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如何真正关爱华人移民
2025-11-26
—— Peter Ko

我是华人,但说到关爱华人移民这件事,我和你们一样感到力不从心。

作为一位牧养华人移民教会的牧师,我的会众既有第一代也有第二代移民。虽然我出生在台湾,却在澳大利亚长大,能说流利中文且读写无障碍。表面看来,关爱同胞似乎该是我的本能。

可现实是,这件事远比想象中困难。我的思维模式早已西化到超出自己愿意承认的程度,以至于当我和西方朋友试图关怀日益增多的华人移民时,同样会遭遇文化隔阂带来的种种挫折。

这条路我仍在摸索。不过既然比多数人起步早些,或许能分享些跌跌撞撞学到的经验。

建立友谊容易,保持友谊困难

当本地人主动搭话时,许多华人移民——无论是留学生还是在校门口扎堆的华人妈妈们——内心其实非常欣喜。尽管他们最初可能因语言能力显得羞涩局促,但圈外人的关注往往被视作莫大的荣幸。那些看似“小圈子”的行为并非排外,而是害怕暴露英语短板的自我保护。一旦感知到你的善意,他们往往会迅速敞开心扉接纳友谊。

但轻松跨越初识阶段后,你可能会遭遇令人困惑的矛盾信号:对方开始若即若离地保持距离,礼貌却疏远,而你完全不明就里。此时若懂得"面子文化",许多隔阂便能迎刃而解。

面子大过天

多数人都知道“面子”是华人世界观里的根基,但认知与实践之间隔着鸿沟。面子通过无数细节呈现——给面子、留面子、借面子...若想与华人维持长久友谊,这套隐形法则就像空气般不可或缺。

交往的艺术

这幅由中德设计师刘扬(音译)创作的信息图,清晰展现了西方(蓝色)与东方(红色)在表达观点时的核心差异。西方文化推崇直截了当,东方文化则讲究委婉含蓄。若想与中国人良好沟通,便是在修习一门外交艺术——这需要你敏锐捕捉弦外之音,领会未言之志,再用对方熟悉的“游戏规则”予以回应。但这不是游戏,而是一种重要的人际资产。正如《哥林多前书》9:22 所言:“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这种能力将助你在多元情境中游刃有余。

没直接说“不行”,其实就是不行

在中国人的社交习惯中,人们往往会用各种委婉的方式表达拒绝,直到万不得已才会直接说“不”。这种迂回的表达方式(如上文所述),既是为了照顾对方的面子,也是为了避免自己难堪。

如果你步步紧逼,反而可能伤害彼此的交情。如果对方被迫说“不”,或者勉强答应,你可能会发现这段关系逐渐冷淡。

举个例子,假设你问一位中国朋友是否可以上门拜访。如果对方面露难色,找借口说“最近太忙”“家里太乱”之类的话,你可能会觉得这只是客套,于是继续温和地坚持,试图商量一个合适的时间,或者安慰对方“我家更乱,我不介意”。几番推拉后,对方终于答应了。你可能以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但实际上,你或许忽略了他们之前的潜台词——那些借口就是在委婉地表达“不”。

很多中国移民,尤其是留学生和年轻夫妇,居住条件可能非常局促。此外,在中国文化中,客人来访时,主人理应热情招待,准备食物。如果他们无力做到这一点,就会因无法尽到待客之道而感到尴尬。所以,他们用借口婉拒,实际上是在说“不”,只是不想让双方难堪。理解这一点,对维系友谊和建立信任至关重要。说不定某一天,等条件成熟,他们会主动邀请你去做客呢!

学会察言观色,不要只听表面说辞。这种敏锐能为你积累宝贵的人际资本,让友谊在岁月中愈发深厚。

西方式“自信”为何让中国人不适

中国移民在求职面试时常常难以脱颖而出,即便他们的资历远超其他应聘者。因为在东方文化里,西方式的“自信”容易被视为“自吹自擂”,中国人更倾向于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展现能力与信心。

典型的澳式男性文化——比如那种“没问题,我能搞定,让我试试”的直白表达——就特别容易让中国人感到不适。说这话的澳洲人可能压根没带半点傲慢,只是如实表达自我认知。但在中国人听来,这却显得狂妄自大。

中国文化推崇谦逊,但此“谦逊”非彼“谦逊”。它不同于圣经中那种发自内心、因敬畏神的伟大而油然生出的谦卑。中式谦逊更像是“拐着弯儿夸自己”。与其自我标榜,不如用行动和成就让他人主动发现你的优秀。中国人发展出各种“低调炫耀”的技巧(比如凡尔赛式谦虚),本质上仍是骄傲,只是表达方式与西方截然不同。

这正是中国男性移民难以融入西方男性圈子的关键原因。想象一下酒吧里澳洲哥们儿的日常对话(或是教会足球赛后基督徒们的闲聊),中国男性在这种场合往往会如坐针毡。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他们逐渐回避社交活动——如果这是你们教会的主要联谊方式,那要吸纳中国弟兄加入团契可就难了。

其他实用小贴士

这篇文章已经够长了,我最后再补充几个小建议。相信看到这里,你已经明白这些习惯背后的原因了:

  • 别期待中国人当面拆礼物。
  • 去他们家做客记得带份小礼物。礼尚往来是基本礼仪,他们去你家时也一定会带。
  • 别指望他们在小组讨论中主动发言,无论是课堂研讨还是查经小组,他们都习惯性地保持沉默。
  • 当面很难听到真实反馈。
  • 如果你不是中国人,只要愿意为无意中的文化冒犯道歉,大家都会谅解。但如果你是华人(哪怕是海外出生的华人),想获得宽容就没那么容易了。
  • 坚持交往,这一切都值得。如果本世纪真是亚洲的世纪,那么任何基督徒或教会都不能忽视与华人建立关系的重要性。更何况,在未接触过福音的群体中,华人移民往往是最愿意结交朋友、最愿意聆听福音的一群人。所以,请坚持下去。
  • 最重要的是,要恒切祷告。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澳大利亚福音联盟英文网站:Loving Chinese Migrants

Peter Ko(柯文伟)是一位植堂者,在悉尼西南部快速增长的移民社区建立了西南福音教会(South-West Evangelical Church)。
标签
移民
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