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刺后数分钟内,视频片段便席卷社交媒体,更血腥的画面接踵而至。去年宾夕法尼亚州巴特勒市(Butler, Pennsylvania)针对特朗普总统的刺杀未遂事件亦是如此:现场视频瞬间铺天盖地遍布全网。本月初,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伊琳娜·扎鲁茨卡(Iryna Zarutska)遭背后刺杀的血腥画面——这起正作为仇恨犯罪案进行调查的凶残谋杀令人难以忘怀。去年 12 月,蒙面黑衣人路易吉·曼吉奥内(Luigi Mangione)在纽约近距离枪击联合健康集团CEO布莱恩·汤普森(Brian Thompson)的视频同样得到了迅速传播。
人们容易对此麻木,但视频影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前,记录 9·11 惨剧的实时影像深刻塑造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认知,科伦拜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血案中青少年逃亡的直播画面也起到了这一作用。
查理·柯克遇刺案同样会成为一个文化转折点。
柯克创立的组织“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这个名字就恰如其分映射出此次遇刺事件的象征意义。这场事件会像 1960 年代的政治暗杀那样改变文化吗?它会成为像 9·11 事件那样“塑造一代人的事件”吗?
唯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我确实感觉到,柯克遇刺事件可能在美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催化作用。它或许不是决定性的转折点,但以下三点说明这场事件可能加速现有趋势的发展,以及它为何对基督徒至关重要。
第一,数字生活的危险性敲响新警钟。
高度依赖网络的生活扭曲大脑、毒害灵魂。若要寻找近年来所有政治暗杀与校园枪击案的共同根源,正是数字化生活。无论其意识形态或动机如何,这些精神失常的凶手之所以病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沉溺于数字世界——Discord、Reddit、4Chan、TikTok等平台。因着沉溺于这些空间中,他们逐渐变得激进化、不把别人看作人,与现实彻底脱节。
被互联网扭曲的年轻人频频在现实中诉诸暴力,其频率之高令人震惊。这正是“刷屏至死”最直观的写照。犹他州州长斯宾塞·考克斯(Spencer Cox)在泰勒·罗宾逊(Tyler Robinson)被捕后多次公开强调网络生活的癌变效应。根据他对嫌犯的初步了解,“互联网精神错乱症”(“internet derangement syndrome”)显然是作案动机的重要肇因之一。
与此同时,柯克遇袭事件的社会反应清晰表明,我们所有人都在以不同方式受到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扭曲。本周社交媒体充斥着“叙事凌驾于真相”的乱象:虚假新闻与认知混乱(如今更因人工智能加剧)已成为常态。算法将我们分隔成立场迥异的阵营,各自狂热推崇特定叙事——而真相究竟为何无人知晓。这种局面不可持续,我们心知肚明。
或许此刻的催化效应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将认清问题本质,转向更注重现实体验、减少线上时间的生活方式。不仅是网红和政客,普通民众也逐渐形成共识:屏幕与刷屏操作正在让我们疯狂。我们深知数字习惯亟需改变,但究竟是否有足够的个人与集体意志付诸实践?
