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爱情盲选》揭露价值观错位的婚恋悲剧
2025-05-07
—— Brett McCracken

编注:福音联盟有时会发表对艺术或媒体作品的批判性评论,这不应被理解为对该作品的推荐。福音联盟经常讨论电影、电视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帮助我们理解所要接触的文化。在你决定观看任何我们评论的作品之前,建议阅读《“我可以看这部电影吗?”:基督徒观影指南》。

我偶尔会看看热门真人秀,部分原因固然是节目娱乐性十足,但更因它能折射当代文化图景。即便这类真人秀相亲节目并非完全真实,但已足够反映当下主流的爱情观、婚恋观、性道德观及性别政治等议题。

看完网飞《爱情盲选》(Love Is Blind)最新季(五年里出的第八季)部分内容后,我发现它既生动呈现了当代社会因政治立场导致的性别鸿沟,更对核心价值观念存在根本分歧的“不同一轭的结合”发出了强烈警示——这种文化现象令人深思。

数字时代的相亲缩影

《爱情盲选》的“实验”追踪了十余名单身男女在相亲胶囊屋中相识的过程。他们可以隔着墙壁与潜在伴侣畅聊数小时,但始终无法看到对方容貌。经过十天闪电约会,几对情侣在没有“外貌干扰”的情况下建立起亲密关系。

唯有当双方决定订婚(依然素未谋面),那堵隔离墙才会消失,他们才能亲眼见到彼此。节目组将婚姻承诺作为诱饵:唯有鼓起勇气与相识数日的陌生人订婚,才能解开关于对方容貌的好奇。

制作方宣称这种“隔墙相亲”模式证明了纯粹精神层面的联结足以建立真爱——即被对方的内在美吸引。不可否认,历史上确实有不少夫妻最初是通过书信往来这种“隔空交流”的方式相知相恋的。这样的爱情故事并非天方夜谭。但节目刻意贬低肉身存在的重要性,在解决“以貌取人”问题的同时,又制造出新矛盾——将人的真实自我与肉体存在割裂。

《爱情盲选》再次印证了当代文化中的诺斯底倾向:人们倾向于将自我认同视为某种超脱肉体的虚幻存在。正如我之前说过的,在这个人们热衷于精心经营虚拟人设的数字时代,出现这种现象实在不足为奇。

社交媒体和交友应用让当代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于“隔空互动”的交往方式。私信和文字聊天(在《爱情盲选》中尤为突出)成为主流的恋爱沟通模式,足见这种"媒介化亲密"已然成为常态。数字媒介赋予的表达自由(可以精心修饰、裁剪、控制形象,精准地展现人设),使得网络一代理所当然地认为“自我是一个概念,可以脱离肉体存在”。

在这个语境下,《爱情盲选》的设定并不突兀。这档节目之所以在年轻观众中走红,或许正因为它反映了Z世代不擅长社交、害怕面对面交往的困境,他们更倾向先通过数字媒介保持安全距离进行长期互动,再考虑现实接触的风险。

当订婚情侣终于见面时,场景往往尴尬不已。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此刻外貌突然变得至关重要。这对情侣会过度关注容貌。他们想,“如果关系破裂,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看?”

当两个人确立关系后才开始考虑外表吸引力,这种原本自然而然的情感因素就会突然变成关系存亡的关键。有些情侣不可避免地发现彼此缺乏身体吸引力时,往往会自责“太过肤浅”。但事实上,在乎外表吸引力本就是人之常情。我们本就是有血有肉的存在,婚姻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而不仅仅是思想的共鸣。

别轻视价值观的鸿沟

尽管《爱情盲选》的设定看似荒诞,但每一季通常至少能促成一对夫妻(季终集里,订婚情侣们会在婚礼现场选择结合或——大多数情况下——在最后一刻分手)。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在节目中说“我愿意”的夫妻,至今大多婚姻幸福——或许这证明,即便在最破碎、最离奇的情境下,上帝仍能缔造坚定的婚姻。

(剧透预警)第八季的结局是三对在婚礼上分手,只有一对成功地结了婚。那对修成正果的情侣丹尼尔和泰勒都来自基督教家庭,而且他们信仰都很坚定。他们最重要的价值观,尤其是宗教信仰,高度契合。在漫长的“盲聊”过程中,他们特意把这一点摆在首位,确保双方达成共识。

