永恒、非受造、无限的存在,与父及圣灵同享完全的神性;藉着难以言喻的奇迹,祂将人性纳入自己的位格。于是,永恒者同时存在于时间之中,非受造者以受造之躯显现,无限者受限于形体,永不改变者却“在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 2:52)。简而言之,耶稣就是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在这位立约的代表者身上,神作为人居住在我们中间。道成肉身这一行动本身彰显了大能、智慧、无限洞察、无可比拟的降卑与极致荣美——单是这行动就足以引发敬拜(正如耶稣降生之夜的情景)。但与此同时,这也是完全救赎神选民的必要步骤。十一世纪的安瑟伦(Anselm)曾深刻地指出:唯有道成肉身的神子,才能完全满足神荣耀的要求,使拯救之恩既是怜悯的彰显,又完全符合神完美的公义。

为完成这复原之工所需的特定职分,早已在旧约先知、祭司与君王的职分中显现。藉着先知,我们得着认识神所需的知识;藉着祭司,我们得蒙赦免、称义并与神和好;藉着君王,我们心中的敌意被除去,并顺服在基督恩慈的统治之下。自神呼召摩西为先知起,我们便看见言语在救赎历史中的关键地位。摩西因口拙而惧怕,但神对他说:“谁造人的口呢?……现在去吧,我必赐你口才”(出 4:11–12)。虽然没有人受托去膏立摩西为先知,但从以利亚膏立以利沙(王上 19:16)的事上,我们可以看见,先知的呼召被视为出自神的膏立。先知的事工常伴随着圣灵突然而强烈的降临,使他们能宣讲关乎审判(结 34:1–10;那鸿书;哈 1:5–11)、安慰(赛 40:1–2、27–31;番 3:14–20)、解释(摩 4:6–13)或预告未来事件(耶 23:5–8;但 10:10–17)的话语。

撒母耳立扫罗为以色列首任君王,并在告别演说中两次称他为“耶和华的受膏者”(撒上 12:3、5)。大卫得知扫罗之死后,也称他为“耶和华的受膏者”(撒下 1:14、16)。大卫曾拒绝杀害扫罗,因为他是“耶和华的受膏者”(撒上 26:11、23)。撒母耳后来膏立大卫作王(撒上 16:13)。以利亚又膏立哈薛为亚兰王,同时膏立耶户为以色列王(王上 19:15–16)。

至于祭司的膏立,是一项由神亲自启示的庄严礼仪:“要膏他们,使他们分别为圣,可以给我供祭司的职分”(出 28:41)。这种膏立被视为合一、喜乐与甘甜的象征,“好比那贵重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流到胡须,又流到他的衣襟……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诗 133:2–3)。在救赎的工作中,我们也看见了这三种职分之间完美的合一。

先知们早已预见那位要来的“受膏者”,祂将被圣灵膏抹,去成就神的一切旨意,使选民得以获得真知,领受救恩,并以顺服的生命来回应神。以赛亚传达了耶和华的话:“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所拣选、心里所喜悦的;我已将我的灵赐给他,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赛 42:1)。这位受圣灵所膏的,将要救赎(42:6–7)、启示(42:9)并掌权(42:13)。

耶稣之所以是基督或弥赛亚,是因为先知、祭司、君王这三种职分都是受膏的职分。在旧约时代,这些职分分别由不同的人担任;但在新约中,耶稣——这位基督——将它们完全联合在自己身上。正如《约翰福音》所说:“神所差来的,就说神的话,因为神赐圣灵给他是没有限量的。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 3:34–36)在这短短几节经文中,我们看见了基督三重职分的印记:“说神的话”,显明了先知的职分;“将万有交在他手里”,指向了君王的职分;“信子的人有永生”,则表达了祭司的职分。神赐圣灵给耶稣“没有限量”,意味着祂所受的这三重膏立必将完全成就,并在祂的位格与工作中被彻底完善。《约翰福音》的序言特别强调了耶稣的先知性角色:“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并且“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 1:1–18)。祂的祭司职分贯穿整卷福音书,尤其显明在祂“为羊舍命”(约 10:14–18)以及“被膏以备安葬”(约 12:1–7)中。而祂的君王职分,则在祂对彼拉多宣告“我本是王,但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时达到高峰(约 18:33–38)。

