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 2020 年 4 月出版以来,戴恩·奥特伦(Dane Ortlund)的《柔和谦卑》(Gentle and Lowly)收获了铺天盖地的好评,甚至可以说是轰动一时。提姆·查理斯(Tim Challies)不仅将其列入自己 2020 年的年度十佳书籍,还称它是基督教博客圈里“公认的热门书”。三年过去了,这本书依然稳居亚马逊两个分类榜单的前十名,在网站上收获超过一万条评分,几乎是满分。如果说有什么基督教书可以称得上“现象级畅销书”,那《柔和谦卑》绝对是近年来最火的一本。
我已经通读这本书两遍,也常常翻阅标注的段落和特别喜欢的章节,反复揣摩。奥特伦以近乎完美的笔触,将圣经真理、清教徒神学与牧者心肠融为一体,这样的写作确实被主使用,不断滋养我的信心,激发我对神更深的爱慕。从和他人的交流中我也知道,多数读者有着类似的体会。在我们教会,《柔和谦卑》的传阅速度简直比流感还快,每个读过的人几乎都被作者那兼具灵性深度与神学厚度、却又平易近人的文字所打动。
正因为这本书受到如此多基督徒的热捧和反复阅读,也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它能在教会中引发这么大的共鸣?它到底与那些同样探讨福音、讲述神爱与性情的书,有什么不同?
我们不妨借用奥特伦自己的话来回答前面的问题。他写道:“这本书要传达的信息是:我们往往把自己对神的本能想象投射到祂身上,而不是努力让圣经来颠覆我们,让我们被神亲自说出的真相所惊讶。”换句话说,他的目标是帮助我们重新将自己的心对准神的心,拆除那种“神不可能真的爱我”的自我怀疑。读《柔和谦卑》,有点像彼得在路加福音中经历那次神迹:彼得在满网而归后伏在主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 5:8)。我们都曾说出彼得的这句话,但耶稣的回应却是温柔而坚定的:“不要怕”(路 5:10)。
基督徒的一生,如同重生悔改一样,是在不断挣扎中学会相信:尽管神完完全全地了解我,祂仍然全然爱我。我想,我们每个人恐怕都要为此挣扎一生,直到见主面。而奥特伦在书中也补充道:“从某个角度来看,基督徒的一生,就是在几十年的光阴中,慢慢放下我们对神本能的误解,让神对祂自己的定义逐渐取代我们的误解。”我想,《柔和谦卑》之所以让这么多基督徒耳目一新,正是因为它将神的爱放到了最核心的位置。这是一本写给罪人和受苦之人的书,讲述那位满有恩典、向罪人大大张开怀抱的神。
我最喜欢的一段就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一点:“愿基督使你看到祂的温柔,也看到祂的可爱。如果我说“爱慕耶稣的心”,那么我想表达的是,当思想祂的心、恋慕祂。为何不让你的生活变得从容安静一些呢?加上其他的属灵操练,你便可以思想祂本体的光辉,思想何为祂内心的驱动力,何为祂最深的喜悦。何不给你的灵魂一点空间,让自己一次次重新爱上基督呢?”许多回应奥特伦劝勉、满怀喜乐地信靠这位基督的人,都被这位在基督里向我们显明的神深深吸引。他们遇见的,不再是那个我们本能害怕、吝啬苛刻的神,而是圣经中那位主动施恩的主。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本书。在网上的某些角落,你可以找到对《柔和谦卑》的神学批评,从“奥特伦挑选了对他有利的清教徒言论”,到“他根本误解了神的性情”,各种批评的声音都有。而后一种批评尤其严重,我们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一句话:“神没你说得那么好。”但正如奥特伦在书中反复提到的,每个人都难以真正安息在神的恩典里。我们听过祂丰富的慈爱,也会马上承认祂是一位大有怜悯的神,但是,我们却很难相信祂真的就是这样对我们的。我想,这正是有些人对这本书持负面看法的原因。
显然,奥特伦对这类批评早有预料。毕竟,我们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挣扎:对自己感到绝望,对神丰盛的恩典心存怀疑。
但我认为,对《柔和谦卑》一些更激烈反对的声音,背后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就像提摩太·凯勒在《一掷千金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中所说的那样,这是“长子心态”在作祟。小儿子怀疑父亲是否真的会原谅自己,而大儿子的不满则在于他反感父亲那种毫无条件的接纳与爱。凯勒把这个问题点得很透:“真正让大儿子与父亲隔绝的,不是他的罪,而是他为自己道德记录感到骄傲;不是他的过犯,而是他的义,使他无法与父亲一同欢宴。”
我的意思并不是那些更为热烈批评《柔和谦卑》的人不理解神的大爱,拒绝祂的恩典。但我想指出的是,他们对奥特伦这本书的反感或许在根本上并不是出于神学分歧。
我们谁没有在心里说过、或至少想过大儿子的那句话呢?“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路 15:29–30)。我在想,有没有可能,一些基督徒对奥特伦这本书的抵触情绪,其实也带着这种心情。他们难以接受那种毫无保留、不计代价的大爱,而恰恰是这种爱,使得神无视我们是谁,我们做过什么,祂总会张开双臂迎接我们。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非洲福音联盟英文网站:What’s Wrong with ‘Gentle and Low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