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拯救大兵瑞恩》,登陆日75周年,以及自由的代价
2020-02-11
—— Brett McCracken

2019年6月6日是诺曼底登陆75周年纪念日(D-Day 75,也就是说75年前的这一天,盟军经由诺曼底海滩攻入了德占法国),这是个重温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台译《抢救雷恩大兵》,以下简称《瑞恩》)的恰当时机。这部1998年由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执导的电影不仅仍旧是在银幕上再现登陆日的标杆作品之一(与《最长的一天》《兄弟连》并列),它也跻身于有史以来最好的战争题材电影之列。如果你还没有在大银幕上观赏过这部电影,不要错过6月2日到5日的机会,Fathom Events(美国电影公司)将在全美600家影院(抱歉,中国读者)投放这部史诗级影片。

这部影片在电影史上有重要地位,因为它将战场(特别是诺曼底登陆的场景)的再现手法推上了浸入式现实主义的高度(鲜血喷溅在摄像机镜头上、手持摄像机制作的画面让观众好像能像士兵那样感受到爆炸冲击波与心里的惶恐)。然而同时要注意到,《瑞恩》一片所讲述的故事还包含着引发神学思考的内容。

好一番景象

有时对大众文化的神学解读的确是牵强做作的。但是当作品自然引向这样的解读而不会让人觉得牵强的时候,这样的解读努力自然是大有裨益的。《拯救大兵瑞恩》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这部影片的大主旨是自由的代价:那血腥、沉重、显得不理智的代价。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长中,影片着实强调了这一点,使观众不免思考(就像影片中大多数人物):那样做值得吗?真的值得牺牲数万盟军士兵的生命去解放法国吗?对大兵瑞恩(马特·达蒙 Matt Damon 饰)的拯救真的值得牺牲那些受命寻找他的士兵们吗?

为自由而付出的可怕的、鲜血浸透的代价在影片著名的开场镜头中就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以25分钟不间断的激烈画面,描绘了1944年6月6日盟军士兵在奥马哈海滩Dog Green滩头的登陆过程。从登陆时刻临近的恐惧(颤抖的手、呕吐、在身上划十字),到滩头上地狱般的混乱(火焰喷射器的烈焰将人吞噬、有士兵捡起自己的断臂、有士兵抱着流出的内脏哭喊妈妈、医务兵包扎伤口时血液从动脉涌出和子弹在身边嗖嗖飞过)。登陆日的这组镜头重重地甩出了影片的命题,同时也激起了神学层面的回响:要获得自由,我们需要付出重大惨烈的代价。

在登陆日镜头临近结尾,当存活下来的士兵们占领了一处高地能有些许喘息时,霍瓦兹中士(Sergent Horvath,汤姆·塞兹摩尔Tom Sizemore饰)对米勒上尉(Captain Miller,汤姆·汉克斯Tom Hanks饰)说:“好一番景象。” (“Quite a view!”)这时,镜头推向了米勒的眼睛,他说道:“是的,好一番景象。” 然后,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好莱坞电影配乐家——译注)的音乐悠扬进入影片的背景,镜头也切向了那番所谓的 “景象”,扫过灾难肆虐后的海滩:只见血色染红的海浪拍向不计其数的尸体、死鱼散布在海滩上到处都是。这是一番迫使我们思索的景象:思索我们艰难赢得的自由,思索它的美好与为它血战的恐怖。这恰好比基督徒在注目十字架时所见的那种可怕震撼的荣耀。

不理智的任务

影片《瑞恩》的张力中心点在代价(许多人的牺牲)与任务(拯救一人)的不相称。对于影片中的大多数角色而言,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前者而非后者。

士兵杰克逊(Private Jackson,巴里·佩珀Barry Pepper 饰),那名引用诗篇144篇的狙击手,视拯救瑞恩的任务为“对宝贵军事资源的严重错置”。他声称他的狙击技若能用到除掉希特勒的任务上则会更合适。

