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每个基督徒都应该读的三篇经典诗作
2020-10-08
—— Leland Ryken

下文讨论的弥尔顿、罗塞蒂和霍普金斯的诗只是当今基督徒应该阅读和珍惜的许多经典诗作中的三篇。我选择了这三篇,因为它们都是我所谓的“灵修诗”的典范。它们取自于我的新书《释义的灵魂:经典灵修诗的宝库》(The Soul in Paraphrase: A Treasury of Classic Devotional Poems)。这本书一共收集了90余首诗,如果基督徒以灵修的方式读这些诗,它们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加深读者的属灵洞见和体验。

下面是三篇诗作的内容和我的评注,我希望我的评注能够增进你对这些诗作的理解和体验,并且帮助你更好地在灵命上收到造就。

一,我思量自己可曾善用光明("When I Consider How My Light Is Spent"),约翰·弥尔顿(1608–1674)

下面是李婧的翻译:

我思量自己可曾善用光明

我思量自己可曾善用光明,
人生过半,世界已黑暗,一片茫茫,
那一千银子,把它埋藏我会死
留它傍身又无用,虽然我灵魂
热切盼望服侍主,怕他回來,
我无账可交,被他斥责,
可我忍不住痴言:“上帝叫人白日里做工,
却又不肯赐下光明?”
“忍耐”连忙阻我再发怨言,答道:“上帝不需要人所作之工,也不需要人献上礼物。
人若努力背起他轻省之轭,就是尽力服侍。上帝君临四方:一声令下,千万天使
不停奔走于海陆之间;
但那侍立等候的,也在服侍。”

创作这十四行诗时,弥尔顿刚刚44岁,他已经完全失明。一位早期的编辑创造了这首诗所熟悉的标题“关于他的瞎眼”("On His Blindness")这首诗发展出两条思想路线,最后都被封装在最后一行中(“但那侍立等候的,也在服侍。”)。一方面,这首诗是一个辞职声明,因为诗人表达了自己不得不屈服于只能站立和等待;但这首诗也是一种称义的宣告,因为诗人找到了一种方法来断言那些站立和等待的也能服事。这位诗人的默想都围绕着一个隐含的主题:人怎样才能讨神喜悦?整首诗作都假设神要人服事祂,因此关键动词“服侍”出现了三次。

这首诗是建立在意大利十四行诗经典的两部分结构上。前七个半行的论点是,上帝需要我们在世界上积极地事奉。这种思想越来越强烈地成为了这位盲人诗人的负担和焦虑,因为他没有办法主动服事神。然后,接下去的六行提供了另一种服事方式,用拟人化的忍耐说了出来。另一种服事的方式包括了站立和等待,这具有多种含义。首先,它提供了一个好像王室中的画面,人可以参与天使的赞美和敬拜,像天使一样在天上服事着神,最后一行还勾勒出外部看不到的私人退休生活,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必要知道,弥尔顿在失明之前是国际知名人士,曾经担任过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的国际事务秘书。

这首诗作是一个圣经典故的汇总画面。葡萄园工人的比喻(太20:1-16)和仆人的比喻(太25:14-30)在其中显得尤为突出。这两个比喻都将上帝描绘成是召集工人去做工的主人,以及作为奖励管家积极服事并惩罚他们懒惰的审判者。同样重要的是,耶稣的关于趁着白日作天父的工这一命令也被凸显出来:“趁着白日,我们必须做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做工了。”最后三行基于天使学(对天使的研究),对比了在世上工作的活跃天使与留在上帝天庭中的沉思天使。

二、受难日("Good Friday"),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1830-1894)

难道我是石头,而不是羊吗?
当我站在,基督你的十字架下,
数着你缓慢留下的一滴滴血,
却不哭号悲伤?