而在婚礼上拒绝对方的三对中,有两对明确将“政治价值观不合”列为分手原因。一段在保守派意见领袖中疯传的视频里,萨拉·卡顿在圣坛前抛弃了本·梅曾加,理由是两人在她“珍视的价值观”上“不在一个频道”。这些价值观主要涉及LGBTQ+平权(萨拉的姐姐是同性恋)和“黑人的命也是命”——对她而言,这些主张近乎不可亵渎的世俗圣经。这位定期上教堂的基督徒未婚夫在她眼中,俨然是个不够虔诚的“进步神教”叛道者。

类似的剧情也在弗吉尼亚·米勒和德文·巴克利之间上演。弗吉尼亚在婚礼上甩了德文,同样因为政治分歧。和萨拉一样,弗吉尼亚强烈支持堕胎权、LGBTQ+平等自由派议题,而德文(和本一样)倾向保守派基督教立场。

在这两场分手戏码中,男性表现得软弱——他们淡化重要分歧,甚至(尤其是本)一再为自己的信仰或教会的立场道歉。本和德文反映了一种更广泛的趋势:许多男性在约会关系中伪装得比实际更“进步”,只因担心保守立场会吓跑女性(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近期民调显示,仅 35%的女性愿意与另一个党派的男性约会,而对男性来说,这一比例为 52%)。他们本该更早坦诚价值观的不匹配,而不是让恋情发展到需要站在圣坛前做决定的境地。

择偶之道

倡导“观点多元”或许适用于大学校园或多元化的公共领域,但在婚姻中却往往寸步难行。圣经的告诫“信与不信不可同负一轭”(林后 6:14)至今依然振聋发聩。共同的信仰根基与属灵契合,才是婚姻稳固的关键。当本希望萨拉陪他去教会,而萨拉却坚持要他一同参加“骄傲周”时,两人的僵局已然预示了这段感情的结局。目睹本与萨拉、德文与弗吉尼亚的关系如慢镜头下的列车脱轨般走向崩解,我不由感叹:正因如此,单身信徒更应在教会中寻觅终身伴侣;也正因如此,信仰共同体才显得尤为重要

倘若教会对本而言真的很重要(而Z世代的年轻男性越来越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那么他的寻爱之旅或许就该始于教会——至少也该着眼于本地教会的社交网络。他大可以多与牧师深交,在择偶问题上寻求指引(毕竟这代年轻人渴求智慧的建议可不止这一项)。不妨记住这个诀窍:在信仰坚定的群体里找对象,往往更容易遇到合适的人。

《爱情盲选》这个节目就像把意大利面往墙上扔看能不能粘住一样,反映了现代约会中那种漫无目的、只看表面的现象。现在人们越来越孤立,去教会或参加社团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少,单身人士就像自由球员一样在约会市场里乱撞,就像轮盘赌里的小球随机乱转。想在节目里的相亲舱找到真爱,和在约会软件上不停划来划去差不多一样不靠谱——哪怕是那些打着兴趣或种族细分旗号的软件。偶尔运气好,你可能真能遇到“对的人”。但大多数时候,这都是一连串让人沮丧的短暂恋情,因为这些关系都没有扎根于真实深厚的现实社交圈。

《爱情盲选》虽偶有佳偶天成(丹尼尔和泰勒,看好你们哟!),但更多时候,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抽离实体、瓦解传统的数字时代里,盲目约会的种种隐忧。如果你正在寻找人生伴侣:别上真人秀,别把交友软件当首选。走进地方教会,加入那些志趣相投的线下社群。从知根知底的亲友圈起步,别等到谈婚论嫁时才发现三观不合,从一开始就要找价值观一致的人。

婚姻之爱,从来就不该是“盲目”的。它最需要的,恰恰是一双能看见彼此、望向同一个方向的慧眼。正如切斯特顿那句名言:“爱不是盲目的,绝对不可能是。爱会带来束缚,束缚愈大,越不可能盲目。”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Love Is Blind’ Shows the Romantic Disaster of Misaligned Values.

Brett McCracken(布雷特·麦卡拉根)是福音联盟高级编辑,著作包括Uncomfortable: The Awkward and Essential Challenge of Christian CommunityGray Matters: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Legalism and LibertyHipster Christianity: When Church and Cool Collide。布雷特和妻子琪拉居于加州圣安娜市,二人都是萨瑟兰教会(Southlands Church)的成员,布雷特在教会担任长老。
标签
择偶
真人秀
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