《希伯来书》的作者极为简洁地总结了耶稣如何完全成全了这三重职分。过去神曾“多次多方地藉着众先知晓谕列祖”,如今却“在这末世藉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圣子完全有资格传达神的话,因为祂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祂的祭司工作已臻完全:“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这番话同时也指出,这完成的祭司工作使道成肉身的神之子成为救赎之君,从而完美成就了弥赛亚的使命:“论到子却说:‘神啊,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你的国权是正直的权杖。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乐油膏你,胜过膏你的同伴。’”(来 1:1–3、8、13)基督的完美祭司职分与祂君王统治的关系,在《希伯来书》9:25–28 与 10:8–15 中再次显明。特别是第 7 章论到麦基洗德时指出,基督在神特别指定的完美祭司职分上,成为“公义的王”和“平安的王”:“律法本是立软弱的人为大祭司,但在律法以后起誓的话,是立儿子为大祭司,乃是成全到永远的。”(来 7:28)

彼得也认出耶稣正是摩西所预言的那位先知:“主─你的神要从你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他凡向你们所说的。”这位先知同时也是祭司与君王,因为那关于“基督必须受害”的预言已经应验;藉着祂的死与复活,“因着耶稣使人得着完全的健康”。这位大祭司般的先知如今升到天上,直等到祂再来,作为全能的君王“复兴万物”(徒 3:13–21)。这些主题贯穿整卷《彼得前书》,构成其神学论证的底色。第三章 18–22 节浓缩地展现了这三重职分的统一:基督作为祭司,“一次为罪受苦”,又在复活后升天,宣告祂对一切邪灵的得胜;祂如今“在神的右边,众天使、掌权的、有能的,都服从了他”。

在《启示录》最后的景象中,我们看到了先知启示的完全实现、祂祭司工作的永恒果效,以及恩典的君王统治如何齐聚于基督一身:“不再有咒诅(祭司职分);在城里有神和羔羊的宝座(君王职分)……也要见他的面……因为主神要光照他们(先知职分)。”(启 22:3-5)

系统神学与信条中的综合阐述

最早清晰系统表达基督三重职分的总结,出自约翰·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第二卷第十五章(II.xv)中。加尔文以这样一句话引出讨论:“为了明白父神差遣基督的目的,即基督所赏赐我们的,最主要的是必须查考基督的三种职分:先知、君王、祭司。”加尔文指出,“当时的敬虔人总是深信,唯有在弥赛亚降临时,他们才能获得全备的知识。”(《基督教要义》1:495)在此意义上,加尔文称基督为“所有(即将)应验的预言。”,因为“基督至高先知职分的威严告诉我们,祂所教导的教义使人获得完美的智慧。”(同上,496 页)。

加尔文强调,基督的君王职分“是属灵的”。地上的大卫王朝的国度逐渐衰微,直到“直到最终可悲的结局”;但在耶稣基督里,那应许——“他的后裔要存到永远,他的宝座在我面前,如日之恒一般”(诗 89:36)——得到了完全的实现(497 页)。基督统治的属灵性意味着,祂所赐的福分是永恒的,远超世上财富、平安、肉身的安逸或暂时的享乐。“我们的君王永不离弃我们,也必看顾我们一切的需要,直到战争结束我们与他一同得胜。”(498–499 页)作为君王,基督不仅要使一切仇敌都伏在祂的脚下,用铁杖辖管列国、打碎他们如同打碎窑匠的瓦器(诗 2:9),祂也保护教会,赐下圣灵的同在与能力,带领教会最终进入永恒的生命。“教会永远的保守”建立在“基督永恒的宝座”之上;祂被神的“永不改变的旨意”所命定,得着这职分与这必然的胜利(497–498 页)。