不如那些蒙爱的妇女,
她们极度忧伤大放悲声,
不如跌倒的彼得痛苦流涕,
不如那个受到感化的强盗。

不如太阳与月亮,
它们在没有星星的天空掩面,
正午的黑暗带来惊恐,
我,只有我一人。

但你没有放弃,
反而寻找你的羊,真正的牧人,
比摩西更伟大,你转身注视,
击打了一块磐石。

这是一首微妙的诗,其中前三节逐渐形成张力,并在饱满的最后一节中达到断裂点。前三节中一致的信息是一段自述,表达“我”对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景象不为所动。“我”在诗中先是作为一个典型的局外人出现。毫无疑问,“我”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其他人甚至大自然所表现出的悲伤全无关联。但即便“我”没有以适当的悲伤来回应,这首诗所描绘的图画也使读者为垂死的基督感到悲伤。开头用线条所勾勒的画面(石头和绵羊)是为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节做出微妙铺垫。

前三节是“我”的字数,但在最后一节中,诗人转向基督祈求。“我”隐晦地宣布自己在基督教信仰这条道路上失败,求主开展营救行动。这祈求建立在三个彼此独立的圣经要点上。首先是作为好牧人的耶稣必然会寻找并拯救他迷失的羊;第二位摩西,他是旧约的至高英雄,但在新约的两个著名段落(约翰福音1:17和希伯来书3:1-6)中,圣经宣称基督比摩西更加超越。最后是祈求的高潮(被基督击打,又服从于基督)是彼得对耶稣的否认。那个时候,诗中说到耶稣“转过身来看彼得”(路加福音22:61),这令彼得认罪。此外,彼得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磐石,所以(正如最后一行所言)可以说耶稣是他的转身一望击打了彼得;此外,摩西也在旷野击打了磐石。

用这首诗灵修应当带来两方面的果效。其一,这首诗能使我们面对耶稣为我们的罪受苦的细节,并为之感到悲伤。第二,它教训我们跟随耶稣,要求我们为我们所缺乏的情感悔改,并顺服他。当我们生活在这首诗中时,它逐渐带领我们认罪并且寻求基督的饶恕。

三,“上帝的宏伟”("God's Grandeur"),杰勒德·曼利·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1844-1889)

(译文来自网络,略有修改:)

世界彰显着上帝的荣耀,
如震动的银箔,光华四射;
如榨好渗出的油,流向荣美。
为什么人类不敬畏他的权杖?
一代又一代践踏、毁坏;
交易生麻木,苦劳生污秽,
带着人类的污浊,染上人类的气息:
今日大地竟如此贫瘠。
受着鞋的束缚,
人类的脚感觉不到这自然变化的信息。
尽管如此,自然不会消耗殆尽。
至爱的新奇,深层的东西,永不止息。
即便最后一线光从漆黑的西方离去,
哦,晨光,在东方褐色的边际跳动,
因为,圣灵俯下身,
以他温暖的胸膛,光明的翅膀拥抱天地。

这首十四行诗的主题是自然所具有的永久的新鲜感:无论人类为耗尽自然而做什么,它都将永远保持弹性和活力。霍普金斯对自然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断言它宣告了上帝的荣美或伟大。因此,这首诗是一部自然诗歌,成为赞美诗,甚至以关于圣灵作为创造者的神学陈述而结束。

这首诗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信封原则”。前四行庆祝的是可以被称为上帝的本质。总结这一单元的问题实际上是过渡到了中间部分,这一部分描述了人类不屈服或听从上帝统治的方式。第5至8行描述了人类的“本性”,即他们对自然的剥削而不是对自然进行培育。然后,最后六行返回神的本性,宣告圣灵的创造力使自然坚不可摧。

与其他霍普金斯的诗一样,这一首诗要求我们花一些时间来解开每一个图像的含义。语音效果,例如每一行的内部韵律和头韵(留意彼此靠近的单词中第一个元音的相似性)增强了这首诗的效果。


译:Angel Lau;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3 Classic Poems Every Christian Should Read

Leland Ryken(利兰·莱肯)是惠敦学院的荣誉教授,目前是他任教的第51年,著有超过50本书。
标签
文学
诗歌
英语
诗人