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 YouTube 上兴起了一股风潮:许多博主声称只要按照他们提供的一些简单方法,就能快速“重塑自我”,成为一个“全新的你”。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标题:
这些视频都有一个共同点:往往由一些外表光鲜的生活教练或身心灵导师出面,兜售他们的“身份重塑”方法论(例如“重塑人生的七个简单步骤”或“实现身份转变的五个步骤”)。他们的核心思想是:行为源于身份。当你的思维模式转变了,当你开始以新的眼光想象自己时,你的行为和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随之改变。正如某位博主在视频里说的:“一个视自己是体育健将的人,不需要强迫自己去锻炼,锻炼就是他身份的一部分。”
难怪这些影片会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这种方法听起来,几乎就像是一种现代版的“灵丹妙药”。
在很多方面,这类视频只是新思想(New Thought)哲学的最新表现形式。自 19 世纪以来,这种哲学就已存在。梅丽莎·多尔蒂(Melissa Dougherty)在她的新书《幸福的谎言》(Happy Lies)中对此做了详尽解析。这些视频可以说是诺曼·文森特·皮尔(Norman Vincent Peale)的《积极思考的力量》(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1952 年)、朗达·拜恩(Rhonda Byrne)的《秘密》(The Secret)、各种“说出来就能得到”的成功神学异端,以及其他“通过思维把理想变为现实”理念的延伸。
不过,身份转变法在近几年大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互联网重新塑造了身份的概念。而基督徒也深受这些数字化潮流的影响,同样容易被这种身份转变的思维所吸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我们对自我的理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快速、流动、碎片化的自我
在网络时代,我们以惊人的速度接收着来自全球的信息。这些碎片转瞬即逝,难以在脑海中停留,更别说留下深刻印记。网络热梗的生命周期往往只有一周,流行时尚也变成了可以快速丢弃的消耗品。在这个环境下,系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反而显得不合时宜,流动与断裂才是当下的核心法则。
于是,我们也开始将自我身份的构建纳入这样的节奏。如今,一个人重塑自我的频率,几乎可以像更换社交头像一样高。昨天的你是谁已不再重要,互联网只关心此刻。每一天,线上世界都会制造出新的人为热点、新的热搜话题、新的视觉盛宴。一旦不够新鲜,就意味着会被忽视。而我们竟也相信,个人的身份认同能够、甚至必须适应这样的游戏规则。
二、表演型、品牌化自我
网络时代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表演”变得至关重要,同时,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且高度视觉化)的注意力经济中,优秀个人品牌者的地位也水涨船高。社交媒体让每个人都成了拥有观众的演员。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平民化特性让成名似乎触手可及。网红们已经证明,只要拥有足够好的审美和精明的营销,任何人都可能出名。
更不用说,更不用说,名人们不断用身份转变来展现权力与艺术的多面性。每一张专辑或每一个新项目,都伴随着一个全然不同的美学形象。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时代”巡演让她成为全球最受推崇的流行巨星,这难道只是巧合吗?当她从忧郁的民谣歌手转变为合成器环绕的“苦痛诗人”,再到如今衣着华丽的“歌舞女郎”,斯威夫特强化了这样一种诱人的观念: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展现任何新身份:掌握主动权,无视他人的期待与评判,大胆地按自己的意愿重塑自我。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斯威夫特那样的资源来支持这种品牌重塑。并且,激烈的注意力竞争要求人们陷入一场追求持续新奇的疲惫竞赛,这令人精疲力尽、士气低落。如果我无法持续吸引网上的目光,定期补充我那枯竭的多巴胺油箱,那么我就无足轻重。
在这个数字时代,人人都得经营自己的形象,就好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这种压力很大。即便是基督徒也难以置身事外。我们本应知道,我们不是属于自己的(林前 6:19),基督徒的身份和命运更多取决于神的旨意,而不是自己的决定。我们本来应该拥有一套健全的苦难神学,使我们能在种种限制中看到神的恩慈。然而,我们当中仍有许多人被那些诱人的个人成长学说俘获,它们鼓吹现实能屈从于个人意志,梦想可以靠自我暗示实现。
网红吉尔兹·格林(Jillz Guerin)在她的一个视频里主张,你的身份(她特意将其定义为“自我认知”)决定了你的现实。她认为:“一个人永远无法超越他对自身设定的局限。”然而,那些存在于我们主观意识之外的限制又该如何应对呢?现实世界的广阔与严峻,远非我们脑海中的念头、偏好和梦想所能比拟。
以身体为例: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理性别,也无法决定身高。若一位男性想“重塑”为女性,或矮个子人士想“重新定义”自己为高个子,难道仅凭自我认知的改变就能实现吗?难道仅凭改变自我认知,就能实现物理身体的转化吗?
