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17:11-19 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十个麻风病人向耶稣求医,但最终只有一人回来道谢。每到感恩节,人们常常把这段经文简单解读为一个道德教训:“要多存感恩之心”。
但是,我们真的需要圣经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这不是什么新颖的观点。科学研究早已证明,心存感激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从TED演讲到奥普拉的脱口秀,这样的观点俯拾皆是。那么,这真的是《路加福音》在这段经文中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吗?
深入解读这段经文,我们会发现它不仅仅在强调感恩的道德意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深入认识耶稣基督这个人。它向我们揭示,圣经中的感恩远不止于感激之情,因为它超越了我们得到的惠赠本身,引导我们将自己交托给施恩者。
感激本质上只是一种情感,只有当它被表达出来才能成为真正的感恩。单纯的感激仅仅停留在内心体验层面。这种区别在《路加福音》第 17 章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当耶稣走进村庄时,麻风病人远远地呼喊:“耶稣,夫子,可怜我们吧!”他们不得不与大家保持距离,因为在当时麻风病人是不能与正常人接触的。作者路加通过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内心的绝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麻风病人称耶稣为“夫子”。在《路加福音》中,只有门徒才会这样称呼耶稣。这个称谓表明麻风病人相信耶稣的大能。当他们祈求医治时,耶稣本可以立即治愈他们,但祂没有这样做。相反,祂吩咐他们去见祭司。就在他们遵命前往的路上,他们的病便痊愈了。
对其中九个麻风病人来说,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他们的身体得到了医治,随后便去见祭司,以便能够重返社会。他们心里或许充满感激——谁不会呢?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感激之情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感恩行动。
那九个麻风病人并不缺少感激之情,但他们没有看到医治者的卓越之处。他们更满足于痊愈本身这件事,而不是医者本人。
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那九个麻风病人身上,也可能出现在基督徒群体中。生命路调研(Lifeway Research)调查了 1200 名美国人,问他们最感激什么。排在首位的是家人,其次是健康和朋友。研究人员甚至没有把上帝或耶稣列入选项。当问及他们通常向谁表示感谢时,家人再次位居榜首,上帝则紧随其后。
这项调查凸显了基督徒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对上帝的感激,往往更多地源于祂赐予我们的世俗之物,而不是祂本身。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主要是从个人的舒适和安全感来定义上帝,而不是通过圣经的启示来敬拜他?
当那位麻风病人转身回到医治他的主面前时,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感恩。他不仅仅为病得医治而欣喜,更是返回到耶稣面前,俯伏在祂脚前献上感谢。在《路加福音》第 17 章中,“感恩”一词在希腊文中是“eucharistéō”,它的含义远不止一句简单的“谢谢”,而是描述了对上帝发自内心的、充满感激的敬拜。
作者路加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一幕:麻风病人谦卑地俯伏在地,而耶稣满有怜悯地俯视着他。随后耶稣说:“你的信救了你了。”其他九个人虽然得到了身体的医治,但唯有这位回来感恩的人得到了完整的救赎,体会到了因信靠耶稣而获得的更深的医治。
圣经告诉我们,感恩应当建立在对上帝的信心之上。这种感恩不受个人处境的局限(弗 5:20;帖前 5:18),无论顺境逆境,都要心存感恩。
当生活举步维艰、当我们感觉被上帝遗弃时,要如何保持感恩的心呢?在《裸颜》(Till We Have Faces)一书中,路易斯写道:“主啊,我现在明白了你为何不回答我。因为你自己就是答案。在你面前,一切疑问都烟消云散。还有什么答案能比这更美的呢?”
这正是那位麻风病人的领悟。他明白耶稣赐予他的,不仅仅是医治他的疾病,也不只是满足他的一些愿望。耶稣作为我们的盼望和救赎,将自己完全地赐予我们。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个真理,并感受到它在生命中的充实与满足时,感恩就不再是为了获得的恩典,而是为了赐予恩典的主。
耶稣最终将麻风病人带到祂的面前。这位病人发自内心的感恩表明他已经完全顺服于基督的主权。这也正是我们走向基督时应有的态度。就如保罗所说:“你们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稣,就当遵他而行,在他里面生根建造,信心坚固,正如你们所领的教训,感谢的心也更增长了。”(西 2:6-7)
当我们顺服于基督时,圣灵会在我们心中滋养对救主深深的爱。即使在物质匮乏时,祂帮助我们顺服基督的主权,欣然接受祂所赐予的一切。即使在患难和苦痛中,圣灵提醒我们:基督如何为我们受苦,存心顺服,以至于死(腓 2:6-9)。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真理,在任何境遇中都甘心顺服于基督的权柄。这样,我们就能体会到:生命因着祂的信实和慈爱而变得美好。我们能够真诚地感恩,因为真实的感恩源自福音。这是一种信心的流露——相信上帝是美善的,祂的安排都是最好的,真正美好的生活唯独在祂里面才能寻见。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On Thanksgiving, Go Beyond Grat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