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音派在宣教策略中越来越重视国际教会。这类教会通常设在大都市,使用英语等通用语言开展活动。随着全球化和人口流动加剧,它们成了基督教传播的重要“桥头堡”。
当这些国际教会真正践行圣经教导时,就能为当地教会树立良好榜样。特别是当美国教会看到这类事工在阿拉伯湾或东南亚这些传教困难地区取得成功时,往往大受鼓舞——或踊跃参与,或期待在其他地区复制这种模式。
作为全球多个城市国际教会的长老,我们亲眼见证过这类事工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要让福音传遍世界每个角落,光靠运作良好的英语国际教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仍然需要那些能深入掌握当地语言文化的宣教士,让他们在未开化的族群中建立真正本土化的教会。
在中东等地区,国际教会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是因为英语作为贸易通用语言,起了关键作用。这使教会得以吸纳来自世界最难传教地区的成员、实习生和同工,并对他们进行培养。
比如我们认识一位来自北高加索的弟兄,那里是俄罗斯南部一个动荡的穆斯林聚居区,外国宣教士几乎无法进入。但这位会说英语的年轻人通过在国际教会实习受训,如今正在一个极度封闭的族群中服侍。我们为他的成长感谢神,但那些不会英语、无法获得这种培训的地方教会领袖又当如何?
有些英语教会所在地区的民众并不广泛使用英语,导致其服务对象十分有限。如果牧师只会说英语(或其他通用语言),他们对本地领袖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信徒们也无法向所有目标人群传福音、作门徒训练。虽然与会说当地语言的宣教士合作能缓解部分问题,但根本问题依然存在。
考虑到向少数民族语言群体宣教的难度,对专业宣教士的需求就更加明显。这些群体往往需要跨越两道语言障碍——既要懂国家通用语,又要掌握本民族语言。这种深度的文化融入,恰恰是国际教会难以做到的。
我们固然为英语教会在艰难地区打开事工局面而欣喜,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要让福音传遍世界各族群,绝大多数宣教士仍需脚踏实地学习语言、钻研文化。
优秀的国际教会往往能发挥一个重要功能——为健康教会树立样板,比如实施有意义的成员制度、开展解经式讲道等。在宣教前沿地区,本土教会通常缺乏可借鉴的范例,信徒也多是第一代基督徒。当他们看到英语教会践行这些圣经原则时,这种示范作用可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便是最用心、最忠心的英语教会,与周边教会(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教会)之间仍存在巨大的文化和语言鸿沟。这时就需要宣教士与当地同工携手,将这些忠心的实践转化为适合本土的形式。我们经常帮助当地牧者分辨:哪些是“外来形式”,哪些才是这些形式背后的圣经真谛。
有一次,我(艾瑞克)遇到一位牧师,他十分排斥我们英语教会成员制度,在他看来,这“很刻板,太正式”。我解释说,我们追求的是合乎圣经的问责与团契,而非“西方式的刻板”,他就欣然接受了这种做法。在处境化过程中,国际教会与跨文化宣教士完全可以相辅相成,与当地同工一起服侍。
近年来,国际教会支持者中兴起一种趋势:将宣教士与长老的角色混为一谈。我们认为,这两种角色虽有关联,却各有侧重。简而言之,长老主要有两大职责:牧养群羊和传讲真道;而宣教士则能以各种跨文化方式推进福音事工。
两者都应当接受地方教会的认可、支持与监督(参见《使徒行传》13:1-3;《以弗所书》4:12;《歌罗西书》1:7;4:12;《提摩太前书》3 章;《约翰三书》5-8 节)。他们都传扬福音,都渴望神的名在地方教会得荣耀,也都将为事工交账(林前 3:10-15;来 13:17)。但二者终究不同。
宣教士通常肩负向未闻基督之名者传福音的使命(罗 15:20)。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深感“责无旁贷”要向未得之民传道,安卓·福乐(Andrew Fuller)等人则支持他远行。耶德逊(Adoniram Judson)终其一生都是宣教士,只是偶尔担任长老。在南半球新兴教会群体中服事的忠心主仆,总会与当地同工商议最佳时机,准备交接事工。而牧师不论在何种族群语言的教会,都致力于长期牧养已建立的教会,盼望福音在神(已经)聚集的子民中兴旺,再差遣他们出去。
福音事工需要的不仅是地方教会长老而已。这不是说宣教士的事工可以脱离教会,或不需要符合圣经资格——他们应当以教会为中心,并且拥有相关的资格。但他们在开创和巩固全球教会的事工中,发挥着不同于牧师的独特作用。更何况姊妹们占到宣教队伍的大多数,她们在非牧职领域同样成就永恒价值。
无论男女同工,都在共建“福音事工体系”:圣经翻译、植堂事工、文字出版、神学教育、培训牧者、布道训练、学生事工、圣诗创作、培育新宣教士等等——当然,其中某些弟兄也可能担任长老。混淆这些角色,既会钝化开拓者的敏锐直觉,也可能低估忠心主仆恒久牧养的价值。
在海外服事的这些年,我们既体验过国际教会带来的帮助,也深知精通当地语言文化的重要性。
国际教会就像新宣教士的“接应站”——当他们初来乍到学习语言文化时,这里能提供落脚点。它们能为尚在成长中的本土教会示范健康教会的运作模式,培养更多长老和传道人,还能协助宣教士对说英语的本地信徒和领袖进行门徒训练。
同样,传统宣教士也能为国际教会带来独特贡献:他们可以成为会友甚至担任长老;帮助解读当地文化;搭建与同城本土教会沟通的桥梁;不断提醒国际教会关注福音未及之地;更可以受差遣去建立本土教会。
要让福音扎根未得之地,从来就没有什么万能方案。我们相信,国际教会和本土语言群体的事工都需要进一步发展。愿神将这两条线编织成祂恩典与荣耀的美丽画卷,更赐给我们谦卑行事的智慧。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International Churches Aren’t the Silver Bullet of Missions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