加尔文用“使信徒与神和好并为信徒代求”来概括基督的祭司职分。正如旧约的祭司必须献上赎罪祭一样,基督也必须亲自献上自己,以“获得神对我们的恩惠并平息祂的烈怒”(501 页)。在祂的祭司工作中,基督除去了使我们无法亲近神的过犯与罪孽;藉着祂的死,我们得以经历祂祭司职分的功效与益处。借着祂的代求,我们得着祷告蒙应允的确据、天父持续的恩待,以及被洁净的良心,并且在祂里面也被接纳为祭司,可以献上祷告与赞美的祭,成为神所悦纳的馨香之气。

艾利克森(Millard Erickson)在《基督教神学》(Christian Theology)中,把基督的三重职分称为“职能”(functions),使用“启示、治理、和好”(revealing, ruling, reconciling)来描述(779–797 页)。基督的启示职能,体现在祂道成肉身之前作为“道”藉众先知和神显说话;在道成肉身中,祂教导真理,祂自己就是真理,是神本性一切的丰盛在肉身中的显现;升天之后,祂差遣圣灵来完满显明祂救赎工作的本质。祂再来时,耶稣将带来另一次启示,那时“一切阻碍我们完全认识神与基督所讲真理的障碍都将被除去”(785 页)。

基督的君王职能是“基督的统治”。基督的统治可见于祂创造并托住万有;祂在教会中掌权,尤其当祂的子民顺服祂的主权时;祂现在以被高举的身份掌权,这统治将在祂再来时完全显现,那时“万有,无论是心甘情愿、热切期盼的,还是迫不得已、勉强服从的,都将伏于祂的权下”(787 页)。

基督的祭司职能则是“基督的和好之工”。艾利克森首先强调基督的代求事工。在《约翰福音》17 章中,耶稣为门徒祈求,也为那些因门徒的话而信的人祈求;祂特别为彼得代求,叫他的信心不至失落。如今,基于信徒已被称为义,基督就为他们代求,使他们的日常罪得赦免,并使他们在成圣中更完全。埃里克森用三章篇幅论述赎罪之工,认为这是基督祭司职分中至高无上的工作。

在改革宗传统中,信条与要理问答也系统地阐明了基督的弥赛亚职分。《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及其要理问答清晰总结了基督作为先知、祭司、君王的身份。信仰告白在论中保一章开头写道:“神按祂永远的旨意,随己意拣选、设立祂的独生子主耶稣作神人之间的中保;为先知、祭司、君王。”而《伦敦浸信会第二公认信条》(The Second London Confession)在“独生子”之后补充了一句:“照他们二者之间所立的约。”《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本章共有八段,而浸信会版本增添了两段,专门阐述基督的三重职分。其内容总结如下:“这个神人之间作中保的职分只是属于基督的,祂是先知、祭司,和神教会的君王,而且这职分无论是全部或是部分,都不能从基督转移到别的人。(先知、祭司、君王)这三个职分和先后次序是必需的。因为我们的无知,我们需要祂先知的职分。因为我们与神隔绝和我们最佳的事奉都是不完全,我们需要祂祭司的职分来使我们与神和好,使我们成为可接受的人,带到神面前。因为我们离开神而且又完全无能力返回神那里,为了拯救我们和保守我们脱离属灵的恶者,我们需要祂君王的职分来折服、征服、吸引、举起、释放和保守我们直到我们到达祂天上的国度。”

延伸阅读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Christ as Mediator: The Offices of Christ.

Thomas J. Nettles (托马斯·J. 内特尔斯)道学硕士与哲学博士均毕业于西南浸信会神学院,现任路易维尔市美南浸信会神学院历史神学教授。
标签
神学
基督论
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