在一段让人难忘的情节中(而且那一幕发生在一座教堂里),米勒上尉自己也对这次任务背后成本收益的逻辑表达了疑问。“但愿这个瑞恩救得值,” 他说道,“他最好回家后能治病救人,或发明个长寿灯泡什么的。”

贯穿整部影片,“值得” 的问题占有中心位置。米勒与其他人思索着,瑞恩的生命是否宝贵到与为救他让他获自由而丧失的生命相称。但当然答案是否定的。那是恩典,它里面的不相称直触人的底线。

对于瑞恩,那的确是一个沉重的包袱。饰演瑞恩的达蒙(Damon)很好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的角色挣扎着要明白为什么在所有人中,被寻找与拯救的是他。

 “那难以理喻,” 在听说米勒手下两人已经在寻找他的任务中丧生时,他说道:“为什么我配得离开?为什么不是他们?他们是和我一样竭力奋战的。”

他挣扎着去接受不合逻辑却让人惊奇的恩典:迷失后以这样的方式被找回。为什么是他?他做的什么让他配得这一切?答案是没有:那是一个难以消化的梗。救赎不会真像那样是白白的吧?会吗?

“赚取它” 的重担

好像瑞恩得到的原本不配的拯救对他负担还不够重一般,米勒上尉临终时提醒他要配得这一切的话语,更是对他沉重的一击:“赚取这个。赚取它。”( “Earn this. Earn it.”)

感谢上帝,那些不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临终话语。相反,耶稣的话语应该将我们从任何残留的,需要为自己的救赎做贡献的意识中释放出来:“成了。”

当“赚取它” 在耳边的回响陪伴瑞恩余生时,瑞恩就必须活出足够的价值使他配得他的拯救。这是何等可悲。

在影片最后的镜头中,年迈的瑞恩(哈里逊·杨Harrison Young 饰)站在诺曼底美军公墓,围绕他的是肃穆的不计其数的白色十字架。镜头对准了一座白色十字架空白的背面,瑞恩对着十字架说:“我已经努力活出能够达到的最好的生命了。希望至少在你眼中我已配得上你为我做的一切。”

他在向上帝说那些话吗?还是在向米勒(他所在的坟墓是米勒的)说那些?可能两者都是。不论如何,这是可悲的一幕。真的,随后瑞恩转向妻子竭力寻找证明自己的证据:“告诉我我已经活出了足够好的人生。告诉我:我是个好人。” 她答道:“是的你做到了,” 电影在那甜美却不能让人满意的话语中结束。

联系到我们,我们(瑞恩无疑也是一样的)都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我们的 “好” 从来不能好到让我们配得在基督里得到的拯救。

恰当的言语

《拯救大兵瑞恩》的结束镜头,就像它的开始,是在沉重色调中飘扬的美国国旗。这样的首尾将整部影片,以及其中提出的牺牲与是否值得的问题,框定在了爱国主义与 “自由祭坛” 上献祭(引用林肯致比克斯比夫人信中的文字)的范畴中。爱国主义的实现也许能给观众如释重负的感觉,但对我而言,那对解决影片在神学上的张力效果甚微。纵然影片的题目指向了一个 “使命完成” 的结构,但大兵瑞恩的拯救是否在最重要的属灵层面确实发生,这在影片中没有清楚的交代。

尽管他可以痛楚地在一个具体的十字架(米勒的墓)前不知能开口说什么,除了最恰当的那句话(“谢谢你”),但是瑞恩却以如此沉重的话语结束了影片:“告诉我:我是个好人。”

但愿这样的话语不会成为我在良心被救恩的代价刺痛时想要说的。


译:Alex Liu;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Saving Private Ryan,’ D-Day 75, and Liberation’s Cost.

Brett McCracken(布雷特·麦卡拉根)是福音联盟高级编辑,著作包括Uncomfortable: The Awkward and Essential Challenge of Christian CommunityGray Matters: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Legalism and LibertyHipster Christianity: When Church and Cool Collide。布雷特和妻子琪拉居于加州圣安娜市,二人都是萨瑟兰教会(Southlands Church)的成员,布雷特在教会担任长老。
标签
恩典
电影
影评
二战
诺曼底
DDay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