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当敬拜变成一场自我直播
2025-10-12
—— Trevin Wax

网络直播礼拜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影响就是,所有教会都开始不自觉地重新构想自己的会众敬拜,将其视为一场“节目”。这对大型教会来说并非新鲜事。纵观基督教历史,伟大的牧师和神学家的讲道总有人记录下来广泛传播,这种做法无形中改变了讲道的本质——牧师虽然是为特定羊群准备信息,却清楚这些话语可能被“旁听”。

媒体时代先有广播后有电视,逐渐将敬拜推向“节目制作”思维。但直播技术,再加上社交媒体(尤其是疫情以来),几乎使所有教会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滑向这种模式。我曾讨论过这个趋势的副作用,比如当所有教会都透明可见时给宗派体系带来的压力

但还有一个更隐蔽的副作用令我担忧——它无关制作水准或网络流量,而是关乎敬拜者本身。

敬拜与自我意识的困局

前几天我在Instagram上刷到一条恶搞视频:教会摄影师跑前跑后,不停换角度,为要抓会众举手闭眼的那一最虔诚的瞬间,好给教会社交媒体攒九宫格素材。笑过之后我突然惊醒——当敬拜变成直播素材,信徒还是原来的信徒吗?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祷告表情可能出现在教会视频号里,如果直播镜头正扫过你动情歌唱的侧脸,这样的敬拜还纯粹吗?当围观者从身边的教会成员变成社交平台上的陌生人,你举起的手会不会多犹豫三秒钟?

人一旦意识到有人关注自己,表演欲就蠢蠢欲动。

圣经早给过我们预警:嘴唇亲近心却远离的敬拜,刚唱完赞美诗就说人闲话的舌头,吹号张扬施舍的做派,还有故意愁眉苦脸显摆禁食的虚伪(耶 17:9)。人心比万物都诡诈,而最可怕的诡诈,莫过于连自己都被骗过。

但我觉得问题可能比“表现虔诚”更严重。真正的危机或许不是为观众表演,而是我们心里那台永远关不掉的“隐形摄像机”。当想象中的镜头成为敬拜的固定机位,我们究竟是在敬拜神,还是在为自己拍摄属灵写真?

敬拜中的自我镜像

渴望他人认可尚可理解,沉迷自我人设才更致命。在那些摄像机占据明显位置的礼拜现场,我最警惕的倒不是伪善,至少我不这么想。或许问题不在与我们想在他人面前显得虔诚,而在于我们暗暗地享受那个敬虔外表给自己带来的快感。

我们究竟是爱敬拜上帝,还是爱那个正在敬拜上帝的自我形象?我们究竟是爱向神歌唱,还是爱“会向神歌唱之人”的自我投射?我们向神举手赞美时,究竟是献给至高者,还是在迷恋“会举手敬拜之人”的自我感动?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心灵问题,也是参与恩惠事工或短宣的人所经常讨论的问题。我是否真心关怀我所服侍的对象,还是仅仅陶醉于自己作为照顾者的形象?我是否真正爱着那些我喂养的人,还是爱上了自己富有同情心的形象?当我向人讲述耶稣时,是否真正为对方的心灵忧心如焚,还是更享受自己作为勇敢传道者的形象? 

就连独处灵修也难逃此劫:晨祷跪下的那一刻,究竟是寻求神的面,还是强化自我认知——“我是个会跪下祷告的人”?翻开圣经做笔记,是为了聆听神的话语,还是陶醉于“我勤读圣经”的自我形象?禁食祷告,是渴慕神的同在,还是贪恋“禁食者”的属灵优越感?

这困境横亘在所有认真操练信仰的人面前——无论是初信者捧起约翰·马克·科默(John Mark Comer)的《操练之路》(Practicing the Way),还是老信徒重温肯特·休斯(R. Kent Hughes)的《敬虔之人的操练》(Disciplines of a Godly Man)。我们的属灵操练很容易变成一种自我陶醉,不知不觉中,所有的敬虔都成了自我欣赏的独角戏。

此时问题的本质已不是“演给别人看”,而是“演给自己看”。不是要向人炫耀属灵肌肉,只是不甘承认自己的软弱。于是,无论是集体敬拜还是个人灵修,我们践行这些操练的首要动机,可能已从“爱神”变成“爱那个爱着神的自己”。

灵修中的镜像陷阱

属灵生活里最隐秘的圈套,莫过于对自己属灵状态的反复把玩——我们既当演员又当观众,在敬虔操练中不断自我欣赏。人心就像向内卷曲的漩涡,总是不由自主地弯折回自身。

当然,我们要警惕那些明显的自义:在人前炫耀善行,或是趁着镜头扫过时夸张地举手祷告。但更可怕的是,即便没有摄像机对着我们,我们心里却永远架着一台隐形镜头,时刻追踪着自己的一举一动。这双心灵之眼的焦点总是调向自己,而不是定睛于神的作为与神的属性。

最可怕的是,这种自我审视、自我迷恋的习性能持续多年而不被察觉。就像走进无限反射的镜屋,我们所有的灵修动作都在自我镜像中循环。看似在操练敬虔,目光却从未超越自身;看似在灵里攀登,灵魂却始终在原地盘旋。

破镜之道:忘我寻祂

要挣脱这镜像陷阱,唯有走上“忘记自我”之路。除了祈求更多恩典,我别无他法。真正敬拜的要义在于定睛神自己——被祂的荣美震慑,为祂的威严倾倒,直到我们彻底挣脱自我凝视的窠臼。

《诗篇》作者屡次呼求神“开我眼睛”,或许正因深谙此理:拦阻我们见神的,不仅是属灵的眼盲,更是自我形象的遮蔽。当目光不断向内折返,神的荣光自然无从得见。

幸而我们敬拜的,是一位击碎假像的神。祂邀请我们进入如此辉煌的同在,以致我们忘却自我;祂呼召我们放下自己,方能真正寻见祂;祂应许我们“专心寻求,就必寻见”(耶 29:13)。祂甚至悦纳我们掺杂着自我意识与私欲的敬拜——在抵达永恒之前,人心动机的缠结本就不可能完全理清。

归根结底,我们渴慕的应当是祂的异象,而非“渴慕祂的自我形象”。我深信唯有神能栽培并成全这份渴望,唯有祂能助我们抬头越过屏幕与镜廊,超越自我局限。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Worship and the Weight of the Watching Self

Trevin Wax(特雷文·瓦克斯)是北美宣教委员会(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研究和资源开发部的副总裁,也是锡达维尔大学的客席教授。特雷文曾是罗马尼亚的宣教士,是福音联盟的定期专栏作家,并为《华盛顿邮报》、宗教新闻社、《世界》和《今日基督教》撰稿。他曾担任《福音计划》(The Gospel Project)系列丛书的总编辑,并在惠顿学院教授宣教和教牧事奉课程。特雷文著有多本书籍。
标签
敬拜
表演
表现型个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