神赐给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有无法改变的局限性(这令当代性别理论者颇为困扰。)正像我说过的,跨性别思潮的兴起,与网络世界将“去身体化”的虚拟身份常态化的现象密切相关。在线上,我们可以摆脱肉体与物理空间的束缚,成为“纯粹的自我”。渐渐地,我们开始相信虚拟“自我”比那个实际的、有身体的自我更真实。
但现实永远大于内心独白。个人身份绝不是什么仅凭主观意愿就能在真空中构建出来的东西。它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由一张由无数“名词”(他人、环境、际遇)交织而成的网所塑造,其中大多超出你的掌控。身份,很大程度上是被给予的,而不是完全由人自己选择的。
这恰恰是值得庆幸的事。身份(某种程度上)的不可控,如同世界的不可控,实际上是一种深厚的恩典。
在当今流行的“身份转变”视频以及更广泛的个人成长和心理疗法文化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就是:你要只和那些认同你理想身份的人交往,远离那些拦阻你的人。娜塔莉·道森(Natalie Dawson)这样说:“你身边的人要么接受你新的身份,要么就必须退出你的生命。”畅销书《让他们去》(The Let Them Theory)也宣扬类似的信息:清除生命中那些不认同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能决定你要成为怎样的人。那些不能完全与你的“灵魂频率”对齐的人,就是消耗你的人,应当舍弃。
然而,我们的身份从来不是完全靠自己来决定的。每个人的自我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塑造。正是因为我们的原生家庭、信仰传统、接受的教育、经历的制度、所在的文化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处境、艰难困苦,以及我们所立下的承诺,让我们更有深度,更有趣。我很感恩,我的父母、配偶、教会家人,还有许多其他人,帮助我认识到我是谁,也提醒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此,我们应当喜乐:身份不是在真空中幻想出来的产物。当他人对我们的选择或自我认知提出质疑时,我们不该马上视他们“有毒”,认为他们消耗能量,更不该立刻与他们划清界限。因为有时候,这些质疑和挑战常常就是神用来陶造我们的方式。
在这个人人力图表现自我、博取关注的时代,拥抱群体智慧及他人对我们身份的影响,实际上是帮助我们卸下了一副重担。在教会群体中,这一点尤为有力。神将我们聚在一起,并非只是为了肯定我们当下的样子或我们自主选择成为的模样,更是要我们彼此激励,日益活出基督的样式。
在许多“重塑自我”的视频里,确实藏着一些真理的影子。比如,他们强调改变必须由内而外,这和基督信仰中的成圣观相去不远。成圣正是从里面开始:圣灵在我们里面赐下新造的身份,而这个身份正是推动新生活的根源。金·福斯特(Kim Foster)在某个视频里说过:“如果你想改变树结的果子,就必须从树根入手。”这话听起来几乎像出自传道人之口。
然而,这里存在一个关键区别。在世俗的个人成长理论里,处理树根的人是你自己:你必须拼命调整心态,全靠自己的努力。但在基督信仰里,真正触及根源的是耶稣。他来改变我们。他赐下新的身份。这不是我们争取而来的,而是我们白白领受的。当然,基督徒仍需要活出与这身份相符的生命(某种意义上也像这些“七步骤计划”所强调的那样),但关键在于:身份的源头不是我们,而是神。
正如身体是神赐下的礼物,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同样,神借着福音赐下的身份,也只需要我们去领受就好。
这是何等大的解脱!
又是何等美善的盼望!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False Hope of ‘Rebrand Yourself!’ Identity Shi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