第二,Z世代的“尊重现实”转向。
柯克深受Z世代追捧——或许是当今美国青年中最受欢迎的政治意见领袖。而且他还是个基督徒。
当然,许多敬虔的基督徒会对柯克将信仰与特定政治文化立场结合的方式提出异议,有时甚至激烈反对。我本人也曾多次与他观点相左。但我们能否暂且搁置分歧,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意见领袖,竟是一位直言不讳的基督徒?他并非回避社会保守主义与传统道德的酒馆保守派。当许多保守派老政客放弃这些事业时,他基于基督教信念倡导保护生命权与传统婚姻。在跨性别议题上,柯克帮助新生代看清保守主义“尊重现实”的本质,与进步主义更激进的“否认现实”倾向形成鲜明对比。
柯克在大学校园举办人数爆棚的活动、精通社交媒体的策略以及特立独行的魅力,为青少年和二十多岁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男性)构建了可信度框架——让他们能在社会议题上秉持保守立场并扎根信仰。而在此之前,“年轻人理应成为世俗自由派”的叙事已主导舆论场多年。尽管并非唯一的因果因素,柯克及其组织在美国上届大选中年轻群体显著右倾的趋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同样存在)。柯克的影响力或许也促成了Z世代对基督教和教会的重新关注。
当下青年群体正酝酿着变革——他们对现状深感不满。社交媒体令他们窒息,抵制文化(cancel culture)令他们感到恐惧,大学校园里的意识形态同质化令人窒息,而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如今更像一场本不该摧毁他们生活的巨大骗局。年轻人渴求另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渴求稳定的真理与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他们已为复兴做好准备。
上周日我的教会挤满了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我听说其他教会也出现了异常拥挤的现象。让我们为世代复兴祷告,祈求人们转向上帝——祂是意义与现实的终极根基,也是解决个人与社会困境的终极答案。上帝常借此类震撼时刻吸引人归向祂。让我们为这样的一个目标祷告。
第三,进一步揭露跨性别意识形态否定现实的欺骗行径。
罗宾逊杀害柯克的动机全貌尚未明朗。但官方反复证实嫌疑人抱持左翼观点,称查理·柯克充满仇恨,且与正从男性向女性转变的跨性别伴侣同居。我们还知道,罗宾逊开枪的瞬间,柯克正在回答关于跨性别枪手的问题。或许是多重因素促使罗宾逊行凶,但柯克对跨性别主义直言不讳的真相揭露(反对者称之为“仇恨”)很可能就是其中一环。
跨性别主义通过否定上帝的设计来亵渎神。这种世界观公然否认上帝赐予的身体是恩典。在网络生活的合理性结构支撑下——“我是谁”无需与我的实体身体现实产生任何联系——跨性别主义的兴起与数字生活的扭曲效应相辅相成。它与现实彻底脱节(连许多非基督徒都看清了这一点),并造成精神、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摧残。我们的跨性别邻舍深受蒙蔽,需要的是帮助——而非许多左翼政客给予的轻率肯定。
柯克竭力揭露跨性别意识形态否认现实、破坏本质的真相。基督徒有责任出于对上帝的爱,以及对被其欺骗摧毁的上帝形象承载者的关爱而这样做。可悲的是,柯克可能正因在这个问题上直言不讳的勇气而丧命。我希望基督徒能接过柯克所揭露跨性别意识形态真相的火炬,其动机不应是政治利益,而应是爱邻舍之心。
对性别焦虑者展现怜悯之心,绝不等同于认同跨性别主义。左翼思潮长期鼓吹“身体自主权”,将个人选择凌驾于一切之上。其倡导LGBTQ“骄傲”运动及日益激进的堕胎权支持,皆源于对上帝性别设计的全面否定。而跨性别主义则将这种现实脱节推向全新高度。
柯克遇害事件或许将持续揭示西方文化中已然显明的真相:跨性别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的更广泛意识形态已然腐朽,必将结出恶果。它以多种方式通向死亡。
基督徒不应回避此言。我们更应质疑任何拥抱这种否认现实的欺骗性政治纲领的智慧。
上帝主宰历史。祂在任何事件中——无论大小——所行的作为,我们难以看清。但我们可以确信祂正在做工。而我们的个人行动在此事上至关重要;我们的所作所为与应对方式,正是上帝在历史中运作的一部分。面对骇人的头条新闻,我们既不该屈从于绝望叙事(“世界日益败坏,我们无能为力”),也不该陷入过度简化的乐观(“只要改变这点或那点,悲剧就不会重演”)。即便无法预知历史将如何演变,上帝仍期待我们批判思考、勇敢行动、热切祷告。
在当下新闻周期的震惊与恐惧中,让我们深思事件的缘由。在这个对真相与现实都困惑的世界里,让我们勇敢发声。更要祷告:愿上帝在这动荡中使世人认罪归向祂,愿教会预备好迎接各类罪中疲惫的灵魂,将他们引向福音的盼望。
译:DeepL;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Is Charlie Kirk’s Assassination a Turning 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